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秀之地,诗意满溢。浙派民居,静卧乡野,如诗如画,令人心醉。”在广袤大地的怀抱里,一排排古朴的浙派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镶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它们以古朴典雅的姿态,讲述着岁月的故事。
有人说,每一处浙派民居,都凝聚着特有的灵秀韵味。每一砖一瓦,每一扇门每一扇窗,都仿佛在诉说着浙江人民的智慧与审美情趣。它究竟拥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又承载着怎样的文化底蕴?
浙派民居,风情万种,其韵致各异。恰如“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江南水乡的柔美典雅,到仿徽派的古朴庄重,再到海岛丘陵的自然和谐,以及现代浙派的创新融合,这四类浙派民居各有千秋。
江南水乡民居,宛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依水而建,如梦如幻,街道与河道平行,建筑在河道两侧亭亭而立,间距小,弄堂、水埠头众多,居民于此汲水浣纱,生活满是烟火的诗意。
屋顶犹如画卷中灵动的笔触,悬山顶与硬山顶的变体搭配直屋脊,流畅而优雅;白墙黑瓦,淡雅如墨,仿木色的纹理与青石勒脚相映成趣;窗户造型各异,花窗、漏窗上精美的木雕,似岁月雕琢的艺术品,为建筑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文化的韵味。
仿徽派民居,常见于浙西与安徽交界之地。历史文化的交融与移民的迁徙,共同孕育了这一风格。屋顶灰黑,墙面洁白,黑色边框勾勒,色彩雅致而庄重;合院式布局,中轴线分明,四合院、三合院尽显古朴大气。
“白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高低错落,宛如奔腾的骏马,极具标志性,屋顶形式多为双坡或双坡组合;榫卯工艺精湛,木雕、砖雕、石雕精美绝伦,是仿徽派民居的重要艺术特色。
海岛和丘陵民居风貌,呈现出民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者都减少了装饰,保留了材质的原本质感。海岛之上,如舟山群岛,受土地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影响,布局紧密;建筑分布依海岸线和海岛地形而定,有的在海边平地,有的依山而建;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还设有晾晒平台或架空空间,方便渔民生活。
丘陵地区,民居顺应山势,呈阶梯状分布于缓坡或山谷;墙面采用当地石材或土坯,自然质朴;门窗设计精巧,考虑防风采光,小窗配大挑檐,独具韵味。
现代浙派民居,是传统与现代的浪漫邂逅。提炼传统特色,精简后与现代建筑语言巧妙重组,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屋面平坡结合,线条简洁而富有张力;以黑白灰色系为主,适当增添仿木色元素,装饰精简而精致。
大面积玻璃门窗,带来充足的采光与通透感,同时融入传统线条或图案元素,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布局灵活,兼顾现代生活功能,停车、绿化、休闲设施一应俱全。
“白墙黛瓦映碧波,绿树成荫绕水乡。”浙派民居就像是历史文化的容器,既各自承载着个性化的民居需求,又共同孕育了完整的浙江韵味。
可以说,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居建筑之上的。
当缓缓揭开浙派民居背后承载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使命后,浙派民居建筑不仅仅是浙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我们洞察浙江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和密码。
浙派民居承载的文化韵味,一定程度上是从它依附的自然环境中派生出来的。浙江位于江南水乡,浙派民居多利用水文地形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又能节约耕地,适应高人口密度,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格。同时,结合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浙派民居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对外则成为划分宗族的地理和心理界线,对内则严格遵循“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卑不逾尊,疏不逾戚”的原则,形成鲜明的空间秩序。
浙江靠山临海的地理位置,不仅在功能性在影响着浙派民居的设计,也通过催生浙江人民兼具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精神气度,锤炼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兼容并蓄的吴越文化特质,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浙派民居的底蕴。
《宋史》曾记载,“弦诵之声,比屋相闻,无间城乡,无分苦乐,咸礼让而循,宛当年之邹鲁”,描绘了一个普遍讲究礼让和道德的理想社会状态。浙江将这种尊礼、循礼的传统观念直接反映在浙派民居建筑中。浙江传统村落“聚族而居”的特征就是典型的表现。浙江传统村落多以血缘为纽带,以宗祠为中心,形成氏族村落,村寨、坞堡、院落的团块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体现了浙江人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寄托着浙江对“闺门穆穆,兄弟怡怡,戾者以平,争者以让”这种团结和睦家庭氛围的向往。
浙派民居如同浙江文明的容器之一,以浙江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吴越文化为基底,容纳着浙江特色的人文底蕴,与浙江的历史相伴而生,它们不仅见证了多个时期的浙江历史,其本身就是精彩的浙江历史。
不过,再坚固的建筑也需要保护,再悠久的文化也需要传承与创新。浙派民居是容纳着悠久浙江历史文化的宝库,是承载特色浙江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对浙派民居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浙江韵味的传承与创新。
对此,浙江坚持贯彻中央部署,将浙派民居建设作为浙江共同富裕的实施路径,牢牢把握“打造现代宜居型‘浙派民居’,塑造新江南水乡风貌”的理念,为传承和发展浙派韵味,建设既富有传统江南韵味,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浙派民居带来了诸多启示。
以激活浙派民居文化要素为例。浙江传统文化的发源中,村落作为浙江人早期的聚集地,在孕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省内的村庄虽然大多侧重于空间布局、居民点设计,但却很少能充分挖掘村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进一步发挥浙派民居的文化活力,需要浙江各地村庄基于自身特点,明确镇乡范围的风貌特色塑造指引和特色元素清单,强调文化保护与传承,展现乡村传统格局和风貌多样性,将乡村风貌与浙江韵味紧紧交织在一起。
在激活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打造示范,强化风貌管控,推进集群发展,形成“好民居”标志成果,打造“好环境”风貌路线,打造“好品质”示范片区,对迸发出澎湃的浙派生命力有积极意义。比如,兰溪选取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村落作为示范点,先行建设一批诸葛、长乐具有浙派特色的民居。推进编制一套具有广泛推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浙派通用图集。为农户建房提供详细的风貌指导,确保新建房屋在风格和设计上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协调。通过以古城为中心,辐射并带动“游埠—诸葛人文风情线”“黄店-女埠民俗研学体验线”“马涧-梅江特色农旅线”周边村庄协同发展,打造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集群,形成文化、农业、生态深度融合的示范片区。
无论如何,激发浙派民居的生命力,离不开浙江的凝聚力。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思想是推进浙派民居建设的重要依据。浙派民居建设需要政府、自治组织、企业、村民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每一间浙派民居本身都是一种文化存在,这些文化不仅存在于对刻画本地文化的历史中,更存在于融合现代化需求的演进上。如今看来,科学指导各地推进浙派民居建设,是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提升乡村建设风貌,加快建设“美丽浙江”,高水平绘好“诗画江南”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必答题。
“一杯早茶的共富实践”获浙江地标美食共富先行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