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轰动全国的“苏州校车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杀害胡友平女士的罪犯,被判了死刑。
当我们回顾这起案件的时候,令人唏嘘的不仅是胡女士的英勇和牺牲,更是某些群体,在事件初期对行凶者的吹捧与赞美。
他们高呼“爱国”,甚至试图将行凶者包装成“民族英雄”,只因为受害者中有日本人。
有网友戏称,“本想颁发英雄称号,但最近的风向你也知道”。这句话精准点破了某些“爱国情绪”的真相:他们随风而倒,情绪凌驾于事实之上,甚至将犯罪行为美化为“对敌抗争”。
原本在网上挥舞键盘也就算了,谁能想到竟然有人敢越过网线那条界限,把屏幕里的戾气带到现实,用暴力去执行自己扭曲的“爱国逻辑”。
但最终结果如何?某些人的“英雄”不仅没有成为民族的骄傲,反而成了法律面前的反面教材,被无情地碾碎在规则的铁拳下。
那些一开始为“英雄”欢呼的人,如今看到铁拳落下,只能冷冷看着,甚至默默清空了自己曾经的吹捧言论。
不知道他们是否明白,这场情绪化的狂欢,从头到尾不过是一次自我消耗,甚至连一点点“胜利的余温”都没有留给他们。
比这起“偶发事件”更值得警惕的,是案件背后揭示出的社会心理隐患。当面对“复杂事件”时,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习惯于让情绪支配判断,把理性抛到一边?
当“爱国”沦为某些人发泄情绪的借口,甚至成为变现发财的工具,群体是否会因此滑向更危险的极端思维深渊?
夹头们面对这个结果如丧考妣,依然没有清醒。杀人偿命,这是基本的正义逻辑,更是东方大国的法治基石。
那些用“爱国”包装犯罪的人,最终只能被铁拳砸醒,这恐怕也是他们难以逃脱的宿命。
愿每个逝去的生命都能安息,愿每个情绪化的个体都能学会思考,愿每次舆论风暴过后,我们都能多一分理性与清醒。
最后,我想说:胡女士是真正的英雄,而那些为她感到骄傲、并反思自身的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