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图预约CFO面授名额!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有超过20家企业因为上市前的并购重组而折戟IPO。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都是倒在了"主营业务重大变化"的门槛上。
为什么监管层对上市前的并购如此敏感?企业在冲刺IPO的关键时期,到底能不能进行并购?如果必须进行并购,应该注意些什么?
今天我们将一起深入剖析IPO前并购的政策红线、实操要点和风险防范,为正在准备上市的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对于企业董秘和财务总监而言,可能会帮助你在并购与IPO的天平上找到最佳平衡点。
Part . 1
从一个案例说起
表面上看,这两种业务都属于包装领域,似乎还挺合理。但是证监会很快就发出了关注函,连续抛出了一串追问:你们公司具备这个新业务需要的生产技术吗?有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吗?销售渠道建立了吗?市场开发情况如何?新业务能给公司带来稳定收入吗?一连串的问题直指要害“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收购不能只为了包装上市材料,必须要有实打实的产业逻辑和经营能力。
Part . 2
监管为什么盯得这么紧?
证监会对上市前的收购如此严格,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投资一家公司,这个公司今年说自己是餐饮企业,明年忽然说要转型做新能源,后年可能又要进军芯片制造...你敢投资吗?
这就是为什么监管对于不同板块的主营业务变化有相应的限制:
• 主板:最近三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 科创板和创业板:最近二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 科创板:核心技术人员应当稳定且最近二年内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这一规定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企业的可预期性。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要是一家以前专门做川菜的馆子,忽然改成了法餐,你肯定也会心里犯嘀咕,觉得有失水准,不一定地道。
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直接影响到投资者能否判断企业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很多企业在上市前为了包装而进行的收购,本质上是在透支未来的信用。
你在上市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Part . 3
收购要小心这些坑
在上市前的收购活动中,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貌合神离"。
继续拿前面那个包装企业的例子来说:表面上看,标志印刷和高阻隔包装材料都属于大包装行业,但实际情况是:客户群完全不同(一个是烟草公司,一个是食品医药企业),技术路线天差地别(一个是传统印刷,一个是新材料研发),销售模式也大相径庭(一个是传统招投标,一个是技术营销)。
这种收购带来的不仅是业务整合的困难,更严重的是可能会稀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典型的坑:
• 为了数据好看而收购:
有些企业专门收购一些盈利能力强的标的,希望美化财务报表。这种做法短期可能见效,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 为了讲故事而收购:
有些企业为了包装主体概念,盲目收购一些概念股标的。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高估收购标的价值,最后深陷商誉减值的泥潭。拓展阅读:并购避雷指南:5分钟看懂商誉
• 为了规模而收购:
有些企业一味追求规模扩张,结果收购的标的太大,超出了自身的消化能力,最后因为整合不力影响了上市进程。
Part . 4
收购会不会影响上市?几个关键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个收购行为是否会影响上市进程,建议大家考虑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看业务相关度。
• 技术相关性:两种业务的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共通性,研发团队能否共享,生产工艺是否类似。
• 客户重合度:目标客户群是否有交集,销售渠道能否共用,客户服务模式是否类似。
• 供应链协同:供应商体系是否能共享,采购模式是否相近,物流体系是否能整合。
其次,看整合难度。
• 人才储备:是否有管理新业务的人才,现有团队能否快速上手,文化整合难度如何。
• 管理能力:现有管理体系能否覆盖新业务,需要多长时间实现有效管理。
• 资金实力:收购资金来源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正常经营,现金流是否承受得住。
最后,看收购体量。
• 规模比例:收购标的的营收规模、资产规模与上市主体相比是否合适。
• 估值水平:收购价格是否公允,是否会形成过大商誉。
• 业绩承诺:业绩承诺是否合理,是否有可行的保障措施。
Part . 5
怎么降低收购风险?
