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2024年7月26日,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屋面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至此,这一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屋面补漏防漏修缮工程,历时372天后圆满收官。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旧址,当年举全球华人之力而建设,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它更是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城市记忆,载满了人民乡愁。
2023年7月,纪念堂启动修缮工程,经过这一年多的“精准会诊、精心治疗”,它以青春的姿态与面貌,再现“绝代佳人”的风华。
修缮工程竣工后的中山纪念堂建筑全景
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现场
伴随着工程竣工,由广州广播电视台和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联合出品、全景式记录此次屋面修缮全过程的4K超高清纪录片《华堂焕彩》同步推出先导片,在竣工仪式现场播放,引发现场嘉宾及观众的强烈共鸣。
作为广州广播电视台“文化传承”三部曲之一,《华堂焕彩》正是以此次修缮工程为线索,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讲述文物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故事。作品全程跟拍修缮过程,记录下后辈们饱含着崇敬与深情,为“绝代佳人”前辈描眉梳妆的朝朝与暮暮,更深入挖掘和思考一座古老的建筑蕴含的当代价值。该片入选广东省“十四五”广播电视重点选题规划。
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屋面修缮工程刚刚开始,广州台纪录片摄制组第一时间深入现场。纪录片中心总导演李嘉带队,与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施工单位一起组成工作小组,与工程进度同步,多机位、多角度跟踪拍摄这一修缮工程的全过程,计划完成一部反映文物修缮的4K超高清纪录片,近距离、真实刻画文物修缮的过程、细节及技术,还文物以尊严,见证华堂重焕新姿。
90多年前的中山纪念堂修建现场是怎样一番情景?那些融汇了中西文化、精美又时髦的建筑材料,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至今经历过9次大修,发生了哪些细节变化?广州国家档案馆馆藏的建筑设计蓝图和三份英文说明究竟该如何解读?《华堂焕彩》连接时空,探寻真相。
“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要求,也是中山纪念堂此次修缮工作的宗旨和原则。保护之路,不仅要有情怀,也要有智慧。在《华堂焕彩》中,观众能看到此次修缮过程中几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新的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如何兼顾尊重历史和因地制宜?最终选择传统材料,长远来看更加适应岭南气候的特点。
新瓦与旧瓦之间:选择并存。保留一部分旧瓦是为了保留建筑的生命特征和历史记忆,而加入一部分新瓦能解决屋面漏水的问题,还能让建筑重现青春的模样。
施工现场,修缮工程总设计师汤国华指导工人清洗旧瓦
修缮和不打烊:中山纪念堂是广州最重要的文化空间和群众活动场所之一,而漫长的瓦面修缮需耗时一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广州中山纪念堂坚持修缮不打烊。礼堂内举办精彩文艺演出的同时,殊不知相隔一层瓦面,屋顶正在接受施工的严峻考验。修缮施工期间,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
老一辈和年轻人:在一代代修缮人的接力中,老一辈享受时光缓慢,人和物都要经得起细细打磨;而年轻人大胆设想、积极执行,引入高科技手段,为文物建筑建立4D档案。
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准备进行三维扫描,实现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
广州广播电视台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持续推进“新时代精品工程”“大湾区传播工程”,致力于记录、展现、传播广州文化、岭南文化,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近年来,广州台相继打造“文化传承”三部曲,继推出纪录片《复活的王国》、《何以岭南 古粤探源》(第一部1、2集)后,《华堂焕彩》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推出,细诉为“耄耋老人”描眉梳妆的个中艰辛与满满成就!
↓ 延伸阅读 ↓
广州台速递:《看!我们晚辈正为一“绝代佳人”前辈描眉梳妆……》
来源:中山纪念堂 全媒体传播中心
编辑:唐伟松
责编:唐 毅
编审:谭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