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有这样一些人,领导不重视你,孤立你,不给你派活,甚至开会都不叫你,同事们也远离你,这种现象被称为“职场边缘化”。有调查显示,职场中有75.8%的人会因为被边缘化,看不到发展前景而选择辞职。被边缘化,似乎成为很多职场人“被迫离场”的一种“潜规则”。身在职场,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受到领导青睐和重视,获得职业成就感。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已经被边缘化,却还毫不知情。本次分享会围绕“职场边缘化”这一现象,为大家详细解释它的概念、特征以及解决方法。希望能让处在职场,或是将来会踏入职场的你,避开更多的“雷区”。
嘉宾介绍
钟金来
TalentGuide(深圳市泰伦盖德人才咨询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
王健
广东省始兴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李粤洲
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创业孵化器CEO
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巴基斯坦合伙人
思高广榕同学会会长
一、什么是“职场边缘化”
在HR领域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钟金来师兄对“职场边缘化”给出了定义。职场边缘化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人际关系的边缘化,另一层是价值的边缘化。人际关系的边缘化,顾名思义,与周围同事、上级的相处不融洽,或者不合群,周围人不跟他/她玩儿;而价值的边缘化,则是指因不能在工作岗位上贡献价值,而不被领导重用,甚至被冷落,被安排在可有可无的岗位,不给安排重要工作等。在师兄看来,价值的边缘化比人际关系的边缘化对个人职业发展影响更大。如果把职场比作一个圈,越接近中心,越有可能靠近核心团队,被领导看到且重用的机会就越大;反之,如果离中心越远,在圆圈的边缘,往往容易被领导忽略,甚至被遗忘,最后被迫出圈。
二、造成职场中“被边缘化”的原因
造成职场边缘化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自身原因是主要的。人际关系边缘化的原因,一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商不够,与同事、上级关系不融洽;另外,与个人性格也有关,有些人天生内向,不太擅长与人交流,因而就算想要融入群体,也时常觉得无措。价值边缘化的原因,一个是个人能力不足以胜任岗位,也不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很容易被领导安排在不重要的岗位,更严重的还被炒鱿鱼;另一个,所在工作岗位可替代性强,可有可无,价值存在感低,也容易被边缘化。
三、避免“被边缘化”的方法
(一)核心关键是价值
大家可能会担心,能力可以培养可以锻炼,但性格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难道那些不善交际的人就注定要面临职场边缘化的现实吗?李粤洲师兄认为,性格并不起决定作用,要想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核心位置,还是有不一样的方法,那就是靠自己的价值。
诚然,性格外向的人在职场里会融入得更快,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性格内向的人在职场里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一定会被边缘化。李粤洲师兄举了自己的例子,虽然他不是那种比较会玩的人,不爱跟同事喝酒、唱K,但自己也并没有被边缘化,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在职场中不断打造自己的人设形象:第一,做拼命三郎,只要是别人在的时候他都在,加班也总是有他;第二,不挑活,不管领导给了什么任务,都愿意去干,并且努力去干;第三,办事靠谱,当领导或同事交给你一个任务的时候,考虑得周全一些,做好并且做的漂亮。基于这三点,领导会觉得这是一个有能力、能被他利用上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不会被边缘化。归根到底,能否在工作中体现你的价值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有他存在的价值,一样也可以被领导重用。
