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杂志·2023「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主题为“呈 现”。出题人刘家琨教授关注建筑语言呈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你是否在面对与建筑学手段相关的问题,是否用对了资源,是否对地点有敏感反应,是否选对了建筑语言;你的最终呈现能否表达你的最初所想,能否成为真正的物质构筑;归根结底,你是否在真实的地点,用具体的方法,做出了一个有助于改善生存环境的“好”设计。
本文将借由设计者、指导老师的角度,为您解读2023届二等奖作品:漠西玉米晾晒塔——以晾晒活动为衔接的乡村聚集塔(设计者:孙静雯、黄夏琳)。
全部获奖作品,请点击:
选题意向:对于本届天作奖的主题《呈现》与竞赛题旨,我们期望忽略一些过度复杂的建筑理念和空间手法,转而专注于建筑本身的纯粹性和建筑语言的直接表达。我们的呈现目标是方案能以一种易于理解和实施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前期选址:经过深入探讨和评估问题与复杂性,我们决定将项目选址定位于西北地区的乡村地带。而在队友回乡的一次经历中,我们发现漠西乡安庄村地区每年降水集中在7—9月秋收之际,村民们只能抓紧在有限的晴天将玉米作物铺在公路上、家门口进行晾晒,由此占用大量道路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的缺乏使得人们的活动也围绕在自家晾晒范围之内;青年劳动力的流失让仍在村庄的中老年人遭受较大的生产压力,等等。
▲ 总平面图
另外经调研得知,安庄村与其周边村庄普遍都缺乏公共活动场所,人们只能局限家门前或村口的一块小空地上“谝闲传”。由此,我们希望该项目以解决当地村庄粮食晾晒问题为导向,同时促进以晾晒农作活动为主激发的乡村集聚力。最终本项目选址于安庄村的住宅区和耕地区的交界处,基地北边为村民们的自宅,基地南边是耕地,一条乡间小路穿过其中。
▲ 现状分析
在不占据真实耕地使用的情况下,我们考虑将平面的晾晒行为变为竖向的塔型构筑物。接着对“晾晒”这一宽泛的概念进行细化,进而指导后续设计。总计得出围绕晾晒玉米产生的行为大致分为四种,并组成一套顺序流程:
晾:在北方最常见的晾玉米方式——搭接木椽。并将玉米扎捆使其竖立,便于保存通风,且透光宜于干燥。由此我们将这一木构搭接方式运用于晾晒塔的构造上。
▲ 效果图
剥:将已经晾晒过一轮的玉米棒子拆下并剥出玉米颗粒。行为需要围绕竖向交通筒设置休憩空间,且晾晒塔处于田地与屋宅间便于中老年人交替进行劳作与休息。晾晒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场所供人们剥玉米、聊天、劳作。
▲ 效果图
晒:将剥好的玉米粒铺开进行二次晾晒。为扩大晾晒塔晾晒面积,塔本身的遮阳挡风围护结构作为可动装置,由每层横向木梁设槽安置钢索,根据需求控制挡板的开合角度。
▲ 效果图
储:最终将玉米颗粒进行储存,除了在多层设置有储藏间进行短期保存,还在晾晒塔内设置竖向通道:各层剥玉米、晒玉米后可以通过垂向通道来完成运输过程,便于对玉米粒进行收集和储存。最后,首层扩大的公共空间也将为晾晒塔增添“乡村食堂”这一集中活动区域。
▲ 效果图
晾晒塔主要使用漏斗型输送作物的功能空间,其他使用空间围绕这一核心功能进行布置;我们希望在晾晒塔中特别设置的垂直方向空间,不只作为粮食的快速通道,还可将自然光、水和风引入这座构筑物,在提升了晾晒活动效率的同时,也赋予建筑以生命力和环境适应性。
▲ 剖透视图
▲ 拆解图
晾晒塔,我们设置有简易的乡村食堂公共活动区,同时有直接通往二层塔的缓坡步道,在竖向雨水收集管下设置储水库,为晾晒塔前区域的食堂菜地及农田提供便捷储水灌溉。另外,玉米皮、玉米秆等废弃材料可进行二次加工,用于制作地板、墙面等;可在晾晒塔内用作储藏间的分隔板,实现建材可降解回收与绿色环保,以此满足塔本身的能源持续,最大限度实现生态可持续。
▲ 装置手绘图
此外,我们还关注到了周边乡村环境,希望这个设计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解决单一问题,而且为整个区域带来积极的影响。
▲ 首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三/六层平面图
▲ 四/七层平面图
▲ 五/八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