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我们总是有太多的问题和期待。我们总是渴望在情感交融中找到归属感;我们总是等待在人际交流中获得心理滋养;我们也总是期盼交朋友能成为助力自己事业腾飞的羽翼……
如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的——「自我实现」和「归属与爱」是人类最核心的需求之二。良好的人际交往,就恰恰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桥梁。因此,@知乎心理 与 @人物 携手发起——「给人际关系开个方子」活动,围绕生活中常见的「社交难题」,希望和大家一起「找解法」。
一旦在社交平台发布东西,就会如坐针毡期待他人回应,我好像有「数字社交焦虑」怎么办?
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不是焦虑,而是为即将产生的人际连接而感到无比兴奋呢?前两天正好看到一个心理学小视频,里面提到:焦虑和兴奋的生理表现其实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我们对它赋予的含义不同。
焦虑和兴奋之间,其实只有「一念之差」。心理学家 Alison Wood Brooks 的研究发现,焦虑和兴奋的区别,更多来自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解读,而非情绪本身的生理差异。她在哈佛大学的一项实验中让参与者分别在演讲、唱歌、数学测试等情境下尝试「重构」自己的情绪,将「我很焦虑」重新描述为「我很兴奋」。结果显示,那些主动将情绪重框架为兴奋的参与者,不仅表现得更加自信,而且在实际结果上也更为优异(Brooks, 2014)。
那么,发布社交平台的内容,是威胁还是机会?当我们在社交平台发布内容时,其实正在经历一种「微型的社会暴露」。我们希望自己的表达被认可,希望自己的想法与更多人产生共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害怕被忽视,甚至担心被批评。这些疑问看似令人紧张,但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积极的动机: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
总之,不必消极看待自己的期待。换个角度,把这份期待当成一种独特的「兴奋感」,学会欣赏它、感谢它。它提醒着你——你是一个热爱表达、在意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人,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本回答节选自@燕艺丹(知乎心理学答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
「从小到大总在社交里笨拙又敏感」高敏感是遗传的吗?
是的,高敏感是一种可遗传的人格特质,你可以将其当成一种人的「出厂设定」。是一个非常新的心理学概念,由心理学家阿伦夫妇(Elaine Aron & Arthur Aron)于 1997 年发表。
简单解释,在区分高敏感这个特质之前,高敏感人群普遍被认为是内向的、是高情绪化的;而实际上,外向的人和情绪稳定性高的人,也有可能是高敏感人群。
——本回答节选自@解磊(知乎心理学答主;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高敏感是一种天赋,并且也具有一定的生物稳定性。但是高敏感不一定一直在社交领域都是差等生。高敏感的人群,情绪体验深度更深,对细节更为关注,这些年有一个名词——泪失禁体质,其实基本上说的就是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把这句话送给高敏感的人。因为,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高敏感,但是可以深入挖掘并找出压力或焦虑的来源。
其次,学习如何停止思绪纷飞、结束情感泛滥、消除感官超载,最终找到自己的空间。事实上,哭泣意味着你在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根据哈佛健康的说法,哭泣会促使身体释放催产素,就相当于你拥抱某人时感受到的「爱」化学物质还有内啡肽,这些都是轻微的天然阿片的幸福激素。因此,高敏感人群更需要去用好这份天赋,不是去修正它,而是要发挥它的功效。
——本回答节选自@楚涵(知乎心理学答主;南开大学心理学硕士)
「情感勒索」是什么?怎样分辨伴侣之间是普通的冲突,还是「情感勒索」?
以爱为名的操纵:情感勒索。「情感勒索」指的是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来操纵受害者,但诡异的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往往处在亲密的关系中——可能是伴侣关系,也可能是亲子、亲密的朋友等关系。
情感勒索一般有这三个步骤,每一步都卡住了人性的弱点,一步一步把人锁在陷阱里:
1. Fear(恐惧感)
最亲近的人,最了解什么能伤害到我们——比如,被抛弃,被惩罚,被传负面评价……勒索者正是利用了我们的恐惧感,威胁我们如果不照他们的心意做事,就会让我们恐惧的事情发生。
2. Obligation(义务感)
勒索者会强调自己付出过的,来要求对方也尽到相应的「义务」,哪怕这些义务已经超出了原本合理的范围:「我一个大老爷们儿都为你辞职了,你就这么对我?」
3. Guilt(罪恶感)
因为勒索者要求的义务实在过分,受害者往往不能满足,此刻产生的罪恶感也会成为勒索者的武器:「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本回答节选自@木棉959(知乎心理学答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为什么「追星」可以让人快乐?这类单向的「拟社会关系」为什么让人产生依赖?
偶像之所以能在不同阶段的人群中发挥深远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个体的核心心理需求,尤其是在自我探索和生活调整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刚起步的年轻人,还是在中年阶段重新寻找方向的人群,偶像都扮演着「灯塔」的角色。
1、归属感:提供情感连接与社群支持
许多人的二十岁和中年危机都是孤独的。而偶像可以通过其公众形象和作品,为粉丝提供一种虚拟的归属感,即所谓的「拟社会关系理论(Parasocial Interaction)」:Horton和Wohl(1956)首次提出,拟社会关系是一种单向的、非互惠的情感关系,粉丝通过关注偶像的作品、言行,体验到类似亲密关系的连接。这种关系能够减少孤独感,特别是对于缺乏现实社交支持的人来说。
2、自我认同:反映与强化自我
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Festinger(1954)提出,人们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了解自己。偶像作为积极榜样,能够帮助粉丝建立更明确的自我认同。
3、意义感:为生活注入目标与动力
一项 2017 年的研究指出,偶像的成功故事对年轻粉丝的职业规划和自我提升具有显著影响(Chung & Cho, 2017)。
4、安全感:创造稳定的情感依赖
偶像提供了一种不会拒绝或伤害的稳定情感依赖,尤其在个体心理脆弱时显得重要。面对学业或职场压力,一些年轻人会通过关注偶像的音乐、影视或访谈视频来寻求情感慰藉。偶像传递的积极信息让他们感到稳定和鼓励,犹如拥有一个始终支持自己的朋友。
5、审美与卓越的追求:满足对美与成功的向往
光环效应(Halo Effect):Thorndike(1920)认为,人们倾向于用一个积极特质(如外貌、成功)来推断他人的整体品质。偶像的「完美形象」让粉丝在情感上感到愉悦。
——本回答节选自@燕艺丹(知乎心理学答主;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
想要更全面地阅读以上内容,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本圆桌👇
题图来源:《绝世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