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何鲜桂 教授
单位: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
近视眼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上升,且呈现低龄化的发生趋势,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眼渐进且不可逆转,若发展至高度近视眼易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病理性眼部并发症。因此,及早采取措施减缓近视化进展、预防高危人群发生近视眼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本次分享了《儿童近视前期研究进展》,快来看看吧~
国际近视眼研究院 (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ion,IMI)在2019年提出了“近视眼前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儿童眼屈光度数≤+0.75D且>-0.50D,结合基线屈光度数、年龄和其他可量化危险因素,有较大可能在未来发展为近视眼,故值得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近视前期的流行病学特征
近视眼前期人群远视储备少,近视眼发生风险高。CLEERE、SCORM及广州双生子等诸多研究证实,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在近视发生前进展最快。根据2016至2018年上海一项以学校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STORM队列)结果,约1/3的近视眼前期儿童1年后即发生近视眼,2年发病率达 62%,而不处于近视眼前期的非近视眼儿童1年近视眼发生率不足 1%,2年累计近视眼发生率也仅有 9.0%。上海Baoshan的队列研究同样发现:50 度以内的远视,两年近视发生率都在 50% 以上,0 ~-0.5 D,两年近视发生率在 85% 左右。
因此,重视近视前期,针对近视眼前期人群开展强化干预、减少近视眼发生才能更有效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
关于近视眼前期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相对缺乏。现有数据显示,男性、父母近视眼、较长的眼轴、较大的眼球轴率比和较长的屏幕使用时间可能与更高的近视眼前期发病率或患病率有关,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和近视眼预防策略暴露则可起到保护作用,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关注近视眼前期相关的影响因素,以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近视眼前期定义的最佳界值
目前IMI将近视眼前期的界值定义为≤+0.75D且>-0.50D,这是参考根据CLEERE队列研究结果得出的。文章结果中对年龄进行了分层,分别为:一年级(6岁)屈光度数不足+0.75D,二、三年级(7~8岁)不足+0.50 D,四、五年级(9~10岁)不足+0.25 D,六年级(11岁)正视或已发生近视眼,我国2022年版近视眼管理白皮书同样参考了该标准。
然而考虑到年龄、父母近视眼等其他因素差异,近视眼前期界值的确定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与商榷。后续有其他研究也对于近视前期的截点进行了探讨,根据父母近视情况、年龄等进行分层。Chen等提出,对于父母均有近视眼的儿童来说,预测近视眼发生的近视眼前期界值为0.00D(6~8岁)或-0.25 D(9岁及以上),对于父母中仅1人有近视眼的儿童,预测近视眼发生的近视眼前期界值为0.00D(6岁)或-0.25D(7岁及以上),而对于父母均无近视眼的儿童,该界值为-0.25D。
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Zhi Chen团队的一项研究,分析了870,372例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4 ~ 18岁儿童的屈光数据,结果表明:远视储备低于1.50D儿童的近视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近视眼前期界值的确定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针对近视前期的检出率,上海STORM队列发现6岁儿童检出率约为20%,7-8岁人群达30-40%,9-10岁相对稳定约40%。台湾YMVIP横断面研究在5-6岁的学龄前儿童中展开研究,近视前期检出率相对更高,达50%。
鉴于其高近视发生风险和占比,因此近视前期是近视防控的重点人群。
近视前期防控如何做
1. 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证实,户外活动通过增加眼睛对自然光的暴露,可能通过多巴胺介导的视网膜发育、视觉信号传递及屈光发育过程,对延缓近视眼进展有积极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降低近视发生率高达16.5%~50.0% ,且预防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但对已经近视者影响较小。
何鲜桂教授团队依托穿戴智能腕表的大数据进一步探讨户外光暴露模式与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对已经近视组,户外时长增加没有延缓近视进展;对近视前期组,户外时长增加延缓近视进展效果有限;对于高远视储备组,户外时长增加可有效延缓近视进展。
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应在远视储备充足时期就开始注重保证儿童的日常户外活动时间。当儿童进入近视眼前期,仅靠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已不足以有效干预,此时应额外寻求其他更加有效的防控措施。
2. 低能量红光
低能量红光治疗作为预防近视眼的一种潜在创新方法,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了其在近视眼前期儿童中预防近视眼方面的作用。何教授团队在上海地区纳入10所小学近视眼前期学生(-0.50D~+0.50D)开展了为期1年的红光干预试验,结果表明,2次/d、每次3min的低能量红光干预,6个月能将近视眼前期儿童的近视眼发生率相对降低55.6%,眼轴较对照组下降69.6%;坚持干预12个月,近视发生率降低54.1%,眼轴较对照组下降48.9%,且未观察到结构或功能性不良反应。
另一项研究中,Tian等探讨了连续6个月的低水平红光照射对减少近视眼前期儿童近视眼风险的效果,发现红光照射不仅显著降低了近视眼发病率(由12.5%降低至 1.8%),而且在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数上亦均表现出积极变化,无不良事件报告。
尽管如此,红光作为一种新兴的近视眼预防手段,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当前,其探索使用仍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严格依照相关专家共识和有关研究新证据来把握适用情况和禁忌证,始终优先确保眼健康的安全,并严防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3. 低浓度阿托品
低浓度阿托品具有降低近视眼前期儿童近视眼发生率的潜力,已成为预防近视眼的方法之一。印度、我国香港、台湾及郑州等多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低浓度阿托品对近视眼前期儿童有效。
印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0.01%阿托品能显著减缓未近视眼儿童(入组屈光度数上限为+1.00D)的近视眼化进展,1年内的延缓率达到 59.2%,2年内增至65.7%
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研究则显示,使用0.025%阿托品的未近视眼儿童(入组屈光度数上限为+1.00D)与未干预的对照组相比,在近视眼发生率上显示出明显差异,分别为21%和54%,即相对减少了61.1%。
在我国香港进行的低浓度阿托品预防近视眼研究(LAMP2)中,0.01%阿托品组在1年内近视眼发生率的相对降低为17.4%,而0.05%阿托品组为68.5%;在2年内,0.01%阿托品组的相对降低率为13.4%,0.05%阿托品组则为46.4%。相较于0.01%的阿托品,0.05%的阿托品在减少近视眼前期儿童(入组屈光度数上限为+1.00D)的近视眼发生率方面更为有效。
郑州进行的研究同样显示0.01%阿托品每晚点眼,能带来55.9%近视率下降。
但其最优剂量和给药频率的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 特殊光学设计的眼镜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陈志教授领衔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在低度远视储备及近视前期儿童中,每周佩戴高非球面透镜设计眼镜超过30小时的干预组对象比对照组眼轴减少增长59%,使用平光HAL镜片有可能减缓眼轴(AL)增长和等效球镜度(SERE)变化。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