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融资年末“焦虑症”
财富
2024-12-15 23:51
北京
财联社12月12日讯(编辑 李响)涉及隐性债务的城投融资“闸门”,正从各方面收紧,城投公司“焦虑症”年末日盛。近日,天津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融资租赁公司监管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深入摸排辖内融资租赁公司涉地方债务风险底数,有序压降存量业务,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禁将核心业务流程外包等,相关监管过渡期延长至2026年12月31日。在明令严控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政策大棒下,这仅是涉隐业务缩减的冰山一角。融资租赁作为非标融资方式的重要一环,经历了2013年、2014年的爆发,至2018年资管新规起,全国融资租赁余额日渐下降,近年来,包括山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多地金融局明确规定融资租赁公司展业范围,城投公司借此新增售后回租的难度增大,也成为当下城投融资难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步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而地方城投融资焦虑也愈发明显的体现在部分重点省份高票息的滚续发行上。可查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城投发行票面利率高于5%的共计65只。业内人士指出,地方城投平台要实质性缓解融资焦虑,关键仍需做好转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化重点产业的战略导向,通过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升项目效益。
据了解,当前城投项目的资金需求,包括项目资本金以及建设期资金,其中,资本金可以通过股东自有资金投资、权益型资金(如永续债模式、基金或有限合伙模式)以及申请专项债,或者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解决;建设资金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专项借款、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解决。其中在融资层面,需不得涉及新增政府隐债,且能满足审计合规要求等一系列定性原则。部分城投公司目前问题,出现在融资层面,在防止隐债新增的“化存控增”政策指导下,城投融资渠道缺乏。多位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表示,目前城投平台融资渠道除政策化债(专项债等财政性资金)、金融化债(银行贷款、专项借款、政策性投放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外,剩下的融资渠道基本仅剩信用发债,此前信托融资、融资租赁、资管类融资以及定融等非标模式已“日暮声息”。一些地方想尽办法搞钱,导致项目临时包装的痕迹过于明显,不仅社会资本没法操作,想要申请专项债或其他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的配套融资,更是会让审核人员觉得项目十分不成熟,而被直接打回。上述人士还表示,城投公司的产生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融资需要,是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划分的结果,在当前环境下出现融资不畅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下必然经历的过程。“从城投诞生之日起,地方政府过于强调融资、建设,而忽视城投公司的发展需求,同时长期以来依靠地方政府注入的资源、资产、资本、资金获得发展空间,以依赖的资源代替了能力”。可以看到,一揽子化债政策以来,名单内的城投偿还利息压力较大,名单外的部分城投新增融资难,当前想要打破这一局面难度很大,“名单内融资焦虑或是为了生存,而名单外是为了发展,相对来看,名单内的融资焦虑会更大一些”,有机构人士表示。某评级机构分析师对财联社称,城投融资的焦虑,或体现在当前仍发行高息票债券的区域主体上,实际上,弱区域、低资质的尾部城投,似乎与此前二级市场上低评级城投更为受益的化债行情相背离。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2日,城投发行票面利率仍高于5%的共计65只,多出现在今年一月份,不过在“926会议”增量政策出台后,仍有一些区域仍发行高息债券“续命”。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城投公司项目资本金的筹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针对不少地方平台“躺平”现状,更应该积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项目融资结构,同时针对不同项目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机制。据业内人士介绍,部分城投的融资来源,一部分来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立的基金支持,不过需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审核确定备选项目清单,此外用于补充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不得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另外50%以上由项目业主方、社会资本等多方构成。“现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四六开的情况很普遍,剩余资金仍需要筹措,这其中很大部分看地方政府的魄力”。不少参与地方项目中标的人士表示,有些地方政府对新增落地项目尤为谨慎,拓展政府和城投的项目不但要带着“不增加政府隐债、能满足审计要求、项目要自平衡且能满足各方利益与诉求等”的方案,更重要的是要能落实资金(不仅仅是项目资金,必要时还要为合作的城投平台提供低成本长周期的流动性支持)以及引入产业、完成招商。据财联社了解,的确有很多项目在完成入库后陆续进入“城市合伙人”的招投标和开工建设阶段,但即便入省库还是国家库都不是获得资金支持的关键,产业无法落实到位同样制约了项目进展,不少业内人士吐槽,目前地方政府联合社会资本的投标合作项目门槛十分苛刻,对于兜底运营条款和退出考核机制指标过高,即便地方政府基于“融资+开发/建设/改造+招商运营”的一揽子诉求给予投标方充足的自由度,但机会成本太高,马太效应严重,不少社会资本望而却步,也是当前能落地项目不多的客观写照。“转型的道路很长,融资困境或许将伴随转型持续下去,目前类似ABS、REITs等将未来收益提前变现的项目,愈加被地方政府重视,在盘活资产的同时按照重点产业的战略导向,选择低碳、绿色等类型的行业转型发展,或可实质性摆脱融资方面的焦虑”。前述分析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