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传统煤炭产业与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的房屋拆迁、土地租赁、邻里纠纷等问题与日俱增。
对此,川底派出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能定位,深入践行“上医治未病”警务理念,深化调解机制建设,整合“多元”力量,打造“一站式”服务,成立“和事佬”调解工作室,有效推动农村多元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
“3+N”会商——联席会诊、综合施策
调处现场,派出所民警积极奔走、导控局面,稳住情绪激动的家属。随后将双方请到“和事佬”调解室,由公安、法庭、司法所等力量共同开展三长会商调解,并将相关情况通报至劳动监察部门,驻点律师积极向纠纷双方提供法律援助。历时4个小时,双方达成一致,派出所协调法庭诉前确认,保障案结事了。
这样的调处方式,不仅全程融合了派出所民警的权威性、司法所调解的群众性和法庭法律调解的专业性,还实现了“1+1+1>3”的效果。同时,派出所还创新“3+N”会商模式,在法庭庭长、派出所长、司法所长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增加妇联、民政、工会、团委、企办、网格员、心理咨询师等配合开展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调处和信息收集反馈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3+N”会商模式也成为了川底派出所发挥公安专业优势,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破除“各自为政”困境,创新“合力布局”举措的“良方”。
警务驻村——提前诊脉,消除“未”病
近年来,川底派出所将警务与自然村工作“捆绑”合并,稳步实现民辅警从“下村庄”到“驻村庄”的转变。驻村庄,人更熟了,看到风险隐患的能力更全面了,带动多方力量化解未燃矛盾就更及时了。派出所牵头村委、一村一辅警、乡协义警深入田间地头,村社农家,以川底和事佬“十种现象”深入浅出地向村民概括矛盾产生人物性格,并总结提炼“化解矛盾四字经”软化群众情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建成老支书劝导驿站,组建了一支200余人的“川底枫桥义警大队”,让“上医治未病”的预防矛盾纠纷措施前置。
智慧助力——“三联”共建,合力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