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之光——留欧博士许包野的革命之路

文摘   历史   2024-07-01 07:04   广东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的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许包野烈士展区。

在南京雨花台的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位祖籍广东澄海的革命英雄的事迹。他是留欧哲学博士,是大学教师,通晓国语言;他的入党介绍人是朱德,担任过厦门市委书记和江苏、河南省委书记;他35岁便为革命献出年轻的生命。

他的妻子在家乡等待他半个世纪,他的英雄事迹也一度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半个世纪之久。

这位革命先烈就是许包野

那么,许包野究竟有着怎样的动人心弦的传奇经历,他和他的家人又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一、出生暹罗,归国学习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息息相关。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此时正值中华民族处在内忧外患的关口。

1900年5月31日,许包野出生在暹罗一个侨商家庭,原名许鸿藻;他还有三个弟弟,分别是许泽藻、许英藻和许文藻。

许包野的父亲叫许锡昌,祖籍澄海冠山,少年即离开家乡到暹罗谋生,到许包野出生时已是小有家业;许包野的母亲叫吴阿棉,是许锡昌在暹罗娶的妻子。而许锡昌在国内原来也有家室,这是当时过番群体中的常见现象。

7岁时,许包野的父亲安排他回到家乡跟随嫡娘(即许锡昌的原配),并在家乡的私塾接受了几年中国传统教育。11岁时又进入澄海县立凤山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15年9月,澄海中学成立,许包野成为首批学生之一

17岁那年,许包野的嫡娘逝世。他遵从父亲的意愿,按照家乡“娶孝妇”的习俗,娶了一位贤惠但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叶雁蘋为妻子。“娶孝妇”是一种旧式婚俗,就是在逝者出殡之前,提前把对象娶过来,但不能称之为新娘,而要称为“孝妇”。这种悲喜交加的方式,似乎影射了叶雁蘋充满艰辛的一生。

但个人的命运放在时代面前似乎又是微不足道的。1914至1918年的一战给了中国一丝喘息的机会,战后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期望挽回一点尊严和权利。然而,即便有顾维钧的滔滔雄辩,依然阻挡不了中国权益被无视,乃至被公然转让的结局。消息传回国内,五四运动爆发,全国多地响应。澄海中学的师生积极行动予以声援。五四运动也推动着新文化、新思想在澄海的传播,激发了一些知识青年远涉重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许包野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觉醒的热血青年。1919年上半年,许包野从澄海中学毕业,在这年冬天投考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华法教育会”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并以汕头地区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二、留法求学,鸿雁相通

1920年4月,许包野辞别故乡,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哲学和法律。同年,远在家乡的妻子也为他生下了一个男孩,许包野为他取名适欧,以纪念他赴欧求学。实际上,叶雁蘋的名字也是许包野取的。她原名叶巧珍,婚后许包野才给他改名叶雁蘋,这和他的原名许鸿藻互相呼应,即鸿雁相通,蘋藻相依”。这似乎冥冥之中预见了他们在婚后几年即要远隔重洋,只能书信往来互诉衷情。
许包野在法国的合影,前排右一为许包野。

许包野写给叶雁蘋的家书。

在到欧洲初期,许包野也确实和叶雁蘋、以及他的父亲乃至朋友保持比较密切的通讯。他主动要求与妻子通过通信的方式来维护感情。他在信中表达了对叶雁蘋和孩子的思念,对孩子教育的关心,乃至鼓励叶雁蘋继续去读书接受教育,也因此专门写信请求的父亲甚至亲友于此在经济上支持叶雁蘋。对于这段旧式婚姻,许包野还是温情以待,这或许也是日后叶雁蘋一直念念不忘重要原因。
三、转学德国,光荣入党

