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三下乡】小番茄,大产业——中国海洋大学“以青春之我,传运河‘新声’”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三韩村

学术   2025-01-26 22:16   山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有力号召。1月21日,中国海洋大学“以青春之我,传运河新‘声’”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了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三韩村,深入调研当地的西红柿大棚产业,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黄金之地—三韩村的西红柿产业

三韩村,这个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小村庄,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西红柿。在这里,西红柿不仅是村民的经济支柱,更是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据调研团了解,三韩村超过90%的农户都从事西红柿种植,村里建有21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全部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村民。此外,村里还配套建设了西红柿培训学院和西红柿交易市场 ,形成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在村委会,我们有幸见到了济宁市统计局派驻长沟镇水牛陈村的第一书记高义侠,她是中国海洋大学2006级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校友,也是三韩村乡村振兴的见证者和推动者。高书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三韩村的西红柿产业:“三韩村的西红柿口感好、硬度大,深受市场欢迎。如今,村里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西红柿产业的升级发展。”


海大智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在三韩村的西红柿大棚里,我们见到了中国海洋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军教授及其科研团队,他们正在这里进行微藻生物肥和微生物菌剂的试验,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西红柿的品质和产量。

“三韩村是北方西红柿的聚集地,我们希望通过微藻肥试验,改善土壤酸碱度,提升作物品质。在施用了我们的微藻生物肥后,西红柿的亩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十,口感也有了很大提升。”王军教授向调研团成员介绍道,“海洋滋养了全球的生命,我们相信它也能回到土地上滋养生命。”王教授的团队通过反复实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不仅降低了土壤的酸碱度和电导率,还提高了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在大棚中,博士生和研究生学姐们正在认真地进行数据测量。尽管大棚内的温度高达37℃,她们依然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地温、pH值、EC值等数据,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销售难题—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在与种植户韩元金的深入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尽管三韩村的西红柿品质上乘,但在销售环节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生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不便,使得许多西红柿无法顺利销售到外地。而电商平台虽然拓宽了销售渠道,但高昂的运输费用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现在产量提高了,但销售却成了难题。”韩元金说,“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帮助我们把西红柿卖到更远的地方。”

经过调研,团队成员表示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的海大学子,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针对西红柿在运输过程中难保鲜、易腐烂的问题,团队成员经过深入讨论后一致认为,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研制出更高效的储存保鲜技术,以降低西红柿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推陈出新,例如推出番茄酱、番茄汁等深受年轻人青睐的产品,或者扩大产业链条,开发西红柿馒头、西红柿面条、西红柿煎饼等结合当地特色的主食产品,在解决运输难题的同时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帮助三韩村的西红柿突破销售瓶颈。

“我们要打开思路,让海洋的智慧滋养土地,让科技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王军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海洋科技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就一定能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结语:运河新声,青春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让更多人了解三韩村的西红柿产业,关注乡村振兴的进程。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优势,结合家乡的运河资源,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海大智慧”。

小番茄,大产业。三韩村的西红柿,不仅承载着村民的希望,也承载着我们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让我们携手共进,用青春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机,唱响新时代运河之畔的乡村振兴之歌!

编辑:肖添皓

初审:王志伟 陈雨暄 刘海涵 李   枝

复审:黄   莺 李伟嘉 牟昱霖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青年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团学工作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