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次数大约为 30 亿次。如果人一生的心跳是有限的,那是不是心率越慢,活得越久?锻炼对长寿真的有用吗?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回答吧。
人类到底需不需要锻炼?
| 答主:赵泠
如果人们只打算活到性成熟、不在乎寿命,那就不需要锻炼。
统计显示,锻炼有助于延长一般人的总寿命和健康生存寿命。这不保证你锻炼了就一定能长寿。
这不限于刻意进行体育锻炼,在统计上,每天步行约 5000 到 7000 步与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关[1] [2]。
参考文献 1 报道对 2110 名成年黑人和白人进行的一项研究,参与者入组时年龄 38 至 50 岁,佩戴加速度计测量其步行状况,平均随访时间 10.8 年。结果显示,与每天步行少于 7000 步的参与者相比,每天步行至少 7000 步的参与者的死亡率降低了 50% 至 70%;
参考文献 2 是对 15 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每天步数的增加,60 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的死亡风险逐渐降低,直至每天 6000 到 8000 步,走更多不会继续降低死亡率;60 岁以下的成年人的死亡风险降低趋势延伸至每天 8000 到 10000 步,走更多不会继续降低死亡率。
每周进行数次合计持续时间较长的轻中度锻炼或数次合计持续时间较短的爆发式高强度锻炼,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爆发式高强度锻炼本身有一定风险,但在统计上风险小于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身体素质较差的人无法有效爆发式锻炼的影响。
在 2015 年调查的 216 位长沙百岁老人(当时长沙百岁老人共 248 人,每人都发了调查表,回收到有效填写的调查表 216 份)中只有 31.48% 报告说自己常锻炼,且「锻炼」有 56.02% 以散步为主,没有一人从事剧烈运动;他们大多认为劳动不可太过,运动宜适可而止。在问及「锻炼对长寿的作用」时,32.4% 认为「有一定作用」,没有一人认为起决定性作用[3]。
「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次数大约为 30 亿次」的说法是二十世纪老谣言,数值是拿人的平均寿命跟平均心率乘出来的。
这类说法脱胎于称所有非冬眠哺乳类和鸟的心跳次数有一定统计关系的不严谨论文[4],实际上的变化范围十分巨大、缺乏统计价值。
一般人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率约 60 到 100 次每分钟(其中大部分人在 70 到 90 次)。1970 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为 70.81 岁(男性 67.1 岁,女性 74.7 岁),以 80 次每分钟乘以 70.81 年(考虑闰年后约 3724 万分钟),可得心跳次数约 29.79 亿次,四舍五入得到 30 亿次。
2022 年 7 月 5 日,卫健委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 77.93 岁。你用 80 次每分钟去乘,会得到心跳次数约 32.79 亿次,四舍五入得到 33 亿次,比所谓「研究表明」的多了十分之一。
你可以想象百岁老人的数据会是什么样。
百岁老人的心率并不慢于常人。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分钟的心跳次数不会随正常衰老而显著变化。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记录的八位百岁老人的心率分布在 73 到 79 次每分钟[5],让心脏每分钟跳 73 次地跳动 100 年会得到约 38.4 亿次心跳,跳动 105 年就会突破 40 亿次。
这谣言容易让一部分人相信的主要原因是人安静时心率过快的现象经常来自心血管疾病,那些疾病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次要原因是人们知道老鼠等短寿命哺乳类的心率很快,但不是谁都知道一些寿命超过 40 年的蝙蝠的心率同样非常快。
「只要运动就会心跳加快,无论是剧烈运动还是放松运动」的说法,忽略了经常锻炼会让人的静息心率减慢。
人的心跳次数并无特殊上限,用寿命乘以心率算出的马后炮数值会被不断刷新。
限制摄入的热量(包括减少每日摄入量和较长的饮食间隔)或增加运动量到刺激 Sirtuins 蛋白活跃的程度,可以改善细胞的表观遗传衰老状况,延长多种实验动物的寿命。
| 答主:烧伤科医生陈郑礼
我的观点是:人应该多运动。
让我们追根溯源,从养生的源头说起。
首先,什么是养生?
养生就是能让人活的很久很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目标是活得更长,活得更好,也就是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宽度。
第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说身体是硬件,养生就是软件。
软件和硬件互相配合,生活方式服务好身体,才能让生命这台机器运行地更快更久。
身体的结构是基因决定的,要了解自己的基因。
第三,硬件(基因)不能改变,软件(养生)如何去匹配呢?
关键点在于要保护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人的寿命是 「木桶效应」——由最脆弱的那个器官决定生命的长度。
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把身体的各个零件保养得好好的,最后就因为一根血管爆了,或者是一个细胞癌变了,导致英年早逝。
所以认识到自己最脆弱的器官,就像知道铁链里最薄弱的一环,是举足轻重的。
哪个器官是你的脆弱器官呢?
问问你的直系亲属。
人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于父母,只不过是各种套餐的组合而已。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可以说是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优点缺点都很相似。
我们经常说遗传病,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会遗传,或者说都有遗传倾向。
之所以有时候父亲的病没有遗传下来,是因为子女继承了母亲这边健康的基因。所以,近亲结婚的弊端并不是生出来的孩子都是傻子,而是一旦家族里有遗传病,几乎没有机会去回避。
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器官呢?
要保护好一个脆弱的器官,不仅仅需要定期体检,注意这个脏器的问题,有时还是一个全身的系统性工程。
举个例子:一个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检测血糖,通过药物或者胰岛素控制血糖外,平时饮食、运动也很有讲究。不仅如何,糖尿病人也要注意足部的护理、趾甲的清理以及宽松鞋袜的穿着,以防糖尿病足的出现。
走路多了,可能出现足部充血、溃疡;走的少了,运动量不够,血糖又会上升。
养生需要一个总体思路、一个策略。
我觉得这个策略应该是: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为啥这种退步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利于身体呢?
并不是因为石器时代的环境有多适合人类,而是凡是不能适应石器时代的人,都已经死了。
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为了适应祖先的生活方式设计的。
现在只不过强行安装了新的软件,难免出现问题。比如: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等,本质上都是身体无法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化,为什么现在的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呢?」
答案是:时间不够。
人类的进化是很缓慢的过程,上万年的时间对于进化来说都只是一瞬间。
最后,让我来回答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现代人需要多运动而不是多躺着?
想必您已经猜到答案了:
因为我们的身体结构是为了匹配祖先的那种运动量而进化的,和他们相比,现代社会的人类不用捕猎,不用逃命。
当然就相对运动的少了,所以我们应该多运动,而不是多躺着,这样才符合身体的最佳状态,也就是养生了。
总结一下,养生的总体思路应该是—— 一点一面:
一点——保护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一面——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您可以根据这两条来规划适合自己的养生路线,对细节进行甄别和取舍。
题图来源:《徒手攀岩》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
被皇帝赐自尽后,可以直接逃跑吗?
有哪些带给你极大震撼的书籍?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