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终于回来了。
李子柒,终于回来了。
11月12日下午,李子柒发布了一条漆器视频作品,正式宣布回归。
漆器,是一种承载着古老智慧和独特韵味的工艺品。
在中国,用漆历史已经有八千多年,《山海经》中将漆木写作柒木,其中寓意,不可小觑。
这波回归引起了轩然大波,“紫气东来”发布不久,李子柒复出的消息迅速登顶热搜。
网友们无不喜极而泣:“柒妃回宫了。”
不到24小时,新一波“反转”再次到来:
李子柒又接连更新了“改造衣帽间”和“制作绒花”两条视频!
并献唱《如愿》,把无数粉丝给唱泪目了。
要知道,距离2021年7月14日李子柒停更,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在停更的日子里,期待她回归的声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事实上,账号虽然停更,李子柒一刻都没有闲下来过。
在最新的采访中,李子柒告诉记者,在停更的三年里,自己除了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陪伴奶奶,最大的收获,是走访了20多个省市,拜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工作者。
“六七年前我去拜访手艺人的时候,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术,最近这几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听他们的故事。”
步履不停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注意到,归来后的李子柒,仅凭一条视频,就在抖音、微博、快手三大平台一夜涨粉达383.5万,播放量更是惊人地突破了1.2亿。
停更的三年,其在海外平台上的粉丝量不减反增,累计涨粉数超过500万。
央视新闻评价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人民网赞赏她:“李子柒向世界打开了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是对外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样本。”
人民日报夸赞她:“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无数人对她今天的回归翘首以盼。
“李子柒”三个字,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乡村田园生活”的爆红,让不少人对这个赛道跃跃欲试。
在李子柒停摆的这三年里,“田园风”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试图复刻李子柒的成功。
非遗博主江寻千,学习糖画技艺,还原龙凤花烛,描摹京戏名伶。
用自己的方式,娓娓道来向大家讲述非遗的故事,被视作李子柒的“接班人”。
“男版李子柒”彭传明,以“古法制墨”视频走红。
擅长用古法复原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向粉丝们科普传统文化。
“六边形战士”版李子柒——帅农鸟哥,烹饪、绘画、雕刻、木工……技能点拉满,不断突破着大家对人类能力极限的认知。
跟随着他的镜头,粉丝们得以在溪边洗衣捞鱼、在毛竹林耍功夫、观看网红青麻糍的制作过程。
除此之外,国内互联网上各种顶着“李子柒”名字的账号大量涌现。
国外也出现了多个山寨版“越南李子柒”、“北欧版李子柒”。
巨大流量利益驱使下,无数人争先抢后地想要凑上前分一杯羹。
然而,无论是什么程度的模仿,“李子柒”三个字始终无法被超越。
出走三年,归来的这一刻,李子柒仍是顶流。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
“在那些不曾相见的日子里,她一直坚持着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李子柒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喜欢她的拍摄风格,所有的故事都在不言中,静谧,明和,于无声处暗藏着文化与力量。”
“就像是老朋友,出了趟远门,但总会回来的。”
无论是隐退,还是归来,她塑造的田园生活一直为大家津津乐道。
一个博主能存活多久?
