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梁馨予教授的研究引发个人感慨

文摘   2025-01-26 21:27   山东  

最近关于药品集采的讨论特别多,尤其是原研药几乎全军覆没这事,让很多人觉得仿制药正在“霸占”医院。但其实,有人吐槽仿制药是“劣质药”,也有人说原研药太贵买不起。说到底,这事绕不开一个问题:仿制药到底好不好?

梁馨予教授的研究特别扎心。她用美国20万例患者的数据做了个深入分析,发现仿制药和原研药在疗效上确实有差距。以心血管病用药立普妥为例,仿制药在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效果不如原研药,尤其是老年人和重症患者,问题更明显。也就是说,虽然仿制药在理论上和原研药应该差不多,但到了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问题却冒了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到底是价格。集采压价压得太狠,药厂为了生存,只能在原料、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上省钱,长此以往,生产的药和一开始送去评审的一致性标准药,质量难免会拉开差距。梁教授还提到,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药监部门的监管重点主要是“安全性”,而不是“有效性”。换句话说,只要药吃了没事,不管好不好用,监管上就算合格。这就让很多患者的真实感受被忽略了。

有人会说,仿制药便宜啊,能省钱!没错,但问题是省的药费,很可能转化成更多的医疗费。比如梁教授发现,美国65岁以上的患者,用仿制药后门诊、住院甚至急诊的次数都增加了。钱是省在药上了,可多出来的治疗费其实让医保压力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患者和医生的选择权。美国病人用药有商业保险兜底,药店也不会明确标注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区别,大家的感知没那么强。但在中国,医保说了算,仿制药中标了,医院就没有原研药,病人只能选便宜的仿制药,这对于老年人和重症患者就很不友好。

所以,这件事不只是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药效之争”,更是一个政策设计的问题。集采本意是好的,但也不能光盯着价格压得低,药的质量和病人的选择权都得兼顾。否则,最后的代价可能比省下来的钱更高。

医护基地
服务医生护士,有困难请留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