粤洲师兄还提到,我们农村和小城市出来的孩子没有大城市的孩子那么会“玩”,这是事实,但我们完全可以开发自己别处的价值。有时候我们在职场上后劲不足,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没跟上,但是我们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吃苦耐劳、踏实勤奋。我们要把这个东西落到实处,但不一定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为了走到中心而走到中心大可不必。另外一个比较忌讳的事情就是不懂装懂,有些人初入职场,可能急于表现自己,想给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印象,硬要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夸夸其谈,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短浅无知,最后事与愿违。我们要相信领导和团队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核心的关键就在于价值二字。与其想太多投机取巧的方法,不如静下心来想想,你能给领导、给团队、给同事、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
(二)主动被动相结合
作为体制内的一员,王健师兄也分享了非常实用的tips。他认为要想更好地融入职场,首先要求我们对环境有个先期的了解和判断,这个时候,往往是少说多做,先观察。如果聊工作,不懂的时候可以多提问;如果聊生活,可以在你感兴趣或者比较了解的方面发表意见;如果你想插话,那最好就表达出认同的声音来,例如“对对对”、“我也是这样”,一旦插上话,你就可以开始表达观点或者分享经历了。
但在职场上还是要以工作为主,以此为开拓点,主动与别人交流,有一些工作不会做,就去虚心请教老前辈。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成为某个工作,或者说业务中的一个骨干,成为佼佼者,让别人来主动问你,让别人不得不问你。当别人一提起某个工作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你,这就是“被动”。
王健师兄建议我们,在职场中首先做好自己,善待同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直系领导多汇报多沟通,特别是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主动将问题及时反映给领导。这个层面做好了,起码领导会对你有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认可,觉得你这个人可靠。
同样在体制内工作的谭慧明师姐指出,体制内有些人愿意“被边缘化”,追求工作轻松,不愿多承担,因为干多干少,工资都差不多。
对于这种现象,王健师兄特别提醒,作为一个新人,千万不要主动“边缘化”,这对以后的道路影响很大,会使得未来的职场路越走越难、越走越窄。最近比较流行“躺平”,越来越多年轻人不主动,不担当,想佛系,想摸鱼,得过且过,毕竟体制内相对稳定,只要进来了,不犯大错误,是不大会被炒鱿鱼的,但也不会被领导重用。在体制内工作,能力和业绩同样是核心。
拥有体制内工作几十年经验的李主席亦给出独到见解。在工作场所,无论职位、能力和经验如何,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性,边缘化是职场中的正常现象。能力有时候也可以是次要的,因为它可以慢慢培养锻炼上来,但如果做事不靠谱,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就会给领导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甚至失去领导的信任。一次掉链子,轻则造成不好影响,重则被直接“炒鱿鱼”,在体制内往往就会被领导边缘化。
四、如何培养职场核心竞争力?
(一)为职业资产增值
钟金来师兄结合自己在腾讯工作时的观察和感悟,为我们揭开大厂员工职业发展隐藏着的“潜规则”。公司当中,在干部管理上的一些实践,有一个特点是不进则退。比如在腾讯,对干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厂要发展同样面临着各样的艰难,所以必须加强对干部的要求,要求干部更有上进心,必须时刻想着要战斗。那大厂是如何挑选干部的?第一看能力,看你能不能够满足岗位的需求,完成要求越来越高的业绩,不能再往前冲的就把位置让出来,留给能跟着公司一起发展的人。
这个跟华为的狼性文化很像,据说在华为,四十来岁退休很正常,三十五岁被辞退也不是新闻。华为的末位淘汰机制也被很多公司学习,因为有淘汰就会促发竞争,刺激员工们更加努力。
这里已经不仅仅涉及到边缘化的问题,很多快速发展的公司,原来一批管理者跟不上了,他就会引进一大批外部优势的职业经理人,将原来的替换掉。
同样的,在阿里,有一种竞争叫做“赛马机制”,同一个项目,多个团队同时做,最后留下表现最好的。
在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的快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大厂,管理层更换频率就更高。无论职位高低,都可以被替代,而且作为公司管理者,他希望你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也一直在寻找可以替代你,贡献更多价值的人。被替换下来,有时并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好,而是别人比你更优秀,更有价值。大厂凭借自身平台和高薪优势,可以源源不断的吸引优秀人才前赴后继。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那么在残酷的现实下,我们如何持续的保持核心竞争力。钟金来师兄给出一条宝贵建议:不断积累职业资产。何谓“职业资产”?第一,我们的能力,这是可以去不断去培养和迁移的。第二,我们的资源,比如客户资源、职场人脉资源、行业资源等。第三,我们的经历经验,这些关键经历还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从0到1的经历,内部创业成功把一个新业务做起来,逆风翻盘的经历,再比如在华为,外派经验是很重要的。这些关键经验也是可以迁移和复制的。我们要时刻想办法给这些职业资产增值,就像往银行账户里存钱,慢慢地口碑就形成了,你的人设也打造出来了。
