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告 摘 要
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吸引资金持续流入:港股自2021年年中以来经历了一轮较大级别的回撤,当前主要股指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处于2010年以来17.33%、14.40%分位点;AH股溢价指数为142.39%,港股相较于A股具备一定优势,港股投资性价比凸显。南向资金2024年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全年净流入超过8000亿元,内地资金持续看好港股市场后市的表现。
央企为基,政策加码,央企红利风格行稳致远:央企以约7%的占比贡献了全A市场34%的营收与21%的净利润,是经济的“稳定器”与“压舱石”。央企的估值长期低于民企和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央企上市公司在分红水平、分红连续性与增长性方面表现更为优秀,股息率长期也更高。近年来政策持续加码,推动央国企深化改革与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利好央企红利风格。
利率下行背景下,股息率更高的港股红利更具优势:当前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接近1.6%,红利策略具有“类固收”属性,在低利率期间红利策略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港股红利相较A股红利具有更高的股息率,投资更具优势。
二、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投资价值分析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发布于2023年9月13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市值偏向中大盘,行业以及个股较为集中,在石油石化、通信、煤炭等行业上占比较高,大金融占比较低,长期表现优于港股宽基指数,防御属性较为明显。
三、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520900)产品投资价值分析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基金代码:520900,场内简称:红利ETF港股)是广发基金发行的、以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目标的ETF,基金经理为霍华明先生。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6月26日,并于2024年7月10日上市,为市场上首批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ETF产品,为投资者布局港股央企红利主题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工具。
一
港股高性价比叠加政策环境利好,把握央企+红利主题投资机遇
1
港股处于历史低位,吸引资金持续流入
港股恒生指数自2021年年中以来经历了一轮较大级别的回撤,当前香港主要股指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截至2025年1月16日,恒生指数市盈率TTM为8.92倍,市净率0.94倍,纵向来看,分别处于2010年以来17.33%、14.40%分位点。横向来看,也均低于A股沪深300的估值水平。
从AH股溢价的视角看,当前A股相对港股具有较高的溢价,AH股溢价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震荡上行,截至2025年1月16日,AH股溢价率约为142.39%,港股相较于A股具备一定优势。综合来看,港股投资性价比凸显。
港股较高的性价比持续吸引资金流入,2024年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全年累计净流入超过8000亿,创下净买入额年度历史新高,月均净买入额接近700亿港元,表明内地资金持续看好港股市场后市的表现。
2
央企为基,政策加码,央企红利风格行稳致远
央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关键地位,是经济的“稳定器”与“压舱石”。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国防安全等基础性行业,当前央企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较高的行业为银行、石油石化、通信、国防军工、建筑。在2023年度,国资委央企上市公司营收合计25万亿,净利润合计1.1万亿,以仅7%左右的数量贡献了A股34.46%的营收和21.66%的净利润,是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
央企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却存在着“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的问题,从央企现状看,截至2025年1月16日,中证央企指数市盈率TTM为11.20,低于全市场中证全指的17.60以及中证民企指数的38.26,从历史来看央企的估值也长期低于民企和市场平均水平。从分红来看,根据中证指数公司统计数据,央企上市公司分红也居支柱地位,2023年A股央企上市公司分红总额占全市场分红的50%以上,且在分红连续性与增长性方面表现更为优秀,超过一半上市央企连续5年分红,接近五分之一上市央企连续3年红利增长。若对比中证央企、中证民企、中证全指近12个月股息率,可以看到,中证央企指数股息率处于3%附近,长期高于中证民企和中证全指。
进一步对比A股上市央企和港股上市央企的估值和股息率,可以看到相较A股上市央企,港股上市央企的估值更低而股息率更高。
无论横向对比还是纵向比较,央企整体估值水平与其经济地位并不匹配,央企尤其是港股上市央企仍是估值洼地,总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优势显著。近年来,随着央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化,政策持续加码央企与红利风格,推动央企红利概念稳步向前。
央国企层面
2022年11月21日,时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从市场体制机制、行业构成、产业生命周期等维度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定价机制。2023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指出,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2023年3月3日,国资委召开会议,对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进行动员部署。
2024年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前期已经推动央企把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相关指标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把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考核,引导中央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所控股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及时通过应用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2024年1月29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上提出,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一企一策”考核,增加反映国资央企价值创造能力的针对性考核指标,引导央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2023年至今新的目标、路径和考核指挥棒的指引下,央企迎来了新一轮发展。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出台“新国九条”统筹未来一个时期的资本市场建设方向,其中第三条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包括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以及研究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纳入企业内外部考核评价体系。?2024年7月18日,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国资央企在监督管理机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战略使命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2024年12月17日,为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了市值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强调中央企业要以提升控股上市公司质量为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出六大市值管理工具,包括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回报及股票回购增持,旨在提升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引导增加现金分红频次、优化节奏、提高现金分红比例,推动建立常态化股票回购增持机制,规范减持行为,确保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
