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界”天花板:常沙娜——21岁设计出新中国国礼!

文摘   2024-09-26 08:51   上海  

常沙娜先与[东方收藏]副总经理 吴大顺先生

在近期播出的《吾家吾国》节目中,看到主持人王宁拿出的敦煌飞天丝巾,常沙娜连连表示,这个颜色不对,图案的比例也不存在,“学而问,问而学。学问学问,不能随便乱来”“中国的文化要有根有源,要有文脉、血脉,不能随便乱来”...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严谨温婉的老奶奶呢?下面一起了解下她的人生故事。


常沙娜21岁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出了《和平鸽》丝巾,这是新中国第一块国礼丝巾。


1952年,常沙娜受命设计礼物,赠送给出席北京亚太和平会议的国际来宾。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她设计了一条丝绸围巾,上面印有敦煌石窟沉箱天花板上的图案。


常沙娜为首届《亚太和平会议》设计的国礼《印花和平鸽丝巾》


将敦煌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常沙娜在她的艺术设计生涯中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她常说:中国的艺术要有中国的特色。

常沙娜回忆说:“我们国家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的和平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次。你把敦煌图案用上,再把和平鸽用上,这就够了。”

于是,常沙娜参照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把飞天换成和平鸽,设计出了一款礼品丝巾。

这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受到诸多外宾的喜爱,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她为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和迎接苏联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设计的国礼被郭沫若称为“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常沙娜何许人也?

她是在法国里昂出生的娇俏女孩,

也是盛开在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花。


她自幼与父辈一起守护敦煌文脉,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她因心系新中国,

提前终止美国学业,毅然归国。


她受林徽因指点进入工艺美术领域,

化用敦煌图案设计国礼,为国添彩增光。


她将敦煌元素融入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


她是中国唯一无学历的女校长,

从事教学五十年,内外驰骋,

带领中央工艺美院走上国际舞台。


她是敦煌守护神的爱女,

得千年敦煌艺术哺育,

便用一生心血弘扬至美敦煌。


她就是杰出的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

——常沙娜。



常沙娜一生的成就都离不开敦煌元素,而她与敦煌的千丝万缕要从她的父亲说起。


1927年,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考入法国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次年,妻子陈芝秀赴法陪伴。1931年,二人爱情的结晶——常沙娜在里昂呱呱坠地。



早在女儿出生前,常书鸿就与好友吕斯百、王临乙商量好了孩子的名字:哺育里昂的两条河流,一条叫“Le Saône”,一条叫“Le Rhône”。如果是男孩,就用阳性的Rhone;如果是女孩,就用阴性的Saône。常沙娜的中文名字“沙娜”便是从“Saône”音译而来。


Le Saône


1935年秋天,自从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了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又在吉美博物馆看到伯希和自敦煌藏经洞掠来的大量敦煌唐代绢画,一向倾情于西洋艺术的常书鸿心中掀起狂澜,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灿烂让他深受震撼。

他决定回国,去敦煌。而妻子陈芝秀,还有一年才能毕业,因此她带着女儿沙娜留在了法国。1937年,常沙娜跟着母亲一同回到祖国。那一年,她六岁。此后,她便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2年常书鸿被任命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的副主任。1943年,沙娜来到了敦煌的地界。敦煌地处西北边陲,而在戈壁滩中的莫高窟,则是距离敦煌县城五十里外的孤僻之地。

没想到,在莫高窟的第一顿晚餐,足足给了沙娜一个下马威,面前就是一碗面,一罐盐,还有一瓶醋。“爸爸,有菜吗?”“今天来不及了,就这样吧,明天请你们吃涮羊肉。”那顿晚餐,永远刻在了沙娜的脑海中。


常沙娜一家三口在莫高窟洞窟内


在敦煌,常沙娜接受了父亲对她的严格“特训”。常书鸿为她量身定制了一套学习课程,使她终生受用不尽:每天要练字,朗读法语;由董希文辅导学习西方美术史,苏莹辉辅导学习中国美术史;

此外,每天要像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父亲要求她从客观临摹入手,将重点壁画全面临摹一遍,并教导她在临摹中准确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理解其内容与形式、民族传统与西域影响的关系。

之前张大千在敦煌临摹时,都是用图钉把拷贝纸按在壁画上拓稿,拓出的东西虽准确,但图钉却不可避免地在墙上钻出小孔,壁画也因此受到破坏。为了保护壁画,常书鸿规定临摹一律采用对临,不能上墙拓稿。

因此,常沙娜都用打格的办法来对临。虽然难度大,但也迫使她把眼力练得更为精准,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绘画的“童子功”就这样打下了。

