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亏80多亿!中国新能源的半边翅膀,飞不动了?

财富   2025-01-22 15:54   广东  

转载自 | 围观商业评论
作者 | 围观群众


中国新能源的半边翅膀,飞不动了?


几年前,著名咨询专家王志纲做客俞敏洪“老俞闲话”访谈节目时,如此描述中国新能源的图景:


“中国的新能源已经走到全球第一了。两个翅膀:一个是以宁德时代为左边的翅膀,做新能源电池;另一个是以隆基绿能为右边的翅膀,做光伏,它俩都是全球第一。”


三年后的今天,宁德时代依然是全球第一大动力电池厂商,而隆基却还在“近十年来最困难一年”里苦苦挣扎。


近期的一份业绩预告,也让隆基的“最困难”变得更加触目惊心:隆基绿能2024年预计亏损82到88亿元,不但创下2013年以来最大幅度亏损,还突破了市场预期,尤其是当其与2023年净赚107.51亿对比的时候。



唱衰之声不绝于耳,这家曾数次靠着精准预判穿越周期的“光伏一哥”,真的跑不动了吗?



王志纲跟俞敏洪对谈时,恰逢他刚当上隆基的顾问不久,言语间满是对这家公司和自身选择的自豪。


彼时正是隆基的巅峰时刻。2021年,隆基绿能是全球光伏市值王,是国内唯一一家市值超过5000亿的企业,超过亚军通威和季军阳光的市值之和。


但此后至今,随着光伏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隆基绿能一路萎缩,2024年上半年因亏损52.43亿元喜提“光伏亏损之王”头衔,2025年1月市值已经只剩1150亿出头。


业绩表现不佳自然是资本市场不买账的原因。


在2024年业绩预告中,隆基绿能解释了本次业绩低迷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技术迭代导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


2024年上半年,隆基计提资产减值损失57.8亿元,同比增长近200%,占当期营业成本的近15%。


当行业由PERC电池全面转向TOPCon和BC之际,隆基却似乎没转过弯来。华泰研究预计,截至2024年末,隆基仍保有80亿左右的PERC产能,是晶科、晶澳、天合光能的近四倍。



看上去很吓人。但其实这部分“过时”资产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为隆基给出了一个想象力十足的解法:将PERC产线全部升级为HBC产线。


2024年9月,港股上市公司金阳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金阳(泉州)已与福建矩能电力有限公司及隆基绿能签订合资协议,三方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太阳能电池。


有趣的是出资方式,与其他两方给现金不同,隆基给的是四条PERC产线,折价1.33亿,占合资公司20%左右的股份。


合资公司将产线升级及生产,并将产成的HBC电池出售给隆基,由其进一步封装成组件销售。


不确定性显然很高,比如回报能否覆盖投资,比如金阳等公司是否具备生产HBC电池的技术实力,比如这在光伏行业从无先例,没人知道隆基式的一步到位究竟能不能成功等。


但如果做成了,隆基既能以一种更加经济的方式处理自己的PERC产线,还能提升全市场范围内的BC市场份额,作为BC路线旗手,隆基无疑能从中获益。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最终不成,最坏的预期也不过是长痛不如短痛,隆基壮士断腕,将PERC产线全部报废,这势必会拖累某几期的财务表现,但并不会对后续经营产生持续性影响。


二是参股硅料企业投资收益产生亏损。


这再正常不过。去年5月以来,硅料价格一路下探,市场陷入漫长的低迷期,硅料企业或多或少都陷入了亏损。


但随着协鑫科技等头部硅料企业减产,硅料价格已经逐步回稳。硅业分会1月15日数据显示,上周多晶硅成交价格已出现小幅上涨。行业基本面的改善也将带动硅料企业经营改善。


三是PERC和TOPCon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持续下降,产能开工率受限。


PERC和TOPCon是当前最主流的光伏组件产品,也是各家企业内卷的重点,价格和毛利率下降属于行业共性。


发现了吗?上述三点,要么不会造成持续性“流血”,要么是短时周期波动,要么是行业共性问题,对隆基来说都不算是“致命伤”。


相比之下,“受行业竞争加剧影响,BC二代产品产量占比降低”更显得伤筋动骨,因为它侵蚀的是隆基的基本盘。


所谓BC电池,本质上是一种在结构上做了优化的电池,采用背接触的形式,将本来安装在正面的金属栅线放到背面,因此减少了阳光遮挡,能效更高。目前主流BC技术路线包括HBC、TBC、HPBC等。


BC二代产品,指的是隆基2024年5月发布的Hi-MO 9组件,整体转换效率达到24.43%,隆基对其的定位是“价值旗舰”,无疑是自家利润大头。


然而BC电池向来不是市场主流,隆基算是为数不多的主攻BC电池的头部厂商之一,这源于他们对技术路线的判断。在2024年的SNEC展会上,隆基董事长钟宝申曾预测2029年BC电池市占率将达到5成以上。



但大多数机构并不看好。BC电池难以抢占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一是其技术难度,钟宝申称难度与此前押注单晶硅不相上下。



二是其价格更高。作为在上一代PERC技术上演化而来的TOPCon技术,迭代至今,电池和组件的价格与PERC已相差无几,但BC电池受制于工艺和材料,仍比TOPCon贵20%以上。


且由于其技术难度高,要有效压降成本并不容易。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成本压降也要9个月,而更主流的估计,是2至3年。


如今产量占比走低,可能又会延长BC成熟的时间。


但钟宝申似乎信心十足,在去年7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他表示“2025年公司将会率先回到增长轨道,会先于光伏行业进入到复苏状态”。


