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建华,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负责人、建筑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学 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摘自《东北大学早期两阶段建筑学教育史略(1928—1956年)》,原文刊登于《建筑师》杂志2024年10月刊,总第231期P131-139。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本刊所有文章均已在中国知网、国家哲学社科文献中心、超星、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上线,用户可自行下载阅读。
引用格式:丁建华.东北大学早期两阶段建筑学教育史略(1928—1956年)[J].建筑师,2024(05):131-139.
本文以东北大学为例,以时间主线,通过档案文献考证、东大建筑学人口述和访谈等方式,力求系统且客观地梳理和考证东大早期建筑学的办学沿革、内涵、特色和阶段贡献等,以期补充我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
目录概览
一、引言
二、第一阶段前期:东北大学创立和建筑学系首次创办(1928—1931年)
三、第一阶段后期: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师生流亡、学生相继毕业和建筑学系停办(1931—1934年)
四、第二阶段: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复办、援建西建和第二次停办(1946—1956年)
五、结语
一、引言
东北大学(本文简称:东大)建筑学系是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创办的先驱之一,是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脉络和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早期建筑学办学历史更是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见证,但关于东大建筑学办学的现有文献考证始终没有体系化呈现,使得业界和大众常忽略这段办学经历对我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由此,本文将以时间主线,通过档案文献考证、东大建筑学人口述和访谈等方式,力求系统且客观地梳理和考证东大早期建筑学的办学沿革、内涵、特色和阶段贡献等,以期补充我国近代建筑和建筑教育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
东大建筑学办学历史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28—1933年)东大建筑学系创办;第二阶段(1946—1956年)东大(沈阳工学院和东北工学院)建筑学系复办;现今东大建筑学系是2007年至今再办的第三阶段。本文以前两段办学历史为重心,着重笔墨铺陈展开。
二、第一阶段前期:东北大学创立和建筑学系首次创办(1928—1931年)
1921年初,东大在富强东北、抵御外侵、兴办大学和专业人才迫切需求的时代背景下筹划创办,10月奉天省公署拟定《东北大学组织纲领》,创办之初分年组织6科,建筑系位列筹办的6科之3科工科之6学系之中,即:(巳)建筑学系(表1)。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颁布“东北大学之印”,东大正式宣告成立。1928年5月,正在欧洲蜜月旅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梁父家信,告知已代两位应允东大建筑学系聘请任教,提示梁林夫妇早做相关准备。1928年7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入职东大创办建筑学系,至此东大建筑学开启第一阶段实质办学。梁林初到东大,建筑学系已经完成首批招生,但彼时尚无其他教师,亦无相关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梁林以其母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简称:宾大)建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基础,形成东大早期建筑学课程体系和相关教学标准。由于东大建筑学系对宾大建筑学教育体系的主体直接引入,使得我国早期建筑学教育教学直接对接国际前沿和主流学派,使得东大建筑学系在办学之初便成为中国建筑教育国际“学院派”的先驱和首个中国实践。
初创期,东大建筑学系先后经历了两任系主任,分别为:1928年创系主任梁思成和1931年继任者童寯(1930年加入)。随着陈植(1929年加入)和蔡方荫(1930年加入)的相继加入,东大建筑学系形成以我国第一批留学归国学子为主的教师团队(图1)。东大建筑学经历了“预科+本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培的养学制,即:1930年以前,采用“预科+本科”六年培养学制,以及1930年及以后,因东大全面实施高考录取招生,转为“本科”四年培养学制。1928—1930年间,建筑学系共进行了三届招生,共计40名学生(图2、图3),分别是第一届15名(图4)、第二届13名和第三届12名学生,又称建筑1、2和3班。
图 3:1929 年林徽因于东北大学建筑学系
图 4: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一班合影
东大建筑学教育体系属当时国际流行的“学院派”,同样采取学分制度,教学风格自由开放,但作业考核极其严格,专业学习强调艺术与技术结合,强化构图原理作为设计初步的基本训练。以建筑图案课程为例,一至四年依次修满2、7、6、5分,采用“师带徒”和“设计竞赛制度”相结合,授课空间仿效宾大,三班共学于同一室,不分年级和座次,作业采取奖优罚劣的评判原则,每个作业再分上、中(2分)和下(1分)三级评价,2分满分即可升级或做下一级设计(图5、图6),因此,常有三年级学生做四上作业或二年级做一下作业的情况。建筑图案分别由梁思成、陈植和童寯三位分带,三位教师授课风格各有特色,陈改图快,效果好;梁口笔同用,勾画精准;童只评不笔改,如发现上板上色之误,也需修改,十分严格。同时,梁兼任教授西洋和东洋建筑史,林徽因教授英语、法语和美学,蔡方荫教授阴影学、工程技术和建筑结构课程(表2)。