常沙娜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临摹时光:“彩色的佛陀、菩萨慈眉善目地陪伴着我,头顶上是节奏鲜明的平棋、藻井图案,围绕身边的是神奇的佛传本生故事、西方净土变画面……随着太阳转移,洞里的光线越来越暗,而我意犹未尽,难以住笔……”


常沙娜禅修1945-1948年 敦煌研究院藏


1946年,常书鸿在兰州双城门办了一场《常书鸿父女画展》,里面有沙娜临摹壁画的一些习作,这是沙娜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野。正巧,在甘肃任教的美国人叶丽华,也看了画展。她很欣赏沙娜的才华。,并提出愿意资助常沙娜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校深造。


常沙娜和叶丽华


“学习使我的视野豁然开朗了,看到敦煌以外还有希腊、罗马,还有埃及、两河流域等等,了解了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了解到敦煌佛教艺术与西域丝绸之路文化的渊源。美术学校附属于博物馆真是好,这样的学习使我受益一辈子。”

正常情况下,沙娜应在美国学习四年,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随后朝鲜战争的爆发,使许多留学海外的爱国青年热血沸腾,纷纷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尽管美国当局采取各种措施阻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但是常沙娜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她归心似箭,选择中断学业。沙娜为赚到回家的船票,每天晚上去陶瓷场打工,三百美金到手后,她就买了一张三等舱船票。1950年12月,启程回国。



1951年春季,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常沙娜协助父亲筹办“敦煌文物展览”,在展览上,与梁思成夫妇结缘,他们破格将她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

那一年,常沙娜20岁,就成了林徽因的女弟子。

常沙娜跟随林徽因,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继承、创新和在新时代的运用进行探索性研究。

在林先生的指导下,常沙娜开始大胆地将敦煌元素糅进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中,敦煌图样也在她的设计中得到新生。从此,沙娜也奠定了后半生走装饰艺术的道路。“是林徽因先生决定了我终身献身给艺术设计和教学的人生方向。”常沙娜曾如此说道。


和平鸽大盘(景泰蓝)

常沙娜设计(1952年)


因为扎实的基本功和对敦煌图案的谙熟,常沙娜被选调参加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装饰设计。

1958年人民大会堂开始建设时,时任总理周恩来在监督该项目时建议,有才华的年轻中国人有参与的机会。

 

当时27岁的常沙娜是入选的艺术家之一。作为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常沙娜因准确复制甘肃敦煌石窟壁画而在中国艺术界引起注意,并因此获得了一次机会。




常沙娜被分配到设计大会堂国宴厅天花板的团队。她的天花板图案设计采用了对称的花卉图案和敦煌的配色方案,在其他方案中脱颖而出。


受敦煌藻井图案启发,她在天顶正中设计了一朵唐代风格的由花瓣构成的圆形浮雕大花,将唐代的花饰图案同通风、照明的功能以及不同的材质统一起来。

“这次设计让我明白,不光图案要美,功能的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我终生受益。”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穹顶灯设计


除了天花板图案设计外,她还设计了大会堂建筑外立面的琉璃瓦门楣、台阶上花岗岩浮雕的须弥座图案等。它们当年受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仍然经得起时代更迭的考验,风采不减。



1981年在中央提出“领导干部年轻化”的大形势下,常沙娜的生活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她被任命为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

怀着忐忑的心情,常沙娜听从老院长的建议,将“要依靠全院教职工、要依靠党委、要努力学习、要全力以赴、要舍得为学院做出个人的牺牲”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和鞭策。



次年,常沙娜又被国务院委以正院长重任,成为中国唯一一名无学历的女院长,开始整整十五年的院长生涯。


常沙娜在香港金紫荆广场与“紫荆花”合影


1997年,常沙娜受命主持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政府的雕塑形纪念礼品方案设计工作。她设计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方案最终获选,这一方案就是临摹大自然中的紫荆花时获得的灵感。

时至今日,看到金灿灿的紫荆花在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盛开,看到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成功艺术设计几乎均出自工艺美院人之手,她由衷为自己奉献出的一切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为中国设计界的泰斗,步入耄耋之年的常沙娜,推出她自己当年的首件景泰蓝国礼大作《景泰蓝和平鸽》景泰蓝大盘,其纪念意义非常特殊,弥足珍贵。




以上图文均来自网络资料整合

仅供分享学习 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上海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把握时代脉络,旨在为您呈现全新的艺术品行业资讯!永远是您身边值得信赖的艺术顾问!【客服电话:400-159-2018 或 15618216688 (客服接听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上午9:30—下午5:30,法定节假日除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