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刘芬 谢扬烁 通讯员 周文宾 邹兆林 吴芬
教育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工程,历来备受关注。然而,乡村教育质量不高、教师结构性短缺且流失严重、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机会少等一系列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生态和发展。
为破解这一现象,娄底市利用“互联网+”手段探索“专递双师课堂”,一定程度上有效缩减了教育鸿沟和城乡差异,为着力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
日前,记者走近娄底市“专递双师课堂”,看乡村振兴中教育振兴的“娄底样本”——
困境:“神经末梢”制约教育发展
地处湘中偏西的娄底市,地广人稀且山区较多,607所小学中,教学点占比就达25.3%。这些教学点往往散落在乡村,呈现规模小、条件差、师资弱、质量低的共性,被称为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
仅新化县,就有教学点111个。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教学点面临生源危机、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低等现实难题。但同时,教学点又是乡村孩子享有受教育权利的最后保障,保留并办好教学点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由于教学点点多面广,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现实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煌德教学点位于新化县洋溪镇的一个山尖上,8个孩子,2名教师,教学质量长期落后。“老师很爱孩子,会给孩子们做饭,无私地拿好吃的给他们,但不懂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体验。老师们常为如何更好地给孩子们教授知识而苦恼。”新化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上课是老师,下课是厨师,放学是保安,老师很敬业很负责,但受困于无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无独有偶,位于双峰县杏子铺镇的大塘光彩学校,四个年级21名学生配有6名老师,没有专业音乐、美术教师,难以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
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块黑板一张嘴,两支粉笔一本书”仍是乡村教学点的主要授课方式。同时,部分乡村学校没有专职艺体教师,学生缺乏美育教育也是一种常态。
这也成了压在娄底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国良心头的一块石头。作为教育局长,他牵挂着乡村的孩子们。每每调研,刘国良总要到教学点走走看看,琢磨着如何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展现乡村振兴中的教育力量。“一定要有所突破,把优质教育送到乡村去。”刘国良掷地有声地表态,拉开娄底市探索“专递双师课堂”的序幕。
刘国良率队到泥潭教学点实地听课、走访
以信息化教学手段激活制约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走出一条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教育突围之路,不仅是娄底教育人的殷殷期盼,也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
破局:“专递双师课堂”缩减城乡差距
从2020年4月开始,娄底市师资培训中心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农村教学点,调研了解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2022年秋季学期,娄底市教育局发出“招募令”,遴选中心城区优秀教师加入“专递双师课堂”。娄底市43名教师主动请缨,为新化县洋溪镇4所农村薄弱学校上数学、音乐课。
“我们了解到‘专递双师课堂’是专门为农村孩子们打造的课堂,非常开心。作为输出校,我们做好保障。”娄底市直各输出校的负责人表态,给了志愿者们坚定的支持。怀揣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教师苏晴开始在多媒体功能室面对面给煌德教学点的孩子们上数学课。5个孩子,一半不及格,三年级最高分70多分。每次课前,苏晴都会有针对性地备课,不同的学情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案。“一个学期之后,最高分达到90多分,最低的也有80多分。煌德教学点的吴繁英老师每节课在教室边听边做笔记,与我探讨教学方法、思路。”苏晴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信号卡顿,课堂不流畅。学校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还接了一根专门的网线。”
如今,娄底市直7所优质学校已经与新化县洋溪镇7所薄弱学校建立了常态帮扶机制。
“以往城区老师到乡村学校去支教,路途上浪费时间,还会耽误本校的教学任务。‘专递双师课堂’的开发省去了很多麻烦,不用担心城区老师过来吃住的问题,同样能把课上好。”洋溪镇苍溪学校校长黄勇说出了心里话。而最让吴繁英开心的是,在苏晴的课上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不再为如何更好地给孩子们教授知识而苦恼了。
“‘专递双师课堂’模式的提炼和推广,离不开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娄底市师资培训中心负责人一语中的。娄底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只要还有一个学生,都要坚持把课开下去。”
11月7日,娄底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再次走进洋溪镇苍溪学校四年级数学课堂观摩。“条形统计图的树状图有什么特点?”“乒乓球、捉迷藏、萝卜蹲你们更喜欢哪一项游戏?”……输出端娄底市第一小学教师刘偲宇与苍溪学校教师杨焘正在用信息化平台共上一堂课。
娄底市“专递双师课堂”日常上课
“我最喜欢捉迷藏,和同学们一起玩很开心。”课堂上,学生罗佳琪积极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精彩的演绎让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而在一年前,罗佳琪并不像现在这样活泼开朗。“沉默寡言,眼中没有光彩。”杨焘回忆,“有次罗佳琪被点名回答问题,站起来几分钟没说一句话,突然就哭起来了。”
激活乡村教育的“神经末梢”,让像罗佳琪一样的乡村孩子都享有阳光和公平的教育,是娄底市教育人的共同期盼。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走近新化县金凤乡笋芽山学校三年级二班教室,动听的旋律和歌声透过窗户传出,孩子们通过屏幕中老师的远程指导,开心地拍掌、跺脚,开展各类律动游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直通心灵、打开心扉的钥匙。”新化县金凤乡中心学校副校长刘立勇告诉记者,以前因缺乏音乐教师,农村孩子难以接受规范化的学习。2023年,随着“专递双师课堂”的逐步展开,学校申请了音体美相关课程,来自新化县芙蓉学校的教师通过屏幕将优质课堂送到教室,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如城里的孩子一样,不仅人人能唱歌,还个个懂乐理、识歌谱。
成效:一场城乡教育的“双向奔赴”
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探索,到2023年在新化县试点,2024年全市全覆盖,“专递双师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一名城区优质学校主讲教师输出,一名乡村学校助讲教师配合输入的授课方式,通过双师课前沟通准备教案、课件,生成课堂,为乡村学校提供长期的教学服务。
“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城区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到偏远的教学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被打通了。”娄底市教育局分管负责人介绍说,“专递双师课堂”既提升了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还解决了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专递双师课堂”的深入推动,不仅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在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城乡教师集体教研方面有巨大帮助。“通过一学期或一个学年的‘陪伴式’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学策略以及独立使用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能力,逐步达到专业成长、独立授课的目标。”
这是一场城乡教育的“双向奔赴”。
“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后,我才知道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新化县陶家联校教师蔡盈盈告诉记者,在参与“专递双师课堂”的过程中,城区学校教师的课堂设计、课堂展演以及对课堂的剖析都让自己受益匪浅,自己在磨课研课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成长进步。在新化县第六届县级骨干教师评选中,蔡盈盈获奖,成为该校唯一入选的县级语文骨干教师。
“通过互联网,实现一对一的教研,乡村教师能够近距离观摩课堂,了解一堂好课如何诞生,这样乡村学校教师的成长才有保障,干劲也会更足。”在乡村学校工作20余年,新化县洋溪镇中心学校校长袁琮后坦言,以往,乡镇中学的教研水平普遍偏低是导致乡镇中学教学质量难提升的一大原因。“但在‘专递双师课堂’推动后,辖区内的教师无论是业务水平还是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教师得到成长,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能享受到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刘国良表示:“这只是起步,只是开始,教育的未来,一定是以学生为核心,与科技紧密相连,走向云端,走向智能化。我们将持续探索‘专递双师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与娄底市教育局‘专递双师课堂’专项合作协议,全力打造山水同步、城乡共进、数字赋能的全市教师均衡发展的模式,让乡村教育‘神经末梢’强劲起来,尊重乡村儿童、支持乡村儿童、赋能乡村儿童。构建具有娄底特色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来源:科教新报 新湖南
掌上分享教育 | 指尖传递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