红利层面
2023年12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进一步明确了现金分红导向,提高分红水平,简化了分红程序,优化了公司分红方式,加强了对异常分红的约束。
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出台的“新国九条”也特别强调要加强分红监管,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并实施风险警示,同时推动一年多次分红、预分红以及春节前分红等措施。央企一直是分红的主力军,受益于央企巨大的体量优势、实力雄厚的股东背景、稳健的经营策略,使得央企拥有较为充沛的现金流。因此,央企更能适应及满足当前的政策要求,较其余股票具有更低的监管风险以及更高的现金股息。在政策助力和持续推进下,央企红利有望进一步打开估值空间。
3
低利率时代,红利等“类固收”资产性价比凸显
近年来,国内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尤其2024年11月以来,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击穿2%,当前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接近1.6%。利率中枢不断下移使得偏固收类的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在逐步下降,随着高股息资产的股息率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慢慢接受把股票的股息作为类固收资产的替代。
对比中证红利指数相对中证全指的超额收益,可以发现其与市场利率水平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尤其是2021年以来,利率水平中枢整体下行,红利策略表现较优。红利策略具有“类固收”属性,在低利率期间红利策略的性价比相对较高。当前利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或是配置红利类策略好时机。
长期来看,港股红利资产的股息率要高于A股红利资产。将港股红利指数与A股红利指数的股息率进行对比,港股红利指数的股息率长期来看均比A股红利指数的股息率要高,投资者可以获得更多确定性的股息回报。截至2025年1月16日,恒生港股通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7.83%,高于中证红利指数的5.90%,港股红利资产更具优势。
二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1
指数编制规则介绍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发布于2023年9月13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指数样本每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为每年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与同类指数相比,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采用股息率调整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且在选样时限定了金融、地产的入选要求(只入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第一的证券),同时限制金融、房地产行业个股权重上限不超过2%,使得指数与同类指数相比存在一定区别,包括行业个股权重更为集中,以及在金融地产的占比上相对较低等。
2
市值偏中大盘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平均市值为1797.71亿元(币种:港币,下同);从市值分布来看,权重占比超过78%的股票市值在1000亿以上,市值超过5000亿元的股票占比为50.73%。
3
行业较为集中,石油石化、通信、煤炭占比较高,大金融占比较低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截至2024年12月31日,前三大行业占比达到65.88%,主要分布于石油石化、通信、煤炭等相关行业,从指数中信一级行业分布来看,石油石化权重占比为30.70%,通信权重为22.55%,煤炭权重为14.63%,而在银行、房地产等行业上的占比相对较低。从中信二级行业来看,石油开采、电信运营、煤炭开采洗选权重分别为20.37%、18.23%、14.63%。
4
估值相较宽基指数具备优势,股息率较高
截至2025年1月10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市盈率为7.29倍,市净率为0.74倍,估值相较港股宽基指数的估值均具备一定优势。
截至2025年1月10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市盈率处于45.17%分位点,市净率处于45.17%分位点,指数的PE和PB估值整体处于发布以来相对历史低位。
截至2025年1月10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股息率为6.62%,处于发布以来56.80%分位点。
5
个股较为集中,囊括高股息行业龙头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占比合计为71.95%,整体而言较为集中;从细分行业分布来看,前十大权重股分布于交运、石油石化、煤炭等细分行业;从市值来看,前十大权重主要为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前十大权重股平均市值为6078.39亿元,包含中远海控、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神华等各行业的高股息龙头标的。
6
指数防御属性明显,长期表现优于港股宽基指数
下表展示了主要指数的风险收益特征比较情况,可以看到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基期以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为8.52%,同期恒生指数全收益和中证港股通综合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分别为2.14%、3.53%,同时指数的最大回撤相对较小、波动率较低,夏普比较高。
分年度来看,2021年到2024年,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连续四年获得正收益且大幅跑赢港股宽基指数,2024年全年,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全收益指数涨幅达到32.13%。
下图展示了主要指数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基期以来的净值走势,可以看到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长短期走势均较优,2021年以来在港股市场大幅下行时,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全收益指数的防御属性较强,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全收益指数震荡向上,展现出更优的性价比。
三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520900)产品投资价值分析
1
