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82岁老者与广州台的故事,是一位电视台老编导魂牵梦绕的广电情怀,关乎广州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
广州台退休编导葛芸生
2024年6月17日,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但对82岁的广州台退休编导葛芸生来说,并不平常。在家人的陪同下,葛老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广州台。除了来看看台的新面貌,葛老说,这次还带着一项重要任务,将他珍藏多年的一批历史磁带亲手送回台媒资库。
《百家姓·寻根问祖》
回归广州台媒资库
葛芸生家人协助搬运移送的磁带
首批移送磁带共计53盒,时长逾3000分钟,都是电视系列片《百家姓·寻根问祖》的编辑版素材。《百家姓》一度是广州台的名牌电视栏目,以纪实风格,实地摄录包括台湾在内的十余个省的历史名胜、文物遗迹、民俗圣地,采访数百名流及后裔,引导观众手持姓氏这把钥匙,去打开姓氏文化的迷宫,在寻根的同时,领略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葛芸生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自1988年至2002年间出任广州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曾在连续剧《商界》《外来妹》《百万巨鲸》和专栏《影视欣赏》《人生舞台》《检察档案》担任策划、编导及制片。《百家姓》《生日有约》《汉字源流趣谈》皆由他担任总策划、总编导。葛老说,他的青春和汗水都留在了广州台,都献给了他最热爱的电视事业。
左: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剧照
右:1989年电视剧《商界》宣传照
这些珍贵的历史媒资,是葛老职业生涯的重要印记,当年备份在BETACAM制式磁带上珍藏家中。随着年事渐高,葛老送归磁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深信,这些磁带作为广州台的重要历史记载,理应让它们“重回故土”。只有回到“适宜生长的土地上”,通过“重组”,再次创作出打动人、感染人的优秀作品,才能焕发历史媒资的生命力。
80年代广州渡轮
左:80年代在陶陶居喝茶的广州街坊
右:1990年度第二届美在花城选手
经过多次与台总编室的联系、接洽,6月17日这天,葛老带着珍贵的磁带回“娘家”了。广州台的崭新面貌让葛老感到异常兴奋,他一边滔滔不绝地向后辈分享着广州台的光荣历史,一边细细聆听广州台的最新发展情况。他表示,“互联网对电视是冲击,但也是电视节目得以更快传播的良机”。电视制作人不懂科技就会落伍,但加快“软件”的研究,才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台总编室为葛芸生颁发荣誉证书以资感谢
《百家姓·寻根问祖》以葛芸生名字拼音首字母作为磁带上架编号
当然,葛老最希望这些历史资源能继续发挥作用,总编室负责人详细地向他讲解了台现在的媒资管理情况,包括“媒资回收、数字储存、活化利用、智能管理”等。
总编室同事与葛老座谈
截至目前,广州台已实现自主版权历史磁带的全面数字化,历史媒资逐步迁入4K智慧媒资系统,并开始为全台内容制作提供有力支持。
视频号“花城航拍”利用台历史媒资创作《广州站芳华五十》
视频号“花城航拍” 利用台历史媒资创作《“相”睇广交会》
广州台还开展与国家版本馆、广州图书馆、广州档案馆的历史媒资开发深度合作,盘活了台的无形资产,并已为台实现经济营收。最近,与素材销售平台的市场化合作亦在进一步积极推进中,更多待字闺中的历史媒资素材,将有望服务社会,创造更多价值,重新焕发生机。
相谈甚欢,葛老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广州台,一如22年前从广州台退休,跨出大门的那一刻,“生命之旅从一个驿站走向下一个驿站,每到一个驿站就种下一棵树,期待树下有人乘凉”。
葛老寄语:
鲜花是美丽的,看到它的凋零又不免伤感。于是我想到了种树,在荧屏上种树……
中华民族文化饱含着具有永久活力的题材,正是21世纪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源头,栽种大面积的荧屏绿树,应是明智之举。
来源:总编室媒资组
编辑:李元政
责编:王宇宁
编审:刘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