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珍宝馆】绿釉三层庑殿顶禽鸟御人陶楼:河东有高楼

时事   2024-12-02 17:38   山西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 官方发布平台


绿釉三层庑殿顶禽鸟御人陶楼:

河东有高楼

记者 杨颖琦


文物名片



主角:绿釉三层庑殿顶禽鸟御人陶楼

出生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84.5厘米、底层高29厘米

出生地:平陆县圣人涧镇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春秋时期已有高台建筑,战国时期就已有了楼。那么这些存在于古籍文献中的“楼”到底长什么样子?我们又将如何去寻找关于它们的历史印记呢?其实,在运城博物馆,就有关于汉代“高楼”的实物见证。


  在运城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有一件出土于平陆县圣人涧镇的东汉绿釉陶楼。它通高84.5厘米,分三层,层间设腰檐;通体施绿釉,釉色均匀,色泽明亮,在灯光的照耀下,整个楼阁都在熠熠生辉。


  据专家考证,这座绿釉陶楼整体为两汉时期特有的“重楼”结构。阁楼顶为庑殿顶结构,有短屋脊,每层的屋檐下都饰有“一斗三升”斗拱结构;阁楼下有水池,水池边缘和水池中央有鸟类8只,一层到二层的檐角下有4只动物支撑平衡,二层栏杆角各有一名武士,手端弩机,守护楼中宾客的安全,二层有4个人围席而坐,三层有两个人对面而坐,或在讨论,或在观景。各层棂条窗与天窗的设计使用,更使整体建筑大方雅致。


  也许有人会好奇,这样的陶楼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实,陶楼是楼阁形式的建筑明器,明器即“冥器”,是墓室主人去世时的随葬品。两汉时期推崇儒家思想,提倡孝道,盛行厚葬,加之当时“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流行,人们普遍认为逝者生前的财富都应随葬墓中。因此,汉代很多随葬品的设计都是源于对现实物品的模仿,陶楼也不例外。而这些随葬品到了今天,陈列在博物馆中,为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证明。


  “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盛极一时的两汉王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东汉时期“楼”的研究,考古学家孙机就曾写道:“城门有谯楼,市场有市楼,仓储有仓楼,瞭望有望楼,守御有碉楼。”寥寥数语便可看出当时的建筑盛况。


  从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陶楼的分类从形制上可分为楼阁式、重屋式;从功能上来看又有陶仓楼、陶水榭、陶望楼、陶坞壁等。运城博物馆馆藏的绿釉陶楼就属于陶望楼的一种。


  两汉之交,开始通行重楼建筑。这件陶楼已表现出梁架承重、坡屋顶和建筑方形平面组合等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层配置平坐、腰檐,起到遮阳、避雨和凭栏远眺的作用。同时,高耸的楼身形成了有节奏的挑出、收进,产生了明暗虚实的对比。


  就是这样一座小小的陶楼,层次分明,结构精巧。通过它本身的屋脊、门窗、斗拱等,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汉朝人的生活环境。它就像等比例缩放的现实建筑,向前来参观的人们生动地展示楼阁是如何分割的、主梁斗拱是如何建造于架构之上的……而在建筑结构之外,我们也可以想象其作为东汉庭院的必备建筑,人们在陶楼上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时,看到的是何等壮阔的风景。


  回到现实,博物馆橱窗内陈列的陶楼、陶猪圈、陶水井、陶罐等,都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俗生活和社会文化。透过这些文物,历史于我们不再遥远。


运城新闻网视频号


点击关注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  本期责编:毛文琦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4120190001



运城新闻网
运城新闻网 运城综合生活门户信息网!发布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