1、"想清楚":战略评估要超前
在启动收购之前,管理层必须坐下来做一次彻底的战略研讨。
这不仅仅是要判断收购标的是否符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更要深入分析能否带来实质性的协同效应,比如技术互补、渠道共享或成本优化。同时,还要评估是否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来驾驭新业务,资金安排是否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以及当前的时机是否恰当。毕竟,在IPO的关键期,时机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2、"看清楚":风险控制要到位
一旦确定要收购,下一步就是要做好全方位的风险把控。这需要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从财务、法律和业务三个维度展开深入的尽职调查,不放过任何可能的风险点。拓展阅读:并购方视角:尽职调查的隐藏细节与关键策略
同时,要精心设计交易架构,包括收购方式、支付条件和对价构成等关键要素。在签订收购协议时,更要注意条款的严密性,把责任划分、风险分担和争议解决等重点内容说清讲透,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3、"管清楚":整合管理要到位
收购完成后的整合管理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
首要任务是稳定军心,特别是要确保标的公司核心团队的稳定性,同时要尽快统一两家公司的薪酬体系和企业文化。在业务层面,需要理顺业务流程,统一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真正发挥协同效应。
财务整合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完成财务系统的对接,还要统一资金管理和财务制度,确保企业合并后的规范运作。
Part . 6
给董秘和财务总监的建议
作为董秘和财务总监,面对上市前的收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时间规划要精准
作为董秘和财务总监,必须拿出一张详细的时间表,就像列火车时刻表一样精准。
这张表要把收购流程的每个节点、整合计划的关键时间点、以及IPO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都标注清楚。千万别忘了,每个节点之间都要留出合理的缓冲期,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意外情况总是比预期的多。特别是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预留充足的时间来应对各种可能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添加下方微信 了解更多干货
添加领取
《并购落地步骤过程参考表》
2、材料准备要充分
并购不是拍脑门的决定,而是要用数据和逻辑说话。
一份完整的并购说明材料,应该像一份投资报告那样严谨。要从战略必要性、整合可行性、协同效应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用翔实的数据和合理的预测支撑你的论述。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也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这份材料不仅是给监管看的,更是给市场一个交代。
3、风险防范要到位
在并购过程中,风险就像隐藏在冰山下的暗礁,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特别关注商誉减值风险,严格监督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核心团队。同时,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整合进度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像是在航行中不断测量水深、观察天气,确保船只能够安全到达彼岸。
4、内部沟通要顺畅
并购就像是两个家庭要结成一家,沟通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把并购的目的、预期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变化向管理层、员工和标的公司清晰地传达,消除各方的疑虑和担忧。特别是在关键时期,要保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收集,确保所有相关方都能步调一致地向前推进。
5、外部协调要到位
在并购过程中,董秘和财务总监就像是一个交通指挥员,要协调好各方关系。要与中介机构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他们能及时提供专业支持;要与监管部门保持良好互动,把握政策导向;要严格把控信息披露的时机和内容,既要满足合规要求,又要维护公司利益。这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和沟通技巧。
6、应急预案要完备
商场如战场,打仗就要未雨绸缪。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前准备应急预案。比如,如何应对负面舆情、如何处理整合过程中的重大分歧、如果业绩出现波动该如何应对等。这些预案就像是随身携带的"救生包",虽然平时用不到,但关键时刻可能就会派上大用场。
Part . 7
总结一下
上市前的收购就像是在走钢丝,既要保持平衡,又要稳步前行。企业要始终记住:收购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要创造真正的价值。每一次收购都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要经得起监管的审视。不要为了上市而收购,不要急于求成收购要有清晰的产业逻辑,要能创造实际的协同价值,符合长期发展战略。
好的收购是锦上添花,差的收购是雪上加霜。在上市这条路上,宁可走得慢一点,也不要走错路!
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财务工作量占上市工作总量的60%,并且企业的财务合规程度,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上市。
财务总监作为企业的核心高管,对企业的发展和上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要求企业的财务总监具备较高的财务水平,还需掌握企业上市等资本运作内容。
董秘俱乐部《拟上市财务总监实务操作研修班》旨在培养懂财务规范、税务筹划、上市投融资等资本运作的首席财务官CFO。
<< 滑动查看课程现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及思考,供读者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我就知道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