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在上海成功落下帷幕。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大赛共吸引153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万名大学生参加。其中,25名参赛学生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汇报参赛的心得体会,表达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10月16日的回信中,不仅对创新大赛的成果表示认可,也对新一代青年的创新精神寄予期望。上海立达学院在本届大赛中表现优异,荣获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1金1银6铜、职教赛道1金5银7铜、红旅赛道1铜,共2金6银14铜28优胜奖的佳绩,7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同时上海立达学院在主赛道中,参赛数位列上海第一名,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
2024年11月6日,上海立达学院在行政楼会议室开展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精神座谈会暨双创工作研讨推动会”,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指导教师滕晴伊主持会议。
上海立达学院副校长郭霖领学并解读了总书记的回信,她谈到,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参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造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来,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她表示,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双创工作,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链接资源,搭建平台,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她希望同学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脚踏实地、勇担使命,珍惜学习机会,激发创新思维,不断突破自我,以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难题,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上海立达学院副校长祁焱华在总结讲话中着重强调,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并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所蕴含的重大意义。这封回信不仅彰显了总书记对青年一代茁壮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也深刻反映了他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们必须将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与全国教育大会的指导思想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融合,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战略举措,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院系及师生积极参与,进一步扩大各类创新竞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校内外的协同合作,加大对学科竞赛育人工作的支持力度,力求在多个领域取得新的突破。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着力打造学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响亮品牌,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上海立达学院财经学院优秀本科毕业生李赛超代表优秀创新创业学子汇报成果,做为熙啡(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赛超同学曾多次获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上海赛区金奖、银奖等奖项。
他在分享自己的成果时说道:在这条创业之路上,也曾迷茫过、彷徨过,甚至想过放弃。一路走来也很感谢母校以及学校老师给予的倾力指导和资源支持,项目是在学校的帮助下成长,每当看到我们的项目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每当想到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就又充满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我们会以总书记的鼓励为动力,在咖啡事业上不断深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高教主赛道“智兴基建”项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工地安全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项目团队通过创建高精度的模型,实现了对工地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模拟和实时监控。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还显著增强了工地的安全性。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项目团队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的施工隐患,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该系统还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为施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施工进度和资源分配。该项目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膏摩灸”项目致力于推广新中式脾胃调理服务,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诊疗、调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馆。
项目团队深入挖掘中医脾胃调理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需求,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膏摩灸疗法。同时,项目还注重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诊疗环境、提升服务人员素质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舒适、专业的调理服务。此外,项目团队还积极开展中医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工作,为推广中医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凭借其独特的中医理念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膏摩灸”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认可。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需要同学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不畏艰难、不惧挑战,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的精神内涵,对于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锐意进取的态度肩负起创新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来源丨创新创业学院
文稿丨滕晴伊 彭成 李超
编辑丨刘紫玥 董菁琳
审核丨张鹏年 李超
往期回顾
编辑 | 肖润姿
指导|董菁琳 张洁华 龚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