了解企业单位的用人战略,也有助于我们把自己培养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端人才。企业对干部进行排兵布阵,会思考谁是更有狼性、更有探索和拓荒精神的人,谁更有创新思维,谁是稳健的老将……然后在不同场景中应用不同的干部。
(二)提升职业素养
钟金来师兄还分享了他会特别会关注的几个要求:
第一,靠谱,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靠谱的人,不仅要把份内的工作做好,还要让人家相信你很稳、是能达到他的期望的。如果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显得特别不靠谱,那领导不可能将一些重要的核心的事情交给你,你就只能做一些边角料的事情。
第二,成长性思维,这些是很多企业现在很重视的。这个点反映在态度上,它其实是一个思维模式。我们在职场上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这时候你是会去主动解决,还是拖着它们?如果一直拖着不做好,领导问起的时候,是否找理由找借口,用“不懂”来搪塞?企业会喜欢什么类型的员工显而易见,这些人会更加积极乐观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他们非常具有成长性,能力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强,甚至能带动整个团队一起成长,这种人在团队中也是很受欢迎的。
第三,善于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一些人是在用蛮力干活,虽然有苦劳,但可能不出业绩,没有功劳,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你能不能将你的理论方法变成实践,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思考,怎么聪明地解决问题?怎么更有洞察力?怎么看到问题背后的关键所在?怎么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五、大学生可以为进入职场做哪些准备?
最后,钟金来师兄给大学生们分享了一些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一些用人的诉求:
第一,不管我们想培养什么能力,一定要多去经历。这些经历未来都会变成我们宝贵的财富,哪怕我们只是为了与他人拉近关系,我们也不会到没有内容可讲的地步。当然,这些经历最好是一些有挑战性的,职务越大责任越大,等到以后去公司实习了,它们也会成为你无形的竞争资本。经历主要是为了拓宽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的思维更丰富。
第二,培养能力也有技巧。外在能力是最能让人先感知到的,比如待人接物和沟通,它深层次反映的就是我们的社交能力。现代社会非常注重与人交往、协同合作。如果想要专注培养某个能力,不妨先从沟通表达开始。
那有些伙伴可能会说这个比较虚,具体该怎么锻炼呢?进了大学后你会发现机会有很多。哪怕只是课堂上的一个论文作业、参加一个策划大赛、实习的时候做一个PPT报告,能够培养沟通能力的地方无处不在。
第三,抗压能力很重要。大大小小的压力伴随着我们成长,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无一不在考验我们的心态。企业自然也很看重这一点,有些企业甚至会用压力进行面试。因为心态影响我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如果有更加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抗压能力自然很强,也能在事业上走得更远。
第四,小技能和小技巧是加分项。别人不会的东西你会,是不是就很容易让领导眼前一亮,觉得你颇有些本事?当然,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还是要把基础给打牢,先把专业知识打牢。
总的来说,在职场上要想“混得好”,法宝有三:
1、做事靠谱。
2、成长思维。
3、创造价值。
“职场边缘化”主题分享会到此结束,感谢钟金来、李粤洲、王健三位师兄的精彩分享,给了我们在校大学生以及一些初入职场的小白们启示,各位师兄师姐们的发言与讨论也引起我们的反思。“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希望大家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能“更上一层楼”!
授课:钟金来、王健、李粤洲
主持:刘芳、郑文彬
文字:刘芳、吴筱萱
编辑:吴筱萱
活动策划:李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