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势而上,勇立“潮”头!广东汕头澄海区荣获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文摘   2023-10-28 22:06   广东  

十月金秋,秋风送爽,吹过绿水青山环绕的汕头澄海。

在第十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荣获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澄海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硕果。

澄海区坐落于莲花山下、南海之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名副其实的“粤东门户”。如今,在这片活力新城、魅力侨乡的热土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悄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正徐徐展开。

建章立制:压实主体责任

澄海区作为汕头市的后花园,生态优美、资源优越,韩江北溪、东溪、西溪川流而过,外砂河、莲阳河、义丰溪“三河汇碧”,莲花山、南峙山、十八峰山筑牢生态屏障,“一湾三河三脉”自然山水格局特色凸显。

如画外砂

近年来,澄海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把保护与发展放在同一位置,协同并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澄海看来,想要守护好绿水青山,必须要把顶层设计先做好,2021年,《汕头市澄海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编制出台,5年规划应时而出。构建了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

针对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森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制定并出台数十项工作计划及方案,全面指导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一直以来,澄海区委区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方面,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各相关单位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的澄海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另一方面,成立汕头市澄海区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汕头市澄海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推动各地党委、政府从严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

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分值,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建立河长制考核体系和激励问责机制,结合不同河湖管理保护要求,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落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主体责任。

此外,深入实施环境责任保险、环境信用评价、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市场体系。

“让‘蓝天白云更多,青山绿水更美’一直是澄海区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工作人员说。

聚力攻坚:守好绿水青山

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莲阳河袭一身金黄,泛起粼粼波光,不远处,几只白色身影掠过水面,为这片静谧增添了几分灵动......

潺潺莲阳

今年,莲阳河成为全省唯一一条入选全国2023年度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河流,也是全国15条入选的河流之一。在去年,莲阳河碧道澄海区段也上榜广东省“最生态”碧道。

在澄海区,“保好水、治差水、护饮水”是它的九字工作方针,“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是它的治水手段,“全力打好澄海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幸福河湖‘澄海样板’”是它的工作目标。

韩江河口红树林生态湿地

据了解,韩江是潮汕人民的母亲河,分东溪、西溪、北溪自北向南呈扇形流经澄海区入海,造就了澄海区“三江五岸”“千沟万渠”富水的天然格局。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除了饮用水源和江河等水质保护良好外,澄海水污染的问题日益显现。

治水关乎治国,水脉连着文脉。澄海区深知治水的重要性。其在守好饮用水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四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日处理污水规模为40万吨;以PPP模式建设全区污水管网,全面完成“源头截污、雨污分流”专项行动;16座垃圾压缩转运站投入运营使用,建成澄海洁源垃圾发电厂,日总处理能力达1425吨,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并投入运营,全面实现垃圾收、转、运、处全链条处置,减轻垃圾入河入沟对水体的潜在污染。

要治好水,源头防控才是关键。澄海区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重拳出击整治重污染行业。截至目前,整治“散乱污”企业3025家,其中关停取缔416家,整合搬迁144家,升级改造2465家,将重点散乱污场所就地转化为莲阳公园等生态节点。同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肥料有机替代,全区年施用有机肥面积15万亩以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8万亩,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澄海区注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河长巡河机制,搭建起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截至2022年年底,全区共设河长620名。并完善河道警长制,形成以区级、镇级、村级河长为引领,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的“河长治”格局。

截至2022年,澄海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江河、入海河口交界断面水质稳定,均达到地表水地表水II类标准以上类标准以上,优良率100%。

生态修复:护好候鸟迁徙

袅袅凉风动,候鸟迁徙忙。10月,正值候鸟南迁的重要时节。

资料显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是所有候鸟迁徙路线中最拥挤的一条,该路线横跨22个国家,分布有250多个鸟类物种、5000万只水鸟、51种全球濒危珍稀鸟类,是我国鸟类迁徙最重要的路线,覆盖湿地面积2912.75万公顷。