2个月后,钟宝申的底气得到了验证。



2024年9月,华能集团的一场光伏组件采购开标会,传出了三个极反常的信号。


其一,是华能集团总计15GW的集采规模里,居然包含了1GW的BC组件。


能源央企采购光伏组件并不少见,但选择BC路线,尚属首次。


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


其二,是这1GW的BC组件投标企业里,居然出现了通威的身影。


作为组件头部玩家,通威向来是TOPCon的忠实信徒。尽管本次并未成功中标,但至少表明了其下场BC的决心。


但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整个项目共有5家企业参与投标,报价从0.7x元到0.9x元不等,其中两家力推BC电池的组件企业(极有可能是隆基和爱旭)报价为0.8x元/瓦,比TOPCon每瓦单价只贵


两毛钱不到。


经过计算,你可能会说这还是20%的价差。但如果考虑到BC比TOPCon具备更高能源转换效率,且BC出货量当前仅占市场3%,尚未实现规模效应的话,当下这一两毛钱的价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央企买单意味着需求增长、头部企业下场代表产能扩张,价差势必进一步收窄——时至今日,没有人会怀疑BC正在加速布局。


坚定押注BC的隆基,似乎又预判对了。


过去数十年里,隆基总与行业大势逆向而行,机构唱衰,股价下行,难逃“光伏老大的魔咒”,一定会有“下一个隆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时间和趋势终将证明隆基选择的正确性。类似的剧情在隆基身上反复上演。


然而,每每事后,隆基总能给市场留下身段灵活,提前预知黑天鹅们的身影的深刻印象,而每当媒体问起背后的秘诀,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总会表示:“并没有做任何押注”,更没有什么“企业管理的绝招”,“每一个事后看来称得上英明的决策,只不过是我们在认知范围内做出的常识性选择”。


李振国揭示的是隆基价值的“锚”,也是这家公司各种“离经叛道”决策背后的根本逻辑:


度电成本(LCOE)。


度电成本,或“平准化度电成本”,是能源行业专属评估指标,用于衡量生产每单位能源的平均成本。光伏之所以能取代快速普及,一大优势就在于其度电成本能迅速降低。


光伏周期演进的本质,就是度电成本变化的过程。当其能被有效降低时,行业整体上行,当其遇到瓶颈停滞不前时,行业进入下行周期。


因而要在光伏周期和惨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手段可以有无数种,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降低度电成本。



通过CVA(注册估值师协会)给出的LCOE计算公式,你能发现要使计算结果尽可能的小,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让分子尽可能小。最常见的手段就是通过规模效应,减少建设和运维成本,通俗来说就是扩产和价格战。


这也是大多数光伏企业的选择,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内卷。


另一种是让分母尽可能大。在光伏行业,能让发电量实现爆炸性增长,同时不让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同步增长的,只有一种途径:


技术变革。这是隆基始终坚持的路径。


2006年,初入光伏市场的李振国,像是窥探到了未来的神迹,毫不犹豫地与当时的主流路线背道而驰,选择坚定地看好单晶硅。


但少数派的代价,是要长期经历高成本、外界诱惑和员工不解等因素的苦熬。2015年仲夏的一个下午,媒体们涌入这家特立独行的公司,想看清支撑它长久坚持的真正底牌。


他们见到了李振国,这位常年语气温和的企业家罕见地用指节敲着桌子,无比笃定地对在场的几位媒体人表示,作为竞品的多晶铸锭即使是零成本,单晶也能赢。


彼时的论调,如同一撮火药撒入微火,在光伏圈中轰然炸响。人们议论着李振国这种孤注一掷的底气何究竟来自何方,直到上层政策对光伏组件的转化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多晶硅的头顶顿时乌云密布,而80%的单晶硅都能符合。


此后的故事为大家熟知——不过三四年的时间里,“531新政”和技术演进带来的一场淘汰赛如疾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行业,而早早开始技术积淀的隆基开始腾飞,单晶硅片出货量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第一,牢牢占据30%的市场份额。


而精准预判的神迹,还远不止这一次。


如果把隆基的市值成长轨迹画出来,你会发现每一次在当时看来是豪赌的技术选择:金刚线切割技术、单晶硅替代等,都是下一段增长的起点。它代表着这家公司的独特经营之道。



难怪长期跟踪的投资者们,会认为投资隆基是一件颇有门槛的事情,因为:


只有在2016年以前发现隆基逻辑和价值的才有资格谈方向;


只有在2018年夏天仍坚定看好隆基的才有资格谈未来;


只有担心过隆基落入PERC电池产能陷阱的才有资格谈路径。



光伏大规模应用的历史,并不算长。


如果从1979年,世界石油危机来袭,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站在白宫新装的太阳能系统前演讲算起,至今也不到50年。


对彼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而言,光伏是个新鲜玩意。也正是那年,诗人北岛在《诗刊》上发表了题为《回答》的诗歌: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上去充满机遇的行业,会如此凶险。此后数十年里,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数次残酷周期,每一次大浪淘沙,都有无数企业化为历史的泡影,也有无数企业宣告自己的成立。


成立于千禧年的隆基,不算中国最“元老级”的光伏行业,但总能给行业提供穿越周期的另一种选项——尤其是当行业遭遇严酷寒冬之际,无数双眼睛都会投射向它,或怀疑,或热切。


这种选项尤为重要,不论是行业在周期底部蹉跎之际,还是站在2025年伊始,终于见到一丝曙光的时候,它都能在估值、竞争、投机、内卷的噪声之外,揭示光伏行业永恒不变的主线:


唯有技术,才可穿越周期。




商务合作 | 加微信:JinjiaoBD






金角财经
城市新中产读本,拆解经济事件背后的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