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第三期“新物种”滇西野外地标科考研修营在昆明城市学院开营。本次研修营专注于“AI大媒介未来研修”领域,是国内首个以“未来之问”为主题,融合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育的创新平台。活动汇聚了思想者、科学家、学者及创客专家等多领域导师,旨在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22级摄影专业张子康、郭振健同学参与了本次科考营活动。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技新闻学元宇宙科学传播专委会、云南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主办,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中央美院、东南大学、昆明城市学院、昆明传媒学院、燕京理工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等多所高校和单位联合主办,并得到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百度飞桨、丽江天意集旅游等单位的协办与支持。
活动汇聚了众多领域专家学者、导师、全体营员及及各合作方代表、相关本地媒体,共同见证这一创新教育模式的开启。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副院长、腾冲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马敏象,云南地标协会秘书长吴政斌,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叶明,昆明市科技局处长徐德慧,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技合作处副处长李志坚,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微影星火全球传媒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席张炜,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负责人张立言、先锋书店创始人、南京先锋图书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钱小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传播中心教授、著名博物学家刘华杰,东南大学校办副主任刘丽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首席专家刘晓力,新华网未来研究院院长、新物种发起人杨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等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传媒人、企业家、投资机构代表,昆明城市学院校长王昆来、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竹青参加开营仪式。
在为期8天的活动中,优秀营员将与来自博物学、地质与古生物学、哲学、人类学、教育学、艺术学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多位教育与科研机构的校长、院长、中国著名探险家、传奇创始人及各界观察员,深入云南玉溪、楚雄、大理、怒江等多个地州,开展科考研修。活动包括自然科考、人文科考和AI研学课程模块,涵盖黑井古镇千年制盐古井、元谋人遗址、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地,探讨人类生存与进化、精神家园、物种多样性等课题。营员们将学习野外生存技能、参与地质勘探、生物样本采集和生态环境调研,深入少数民族村落,体验少数民族音乐与服饰的疗愈功能,感受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开阔眼界、唤醒想象力,发现优秀创新人才。
2月7日下午14时,开营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嘉宾先后发表致辞。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孟令耘远程为“新物种”开营仪式致辞
新华网总裁申江婴远程为“新物种”开营仪式致辞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科协科技传播中心负责人孟令耘,新华网总裁申江婴通过视频表达了对此次研修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指出研修营是对科学传播方式的创新,是对自然科普教育的深化,是对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探索践行,鼓励营员们积极参与研修营的各项活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副院长、腾冲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马敏象指出,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无尽的宝藏和广阔的舞台,通过科学考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珍稀植物的生存状态、生长环境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科学考察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方式,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为将来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云南省地标协会秘书长吴政斌对第三期“新物种”滇西野外地标科考研修营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强调地标产品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本次科考研修营,不仅是一次科学探索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传承与创新之旅。在这里,营员们将围绕生物多样性、多民族文化丰富性等方面展开研学,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团队协作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云南地标产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
昆明城市学院校长王昆来表示昆明城市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旨在实现无边界教育,推动人机共生。希望通过与各位专家和教授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科学考察与AI大媒介的未来发展之路,打造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感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院长、微影星火全球传媒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席张炜表示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本次研修营中,微影星火全球传媒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汇聚了丰富的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为营员们提供了一个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创新探索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营员们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前沿技术,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随后,由昆明传媒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陈楠主持,进行了一场简短的捐赠仪式。东南大学校办副主任刘丽勤与南华县彝绣非遗传人陈海燕向“新物种”主办方捐赠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松柏绣品。这一礼物象征着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也意味着“新物种”精神的坚韧与不屈。随后,昆明传媒学院的少数民族青年艺术家们带来了云南特色的表演,包括悠扬的葫芦丝三重奏、动人的傣族舞蹈《阿傣人》、以及感人的纳西族《纳西古歌》。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也为开营仪式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此次开营活动特别设置了丰富的行前课程,邀请多位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帮助学员提前了解滇西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在正式开营之前,已于2月6日进行了五场讲座,中科院古生物所地质学家汪筱林教授详细介绍了滇西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家萧梅教授分享了田野考察的方法与实践。北京服装学院的高丹丹研究员讲解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历史背景。航天专家、北京零重空间实验室CEO张北则从实战角度探讨了当前星际领域的竞争态势。特级教师、科普作家曹勇军通过《通向春天的科幻写作——梦想与方法》启发了营员们的创造力。
开营仪式当天,在跨界艺术家岳路平的主持下,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昆明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叶明带来《打造地标科考示范高地 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主题分享,介绍云南各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少数民族特色。本期科考总领队、著名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带来《人生博物》,审美人类学家、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带来《云南之美:本土美学与艺术疗愈探索》的主题分享。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导师、苹果公司顾问讲师鲁大荒作为三届“新物种”核心导师为营员们介绍了“新物种”的理念规则和往期作品。
跨界艺术家岳路平发言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昆明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叶明发言
本期科考总领队、著名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发言
审美人类学家、云南大学向丽教授发言
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导师、苹果公司顾问讲师鲁大荒发言
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22级摄影专业张子康同学
“新物种”滇西野外科考研修营不仅是一场集结科技与文化的创新之旅,更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探索未来的开放平台。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学习,活动为云南省及其特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和实践空间。随着研修营的正式启动,未来几天的科考与讲座将继续推动科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创新和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此次“新物种”滇西野外科考研修营中,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深度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未来,传媒学院将继续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通过与各大高校和行业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和开展更多跨学科的项目,培养更多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学院将继续探索数字化、AI等前沿技术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的应用,进一步助力未来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
【END】
- 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
编辑 | 岳姿婷
审核 | 毕璟璇 刘慕瑶 杨梦涵
指导老师 | 左冬兴 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