义丰溪湿地

然而,澄海区义丰溪湿地就在这条重要的迁徙之路上。为加快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海洋生态文明目标,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护好候鸟迁飞廊道,澄海区围绕自然岸线保护修复、魅力海滩打造、海堤生态化、滨海湿地恢复、美丽海湾建设“五大工程”,因地制宜,在澄海区东北部的义丰溪入海口处实施了义丰溪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

“整个生态修复项目可以用‘拆、建、管、护’几个字来说明。”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一名参与项目的林姓工作人员说。

拆,清理拆除岸线构筑物、退养还滩、退养还湿;建,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减弱硬质化护坡并柔化岸线;管,加强陆源环境监管以及入海排污口摸查,减少陆源污染物排海量,以达到改造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目的;护,对红树林和盐水草地及淤泥质滩涂等区域实行重点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式进行保育。

与此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栈道、观鸟屋、观景平台、游艇离岸观光等设施,打造亲水空间,融合当地红头船等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汕头市及周边市民休闲旅游胜地。

目前,沿海红树林防护带长达20多公里,义丰溪出海口红树林面积近2000亩。澄海正大力推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和调查工作,摸清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家底和碳汇潜力,逐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红树林碳汇项目落地,真正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此外,澄海区还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成莱芜中华白海豚和莱芜中国龙虾两个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勘界定标和科学考察,投入超1亿元实施莲花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

植物繁茂,飞鸟翔集,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澄海区,保护和修复举措让生意盎然的湿地景观重现。澄海义丰溪海岸线生态修复项目如今已列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未来将建成滨海湿地修复先行示范区、海岸线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和粤东城市群生态旅游休闲胜地。

融合发展:转型升级聚人气

守得青山绿水在,自有金山银山来。

澄海区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产业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美丽乡村

玩具创意产业是汕头市当前“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澄海区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澄海区大力推动玩具创意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动玩具产业往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产业集群总产值向500亿元加速迈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闯出玩具发展的“澄海模式”。

众所周知,塑料是最常用的玩具原材料之一,大部分源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无论是生产还是焚弃,都会增加碳排放或影响生态。澄海区立足问题导向,强抓源头,从节能器械、环保耗材、绿色运输,从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促进减排全方位全过程降低能耗。同时积极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开展新型环保服务商业模式,盘活资源。

澄海玩具发展之路,是一幅轰轰烈烈、万马奔腾的壮丽画卷。“‘中国玩具礼品之都’这张名片我们不能丢,找准保护与发展的共赢点才是我们应该要做的。”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另一方面,澄海区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实施“工改工”腾笼换鸟引进立汕智造、中科智谷、万洋众创城等优质项目,新增年产值超130亿元,切实将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大潮激荡,奋楫争先。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至关重要。

为此,澄海区精准发力,立足隆都镇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规划建设“潮侨红”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党建引领,坚定不移推进组织振兴”“赋能添力,多措并举推动产业振兴”“引育并重,久久为功推进人才振兴”“塑形铸魂,串珠成链推进文化振兴”“绿色发展,标本兼治推动生态振兴”五大振兴工程。相继推出“澄海潮风侨韵乡村休闲游”“红色文化体验游”“丝路寻踪文化游”3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23年春节期间,澄海区隆都镇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坚持“产业+”“旅游+”策略,近年投入1.1亿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宜居村119个,活化乡村生态资源,打造“旅游+乡村+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农旅融合,知名侨乡前美村先后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也来了。”一名居住在前美村的村民感慨。

澄海区始终将“生态”作为一张金名片,接下来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四美四城”——面向生态+经济美、环境美、文化美、制度美,打造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蓝绿交融清新整洁之城、生态宜居潮风侨韵之城、共建共保共享活力之城,推动区域颜值竞争力实现新跨越。

来源:中国环境

潮汕新语
人文|自然|历史|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