1920年冬,此时正值一战后法国社会动荡,而华法教育会也因为经费不足等原因取消了对公费留学生的经济支持,很多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此陷入困境。许包野写信告诉了父亲这些情况,并希望父亲能帮他筹集2000块银元作为转学德国的费用。这笔钱超出了许包野的家庭承受能力,但父亲还是设法筹足了钱,满足了许包野的要求。

1921年,他便从法国转到德国的哥廷根,进入哥廷根大学继续学哲学,并学习军事学。

正是在这里,许包野结识了已经是中共党员的朱德。朱德在出国前已担任过地方军阀政府的高级官员,但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他要寻求一条新的救国道路。几经曲折,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经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5月,朱德到哥廷根进行组织宣传发展。1923年,经朱德介绍,许包野加入中国共产党,称为旅欧支部的一名先锋战士。

1923年1010日,在德国哥根廷的中国留学生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第4人为朱德,第三排右起第2人为许包野。

1924年3月,朱德也在哥廷根大学注册,就读哲学系,和许包野称为同系的同学。许包野在朱德的教育引导下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他心目中朱德是他的引路人,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1925年6月,五卅运动的消息传到德国。中共旅欧支部立即动员全体党员,声援国内五卅运动。许包野响应号召,积极投入运动。6月中旬的一个晚上 ,在柏林陶乐珊中学举行集会时,朱德和许包野等 40余名中国革命者被德国当局逮捕。几天后,在德国共产党的营救下,他们全部被释放。

不久,朱德转到苏联学习军事,并于1926年夏回国参加革命。许包野也被驱逐出德国,来到奥地利的维也纳,继续学哲学。他在德国和奥地利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四、赴苏任教,传播圣火

1926年,中共组织安排许包野到苏联莫斯科。当时莫斯科有两所特殊大学——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两所大学是苏联和共产国际为加强对中国革命的支援而创办的学校,主要培养国共两党政治、军事干部人才。许包野就在这两所大学任教,还兼任过地方法官。许包野在莫斯科任教五年之久,不遗余力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贡献。许多中国革命干部,如1932年任中国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的黄励、宣传部长陈原道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许包野在苏联任教的这几年,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将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向高潮,但由于立场不同,1927年4月到7月,国共第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面临了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27年9月,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发展方向。

五、秘密回国,回家小住

1931年·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急需大批干部,共产国际决定派许包野回国工作,希望他到红军中与朱德一起领导武装斗争。他从苏联的西伯利亚经黑龙江秘密回国。几经周折,在1931年底回到澄海县冠陇乡,与阔别10余年的亲人相见。

回到家中,许包野见到了妻子,但却没能见到儿子,小适欧在7岁的时候已经不幸夭折。许包野见到了母亲,但却没能见到父亲,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变卖在暹罗的家产后带着许包野的几个弟弟回到家乡生活。

此时已临近农历新年,但许包野只在家里大约住了10天,当他得悉二弟许泽藻在厦门搞地下工作时(注:许泽藻当时化名许依华,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因急要同党中央联系,便匆匆辞别亲人奔赴厦门。为瞒过敌人耳目,他在香港停留了一个多月,才化装成海员乘船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到达厦门。

六、临危受命,主政厦门

1932年3月初(农历正月底),许包野到达厦门后,找到厦门党组织,并见到弟弟许依华(许泽藻

由于各种原因,许包野没有到中共中央报到,最终留在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工作。他先受厦门中心市委派遣,巡视安溪、泉州、惠安一带,有效地指导了当地的革命运动。

许包野在厦门工作时写给党中央的巡视报告。

1932年8月中旬,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不幸被捕牺牲,由宣传部长许依华接任书记职务。中心市委要求中央将许包野留在厦门,并决定任他为中心市委宣传部长。9月间,许依华也不幸被捕,中心市委决定许包野暂时代理书记职务。
1932年10月初,中共中央正式任命许包野为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此后近两年,他卓有成效地领导厦门和闽南几个县的革命活动。许包野组建地下工农通讯社,广泛宣传革命;同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党员和群众革命团体。