财经分析作家吴晓波认为只有6个月。速食时代之下,没有人能够一本万利。
可对李子柒本人来说,停更的三年时间里,有人来了,有人走了。
至今,“李子柒”现象的地位,却依旧无人能撼动。
在网红如流水的当下,李子柒的长久生命力,无疑来源于她的独特性。
她坚信“慢工出细活”,在互联网的快文化时代,李子柒的账号平均一个月才会出现一条新视频:
为了还原一床蚕丝被的制作过程,需要先从养蚕的步骤开始;
为了展现一颗种子从播种到结果,需要记录下它长达一年半载的生长周期;
“慢工出细活”的风格使视频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质感和深度,这是现在的“类李子柒”们所无法做到的。
另一方面,对待非遗文化的真诚,也时常感染着看客们的情绪。
就拿这次复出的第一个作品「漆器」来说,制作过程并非视频中看到的那样一帆风顺。
与此相反,在初次接触生漆后,李子柒身上就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长满肿包,反复结痂,不得不停工去医院打抗敏针。
然而,哪怕浑身痒的彻夜难眠,李子柒也从不觉得难过,令她崩溃的,是首次制漆的失败:
“过敏熬过去就好了,结果没想到的是我的作品失败了。”
雕漆隐花,是成都漆艺“三雕一刻”中的绝技之一,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哪怕是富有经验的老工匠也经常返工。
李子柒第一次推进到打磨阶段时,发现漆面只有线条,没有图案,为此一个人躲在卫生间大哭了半天。
最终,经过老师的开导和指导,她才又收拾好心情,重整旗鼓,重头开始,花了三个月时间,呈现出了“紫气东来”。
慢工打磨、全心投入,以赤子之心,让传统文化重新链接生活。
这才是她“全网无代餐”的根本缘由。
诚然,李子柒的视频或许并非十全十美,也曾遭到过各种质疑,例如“刻意摆拍”、“脱离实际乡村生活”等。
但她的岁月静好,不正是她区别于其他农村土味博主的地方吗?
短视频从业者崔超曾说:“田园风短视频强调的是美得真实,保留乡村真实生活的同时,还要拍出身处自然岁月静好的感觉。”
当李子柒身穿精美长袍,眺望云海的那一刻,“诗和远方”有了具象化的显现。
这对于困顿在城市中、为了生活不得不卷生卷死的打工人来说,何尝不是另一种感官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
我想,这恰是“李子柒”三个字,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于作者:ins 生活,标记每一种美好生活。转载请联系(ID:inszine)授权。
“吾若不写,无人能写。”
谁的口气这么大?这句话其实是《流俗地》的作者黎紫书说的,那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她不写就没人能写了?
黎紫书是马来西亚人,用华语写作。马华文学有史以来,即便将境外写作人的作品计算在内,生产过的长篇小说也寥寥可数。这是条件匮乏使然,缺故事,缺发表园地,缺出版机会,也缺读者。在一个中文被挤到主流以外的国度,华文文学土壤只占断崖之地,先天不足,后天也被国家蔑视,缺乏社会支援,仅仅凭着华团和纸媒办的几个文学奖苦苦支撑,加上一代又一代文学爱好者的薪火相传,才让马华文学顽强不死。所以大多数写作者只是把创作当成兴趣。
马华文学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几乎都由留台作者,如李永平和张贵兴一手包办。他们写的长篇大多以东马热带雨林为背景,《野猪渡河》《大河尽头》《吉陵春秋》,意境气势都瑰丽磅礴。除此之外,写长篇的马华作者非常少。而且为大众比较熟知的马华作者,他们书中的意象都充满了南洋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风格很明显。而黎紫书因为常年在马来西亚生活,这本书写的是她的老家怡保,一个没落的锡矿之都,在小说中叫锡都。书里充满市井气俚俗味,写的是一群平凡人的平凡人生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除了黎紫书外,无人能写了。
这本小说也快被影视化了,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本书被拍出来会是怎样的。里面银霞、细辉和拉祖的友谊让我想到了韩剧《请回答,1988》这部剧。非常生活化、有温情,烟火气,同时也描绘了马华社会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和人事流变。
夏不绿,不著名作家,出版书籍十余本,售出多部影视版权,用写作丈量生活的尘埃。
去视频号、B站、小红书搜索「夏不绿读书」,关注我,让我们一起用阅读凿开心中的冰海,在阅读这座避难所里,一起做忠于自己的普通读者。
- End -
2021年颇具影响力创投新媒体。关注互联网与互联网正在影响的其它行业。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接地气的创业社群,提供知识进阶、内容营销、创业社群、投融资对接和资源连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