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新窑镇桥梁村:搬出安居乐业 绣出美好生活

民生   2025-02-11 21:22   贵州  

靛蓝布料上绽开四印纹,银饰随笑声叮当作响。作为六枝特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桥梁村将“背着文化下山”的承诺化作现实——在村支两委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新窑镇桥梁村正以绣片为索引、以乡音为注脚,在易扶搬迁的后半篇文章里共建和美乡村,共享美好生活。

桥梁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桥梁村辖9个村民组、1个易扶小区搬迁安置点,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全村总人口675户3106人。桥梁村名字源于六郎路上的一座便于通行的拱桥,如今,老拱桥虽已随时代变迁而隐没,但桥梁村的历史却流传了下来。

新窑镇桥梁村村民宋国鼎说:“我们桥梁村因为拱桥得名,当时是为了走路过河到田坝里面方便修这个拱桥,原来驮马走岩脚,走郎岱都要经过拱桥。”

与老拱桥共同记录着桥梁村历史的,是今天仍然屹立的碉楼。曾经的桥梁村,土匪猖獗,为保护家园,桥梁村村民修建了工事完备的碉楼防匪。

保存下来的碉楼

桥梁村的四印苗同胞是明清时代因战乱由江西迁入的苗族支系,现在人口800余名,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民族服饰的技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服饰上保留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和文化。

粗麻布

四印苗同胞的服饰具有独特的“四印”图案。据说,四印苗同胞在迁徙途径猫跳河畔时,为了躲避追捕,让族人得以繁衍生存,四印苗的祖先烧毁了随身携带的文书,正准备烧掉象征着家族荣誉与地位的四尊大印时,一位聪明的姑娘站起身来说:“把大印印在我衣服上吧!这样,我们苗家的魂就不会丢了”。为此,四印苗独特的服饰上便保留了象征着家族荣誉与地位的特殊图形。

四印苗服饰所有刺绣的花纹都来源于生活,绣什么、怎么绣由个人工艺和喜好决定,粗麻布绣上民族符号成了穿在身上的文化艺术。

95184fd6fae8454fa08dc803353a10a3.jpg

四印苗服饰

长期以来,桥梁村四印苗用蜡染和刺绣记录、传承文化,一身花衣不仅是四印苗工匠手艺的结晶,更是其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新窑镇桥梁村苗族服饰成为了六盘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窑镇桥梁村村民杨忠琼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四印苗的这个手艺保护传承下去。我们会坚持把它做好。”

为了让地方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017年,桥梁村建起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走进桥梁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绿树成荫、道路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易扶搬迁群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为助推搬迁群众跑出融入“加速度”,桥梁村不断加强基层治理,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当成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确保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在新环境中安居乐业,感受到家的温暖。

新窑镇桥梁村村民关光美说:“从关家寨搬到桥梁小区,感觉很不错,交通方便,水电也方便做啥都挺好的。”

新窑镇桥梁村村委工作人员刘艳子说:“目前我们易扶搬迁点安置了118户群众,按照水、电、路三通及国家有关标准保障群众的生活,我们还会做好相应的政策宣传,并引导好群众就近就业,让搬出来的群众稳得住,过得好。”

打开即用的自来水

随着易扶搬迁工作的不断深入,桥梁村独特的民族文化也随着搬迁群众一起“搬”出了大山,被众多人所知。今后,桥梁村将依托本村特色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地方产业,让地方群众在新家园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新窑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陈梦悦说:“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理念,深入挖掘桥梁村四印苗文化内涵,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持续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扎实做好引导服务工作,精准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

融媒体中心记者:甘稳 李丛语


编辑:潘劲潮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

 END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六枝融媒APP
六枝融媒公众号



六枝融媒
传播六枝,服务六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