1933年,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蒋介石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共产党在各地的革命活动日益艰难

1934年6月,党组织调厦门中心市委机要文书谢飞到中央苏区工作许包野亲自送谢飞到码头交给秘密交通员。谢飞从1932年秋开始到厦门工作,她与许包野成兄妹,在许包野的领导下工作

七、调任江苏,勇赴河南

1934年7月,在中共江苏省委接连遭到敌人破坏之后,党中央调许包野到上海担任江苏省委书记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于此同时,由于中共河南省委遭受破坏,党中央又调许包野到河南任省委书记。他从上海到开封赴任。他到河南工作时,适逢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开始西征,白区地下党的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难。许包野在艰难的情况下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八、不幸被捕,惨烈牺牲

1935年2月19日 (农历正月十六日)下午,许包野到时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张国诚的住处等待党中央派来接头的交通员。当时,张国诚发现接头地点有陌生人,知情况有变,通知许包野赶快从后院走。许包野从后院走脱,张国诚从前门出走时即被国民党特务捕获。许包野没有返回原来住处,立即通知有关同志转移。第二天晚上,由于叛徒出卖,许包野在旅馆被捕

许包野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各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久,敌人将他同张国诚从开封解往南京国民党特种监狱。在监狱里,敌人又对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软硬兼施的手段,而许包野则以最英勇最坚强的革命精神与敌人斗争到最后一口气。终因伤势过重,于 1935 年春牺牲在南京监狱里

 面对残酷的肉刑的折磨,支撑他的是道德,是意志,更是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让他超越了肉体的痛苦,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九、沉寂多年,终得正名

1935年春许包野牺牲后,由于复杂的形势,他的名字和事迹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他在家乡的妻子叶雁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苦苦等待丈夫的消息。1932年春夏间,叶雁蘋曾到厦门找过许包野,因形势紧张,不久只好又回到澄海。许包野调任江苏、河南后,叶雁蘋同丈夫彻底失去联系;此后半个世纪,她独自一人,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

1982年,80多岁的叶雁蘋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给组织写信,寻找自己失踪50年的丈夫许包野的下落。1985年底,澄海和福建等地党史部门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基本查清许包野的革命经历。

叶雁蘋给组织发出的求助信。
当得知许包野的革命经历时,叶雁蘋已重病在床。百感交集中,她献出许包野从苏联带回来的保存了数十年的遗物,不久与世长辞

1987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许包野为革命烈士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将许包野的革命事迹在纪念馆内展出。

许包野革命烈士证明书。

十、精神永驻,激励后人

许包野无愧于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一名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因他纯正的信仰和追求,使他的精神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哪怕沉寂半个世纪,依然再度照亮人们的心灵。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信仰和初心,我们不会忘记!

许包野烈士陵园塑像。

1999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在许包野的家乡澄海冠山修建许包野烈士陵园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辟“永远的丰碑”人物专题,许包野的革命事迹位列其中。2015年首演的话剧《雨花台》中许包野事迹是其中重要内容。令人感动的是,在剧中就有一段许包野在狱中和叶雁蘋“梦中相见”的场景。叶雁蘋终于见到的自己的丈夫!虽然这只是在话剧中,但若九泉有知,愿她能感到一点欣慰。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中的主人翁许子鹤即是以许包野为原型。2019年“七一”建党节前夕,以许包野烈士为原型的话剧《苍茫大地》莅汕头、澄海演出2019年8月红色题材现代潮剧《许包野》在广东潮剧院慧如剧场举行首演。近几年,以许包野烈士及其家人事迹为题材的各类纪录片、专题片相继推出……

央视《新闻联播》播报许包野烈士事迹

英雄的躯体遭受磨难,长眠他乡!

英雄的事迹争相传颂,生生不息!

英雄的精神永放光芒,激励后人!

潮汕新语
人文|自然|历史|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