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续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篇章

文摘   2024-11-13 17:10   云南  
  •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和盘活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创造性转化等方面成功探索出成体系的“大理经验”。
一、挖掘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
非物质文化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保护、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库的夯实,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大理州目前共有71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国家级18项),2344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2人),广泛分布在12个县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有效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源流,亟待系统挖掘和重点宣传。第一,大理州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悠久、传承地区广泛、受众群体较大。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理三月街”“石宝山歌会”等,一直是各民族共享的节庆盛会。第二,传统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大理军屯民屯时带来的中原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相融相生后发展而来的。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弥渡花灯戏”等,其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第三,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较好地融入了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实实在在服务于各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剑川木雕”“白族扎染技艺”等印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存续良好的特征,很多项目至今流传于村村寨寨,与大理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结合得非常紧密。
二、有效运用现有非遗传承场所设施,润物无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理念,大理州因地制宜开展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进行非遗传承、展示、体验。目前全州已建成体系化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近300个,其中,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下设3个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另有传习所(点)18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点13个、非遗工坊37个、非遗+旅游示范点10个。与此同时,社会力量也广泛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事业中来。目前,全州共活跃着20多支与非遗保护相关的民间协会,以及200多支跳菜文艺队、300多支洞经会、800多支花灯队等民间文艺团体。
对州内现有非遗传承场所设施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激发和引导民间非遗保护力量的发展。目前,这些传承场所设施已基本覆盖到乡镇,日常多开展面向各族群众的非遗教学和展演活动,可以说是老百姓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广受欢迎。在这些传习所中摆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展板、宣传书籍、手册等,并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编排制作小戏、舞蹈、小调、手工作品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非遗传承事业中去。
三、盘活民族村寨和世居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非遗资源,助力“苍洱处处石榴红”品牌宣传推广
大理州各级世居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和民族村寨,分布着类型丰富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资源中蕴含着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辅以文字化、影像化、舞台化的处理加工,可以进一步丰富这些村寨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传承,以点带面,起到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宣传展示效应,推动擦亮“苍洱处处石榴红”示范品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议:第一,在州内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第二,教育馆在功能布局上兼顾展示性和学习性,既要有呈现特色村寨历史的文字展板及实物,同时也应该有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的空间。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观众可对该村的文化传承交融有更为生动的认识,从而起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第三,集中培训主题教育馆工作人员,以便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让大理的特色村寨成为集美丽山水、传统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为一体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党的民族政策、赓续传统文化的特色窗口。
四、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振兴”的大理模式探索
大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五重保护机制”,在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非遗宣传、展示、展演和传播等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要运用好乡村中已建成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依托电商平台,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网销+直播”形式,将传统技艺发展为村中的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创收。第二,要依靠大理旅游大势,发展乡村非遗研学、疗养游等特色旅游,在提升游客旅行体验的同时,助力当地各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第三,将非遗传承与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结合起来。白族霸王鞭、彝族打歌等非遗项目,本身就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让各族群众在社区中运用闲暇时间集体学习表演,不失为一种传承文化和保养身体的良好途径。第四,通过非遗展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然融入到乡村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的重要节庆和乡村红白喜事等场合,各族群众都习惯聚在一起,也习惯于邀请民间艺人表演活跃气氛。可通过鼓励和培训相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编唱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曲目剧目,用基层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促进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可以让各族群众在参与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亮点,更能够开辟新途径,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来源:“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审核:字桂荣  朱朋明 

编校:杨向达  董凌青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大理统一战线”

投稿邮箱:dlztzb@126.com

大理统一战线
统战工作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