产品介绍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基金代码:520900,场内简称:红利ETF港股)是广发基金发行的、以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目标的ETF,基金经理为霍华明先生。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6月26日,并于2024年7月10日上市,为市场上首批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ETF产品,为投资者布局港股央企红利主题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工具。
自上市以来,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的份额和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1月14日,最新规模接近23亿元。
2
基金经理简介
霍华明先生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近16年证券从业经验,曾任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登记部核算专员、数量投资部数据分析员、ETF基金助理兼研究员,2017年4月起担任广发中证全指医药卫生ETF等多只被动产品基金经理,在被动指数产品领域深耕多年。截至2025年1月10日,霍华明先生在管产品18只,在管总规模455.12亿元(不包括联接基金规模)。
3
基金管理人简介
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5日,下设全资子公司瑞元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和广发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坚持“专业创造价值、客户利益为上”的理念,致力成为值得托付的领先全能资产管理机构,为客户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回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1.5万亿元,公司旗下产品线齐全,覆盖主动权益、债券、货币、海外投资、被动投资、量化对冲、另类投资等类别,满足境内外客户多元投资需求。凭借优秀的综合实力,公司累计荣获十届中国证券报“金牛基金管理公司”奖项、十二届证券时报“明星基金公司”奖项、五届上海证券报“金基金·TOP公司奖”。
广发基金具有多年ETF运营经验,产品运行稳定。截至2025年1月10日,在管非货币ETF产品共57只,在管规模超1500亿元,在公募基金中排名前列。目前广发基金ETF产品线布局全面,当前产品类别覆盖A股核心宽基(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1000、创业板等)、港股(香港创新药、恒生科技、港股央企红利等)、跨境(纳斯达克100、中证海外互联网等)、行业主题(医药、军工、芯片等)等,力争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ETF投资需求,其中广发纳斯达克100ETF、广发中证1000ETF、广发中证A500ETF、广发创业板ETF等在同类产品中具备优势,规模与场内流动性均位于前列。
除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外,广发基金还发行了广发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基金代码:560700,场内简称:央企红利50ETF),以跟踪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指数为目标,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932039.CSI)发布于2022年11月16日,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主要选取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现金分红或回购总额占总市值比率较高的5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央企股东回报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该产品成立于2023年5月24日,并于2023年6月6日上市,为市场上首批跟踪央企股东回报指数的ETF产品,也是当前场内规模最大的产品,同时有相应的场外联接基金,为投资者场内和场外布局A股央企红利主题也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工具。
四
总结
港股高性价比叠加政策环境利好,把握央企+红利主题投资机遇
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吸引资金持续流入:港股自2021年年中以来经历了一轮较大级别的回撤,当前主要股指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恒生指数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处于2010年以来17.33%、14.40%分位点;AH股溢价指数为142.39%,港股相较于A股具备一定优势,港股投资性价比凸显。南向资金2024年持续流入港股市场,全年净流入超过8000亿元,内地资金持续看好港股市场后市的表现。
央企为基,政策加码,央企红利风格行稳致远:央企以约7%的占比贡献了全A市场34%的营收与21%的净利润,是经济的“稳定器”与“压舱石”。央企的估值长期低于民企和市场平均水平,同时央企上市公司在分红水平、分红连续性与增长性方面表现更为优秀,股息率长期也更高。近年来政策持续加码,推动央国企深化改革与鼓励上市公司分红,利好央企红利风格。
利率下行背景下,股息率更高的港股红利更具优势:当前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接近1.6%,红利策略具有“类固收”属性,在低利率期间红利策略的性价比相对较高。港股红利相较A股红利具有更高的股息率,投资更具优势。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投资价值分析
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931722.CSI)发布于2023年9月13日,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由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定制,从港股通范围内选取国务院国资委央企名录中分红水平稳定且股息率较高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港股通范围内股息率较高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市值偏向中大盘,行业以及个股较为集中,在石油石化、通信、煤炭等行业上占比较高,大金融占比较低,长期表现优于港股宽基指数,防御属性较为明显。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520900)产品投资价值分析
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基金代码:520900,场内简称:红利ETF港股)是广发基金发行的、以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为目标的ETF,基金经理为霍华明先生。该产品成立于2024年6月26日,并于2024年7月10日上市,为市场上首批跟踪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指数的ETF产品,为投资者布局港股央企红利主题提供了良好的配置工具。
注:本文选自国信证券于2025年1月2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广发中证国新港股通央企红利ETF投资价值分析——央企为基,坚守红利,把握港股央企+红利投资机遇》。
分析师:张欣慰 S0980520060001
分析师:胡志超 S0980524070001
风险提示:本报告研究分析及结论完全基于公开数据进行测算和分析,相关模型构建与测算均基于国信金融工程团队客观研究。基金过往业绩及基金经理管理其他产品的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对基金产品和基金管理人的研究分析结论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不能保证未来可持续性,亦不构成投资收益的保证或投资建议。本报告不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不涉及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的推荐,亦不涉及对任何指数样本股的推荐。请详细阅读报告风险提示及声明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