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我们这一代人的“收藏”

政务   2024-11-22 20:29   浙江  


日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的话题引发了赛博空间网友们的狂欢。在话题之下,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积攒的特殊“小众收藏”。

从手机壳到冰箱贴,从一次性筷子到奶茶包装袋……攒这些东西原本是属于老一辈的技能,为何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实现了血脉觉醒?

(一)

虽说都是攒“收藏”,这一代年轻人却攒出了新花样。

以往,上一代爱囤东西更多的是经济拮据时代的一种生存策略,他们主要是囤一些实用性强、可重复利用性高的物品。上一代的“收藏”可能是冰箱缝里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也可能是被用来放针线的饼干盒,又或许是被用来装油醋盐的塑料瓶。在家中的角落,你总能看见这些正在被多次利用的废弃物。这些上一代人积攒的“收藏”是他们满足生活所需的“技巧”。


反观现在,新一代的“收藏”充满了新的时代特色。有学生,把写完的笔芯攒成一把,作为自己学习的功勋章;有奶茶爱好者,爱收集各种联名的奶茶杯套包装袋;有旅行爱好者,以收集各个地区的邮票、冰箱贴为乐趣;有泡面爱好者,则将各种品牌各种口味的泡面桶盖码成一碟……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这一代的年轻人积攒“收藏”,更多的则是作为生活趣味性的“填充剂”。

(二)

年轻人为何动了攒这类“小众收藏”的DNA?

一定程度上,爱攒这类“收藏”是年轻人对实用主义的传承。“万一哪天就用到了呢”,通常长辈对囤物品的回应都是留着备用。上一代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深知物资的稀缺性对生活的阻碍,看待每一样物品时除了对其有来之不易的珍视,还有对未来再利用的长期规划。即使是一块布,也具有多种再利用的可能性,比如可以被用作桌布,可以用来擦拭物品,可以用以包裹杂物……这种思维也随之造就了“一生节俭的中国人”形象。在这样代代相传的话语体系和生活习惯之下,这种省俭,通过耳濡目染的形式逐渐构建起这一代年轻人对物品的使用观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在脱离长辈的独立生活中,注意到曾经不起眼的物品也能够“身兼多职”,发挥不一样的使用价值。省钱已不是这一代攒“收藏”的唯一目的,这种节俭也在反映着他们对物尽其用的智慧的延续。


但“收藏”不仅仅是实用价值的存在形式,在这一代眼中,它们更是一种记录个人经历的情感载体。正如鲍曼所言,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就进入了消费社会。丰盛是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物的短缺不再是人们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人们逐渐被大量的物所包围。而这种物质的极大丰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贫瘠,我们对物的情感正在狂热消费中衰减。以往,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就能让一个孩子快乐一整个寒假。而现在,服饰逐渐成为了快消品。资本或通过降低服饰的品质来推进再次消费,或通过快消的话语定位潜移默化影响大众对产品使用时长的认知。随着大众愈发难以感知对某个物品深厚情感,越来越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正处于消费主义的漩涡,这是身处消费社会下人的主体性的增强。这一代的年轻人正在通过囤物的方式,累积对某类物品的情感记忆,赋予物品以使用价值之外的美学意义。每每拾起某个收藏的“破烂”,就能够激活起那个时段的记忆和情感。

(三)

如同马尔库塞所说,“人在他们的商品中认识自己;在他们的汽车、音响、错层式住房、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无论是上一辈还是这一代,这类“收藏”的功用性都不仅仅是关于物质层面的变化那么简单,它们印证了新一代在消费习惯乃至价值观演变的过程。

在被快消文化、躺平文化所侵蚀的当下,新一代正在通过物的积攒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一本邮票、一叠卡牌、一罐糖纸……这些物品或许在实用性上微乎其微,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慰藉。它们通过物理意义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关注身边的每一处细节,学会在平凡生活中感受美、寻找意义。


不过,会收藏,也要会丢弃。如果只会收藏,不擅长适当的“断舍离”,长此以往容易给心灵徒增负担。如同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所讲的,“断舍离”就是在整理中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更加舒适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立足当下和新陈代谢原则,梳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先从观念上认识现状,停止自我否定,构想居所具体布局,然后通过杂物整理了解当下自己的真实需求,进一步构筑令自我愉悦的生活状态。人待物如此,待人生更应如是。学会感受生活、感知自己,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人生也能够轻盈而丰富。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范溢磊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
11月热门推荐(84)

浙川两地携手共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

浙江农博会今天开启 兰溪名优“土特产”集中亮相



 鼓励一下小布

兰溪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热点事件回应平台、民生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