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必须学会先潜下心,低下头,实实在在地把自己打磨出来。

职场   2024-09-22 09:14   河北  

这是沧浪之水第二十七,八章的解读。




昨天,刘润写了一篇文章《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可自行搜索)。我看了两遍,有三件事挺触动我。


一,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得先潜下心,研究规则,观察用户。即便是外卖。


二,送外卖的窍门,建立在大量判断和跑单的基础上。


三,思考深刻的人,会把经历的任何一件事变成作品,换成流量,关注。


总结三个词。

1.深耕  2.大量实践  3生产者思维。


这不由得让我串联到本章的内容。


池大为在儿子上学的问题上吃了鳖。


董柳一个劲在后面鞭策,但话糙理不糙。


原文说:到底还是自己手里要有过硬的东西,要在那个份上,不然人家凭什么照顾你!不在份上,把道理讲到骨头里去也没有用,世界上的事,根本就不是道理不道理的问题


简单翻译,手里硬的东西是啥,是地位和权力,这需要深耕和布局。


其次讲道理没有用,你做的事,才是真的,才能有影响力。


最后,要到那份上,说白了,你得做出点成绩,或是有点话语权,那话语权从哪里,从你把自己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的思维中来。


可能你还没想到,


你刷的短视频,看过的文章,和别人的闲聊,都是你的生产资料,你反复思考如何把他们加工到你的文章或服务中。


没资源,没人脉的普通人,更得折腾。通过做事,成为生产者,把自己打磨出来。


简单说,一切为我所用。


那怎么做呢?持续深耕,大量实践,然后做成产品和服务,成为生产者。


1.深耕,是你唯一的筹码。


一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写10篇文章的人和写1000篇文章的人。对于写作这件事的洞察和手感是不一样的。


至少在我身边,做生意比较厉害的人,一般在这个行业超过了10年。积累了稳定的客户和渠道。


而稳定的客户又不断复购,带新客户,这本身也是复利闭关。


很多时候,底层的东西是不变的。比如自学,运营,规划,执行。


更重要的要认知自己。


这件事比较难,你只有在每件事上反思才会不断看到自己。


比如看沧浪之水,如果你也和池大为一样的困惑和不舒服,那就要思考一下,你在做事和与人相处,是注重结果还是只是看重个人感受。


任何事,都是你认识自己的机会。无论好事坏事。


二,洞察来自大量实践的思考。



越发觉得思考太重要了。


有时我们纠结的问题,其实没难。反而是自己没有思考,全凭感受,而让自己大脑认为这件事很难。


比如,写作这件事,看上去不容易,又是选题,流量,运营,脑袋空空,无法下笔。


但你真的写下来,也就没那么难。


因为当大脑看到你准备做某件事,它会把注意力持续放到这件事上。


让你变得熟练,让你更能掌控这件事。这也是大脑智能的部分。


一般来说,六个月左右,通过大量实践,反馈,迭代,你可以学会任何一项技能。


所以,执行力强的人,不是说,看到一件事就去做,而是权衡利弊之后,真正读透做成一件事底层逻辑得人。


三,成为一个聪明的生产者。


成为一个聪明的生产者,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转化有价值的产出。


简单举几个例子,在送外卖的途中,刘润不仅完成了任务,还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日常的奔波转化为深刻的行业洞察。


沧浪之水作者闫真,将同事的形象融入小说,让晏之鹤的角色有了现实的温度。也是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吃播博主将简单的吃饭过程转化为吸引人的内容。写作者通过将阅读的感悟转化为文字,文章。


成为聪明的生产者,就是将生活的每一刻转化为有价值东西,让每一次创作都成为思想的火花,照亮他人,也丰富自己。


生产者思维,才是搞钱的第一步。


最后我想说,万般方法,不过一个磨字。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短视频讲个啥?


为啥三只羊的事挂热搜?


为啥就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讲每个人的话里都藏着委屈。


为什么人们都爱八卦?


为啥我总觉得他说的对?


然后,不纠结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写作干不了,就摆摊,摆摊做不了,那就拍视频,靠自己努力挣钱不丢人。



共勉!

原创不易,欢迎打赏、点赞、收藏!


END


船长成长日记
一位从零开始做自媒体的中年大叔,希望通过内在探索,正确认识金钱,重塑正确的金钱观。每天分享关于金钱思维,副业搞钱,自媒体变现的内容,日拱一足,终身成长,诚恳专注,持续更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