图 5:刘鸿典的中央试验所设计作业
图 6:郭毓麟的滨海旅馆设计作业
1928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实施全国大学课程整顿,东北大学梁思成、中央大学刘福泰和天津基泰工程司关颂声受邀共同起草了《大学科目表》中的建筑工程系(建筑学系)科目表,全国建筑学系办学从科目结构(共同必修科目、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学期设置和修学分数三个维度实施了统一规定(图7、图8)。
1929年,东大建筑学系以教师“取姓联名”的方式,创办了我国最早的高校建筑事务所——梁林陈张事务所,1930年,因童寯和蔡方荫加入,事务所更名为“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在1928年至1931年间,东大建筑学系教师梁思成、林徽因共同设计了王国维纪念碑(1928—1929年)、梁启超墓(1929—1931年)、东大校徽(1929年,由林设计)(图9、图10)和东北交通大学建筑(1929—1931年);梁思成主持设计了吉林大学校园总体规划(1929年);林徽因、陈植、张润田、童寯和蔡方荫共同设计了吉林省立大学主楼(礼堂图书馆)(1929—1931年)(图11a、b、c)和东北电力大学东配楼(1929—1931年)等。期间,1930年9月由梁思成和张锐合作专著印刷发行的《城市设计使用手册——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是我国较早关于都市计划的编制方案。彼时,正值杨廷宝主持东大北陵校区校园整体规划与建设(1929—1930年),使得建筑学系三届师生能够亲历杨廷宝校园规划和相关建筑设计建造的全过程。
图 9: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早期校徽
图 11:吉林省立大学礼堂图书馆
初创期的东大建筑学系还率先在国内开设了《东洋建筑史》《东洋雕塑史》《东洋美术史》《中国宫室史》和《营造则例》等课程。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提纲便是形成于东大建筑学系“雕塑”课程。在此期间,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清·北陵等古建筑开展丈量绘制,开启了我国最早的古建筑测绘实践、教学与研究(图12)。东大建筑学系同样注重与执业实践相关的学术交流,如:1929年东大工学院邀请杨廷宝作题为“建筑工程问题”的学术演讲等。
三、第一阶段后期: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师生流亡、学生相继毕业和建筑学系停办(1931—1934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东大师生开启辗转流亡之路,建筑学系学生先后借读于清华大学、上海大厦大学和中央大学。期间,陈植、童寯、蔡方荫等相继离开,先生们离开后仍极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类帮助。1932年,建筑学系在流亡途中迎来了首届10名学生毕业,梁思成未能亲临毕业典礼现场,但亲撰贺信——《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以表对毕业学子的祝贺及诸多期盼。同时,信中所提及的“合用,坚固,美”也是我国关于建筑设计方针的最早提及与论述。1933年,因办学条件等原因,东大建筑学系等经北平停办。1934年,东大建筑学系三班张镈、曾子泉、林萱、唐璞、费康转至中央大学,陈绎勤转至北洋工学院,同年顺利毕业。1932年至1934年间,东大建筑学系陆续有25(26)名学生取得毕业学位,其中,19名取得东大学位,5名取得中央大学学位,1名取得北洋工学院学位,2名中途留学德国,13名去向不详。
初创期的建筑学系三届学子绝大部分成为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和建筑执业的缔造者和重要参与者。据王南考证统计,高等教育领域:刘鸿典(曾任职东北工学院,简称:东工)和马俊德分别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和台湾逢甲工商学院建筑学系首任系主任、教授,唐璞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主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刘致平(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赵法参(北洋大学、北京大学)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林宣(东工)和郭毓麟(沈阳化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东工建筑学系主任)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系教授,胡葆珩任东工教授,陈绎勤任山西大学和太原工学院建筑学教研室主任、土木系副主任,张连步任西北工学院教授,萧鼎华和李兴唐任台湾逢甲工商学院建筑学系教授等;建筑执业领域:张镈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建设部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曾子泉任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兼湖南大学教授,耿鸿枢任水利部第四设计室主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等;杂志报刊方面:石麟炳任《中国建筑》杂志主编,张文华任北平《文学导报》和《文艺月报》主编等。东大建筑学系学子以学风优良、基本功严谨扎实、注重图面表现和古典美学等特征,赢得了行业高度尊重与认可,亦为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和执业等埋下诸多种子和机遇。
四、第二阶段: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复办、援建西建和第二次停办(1946—1956年)
1946年5月,东大迁返沈阳,由王之英和赵冬日任返校后的建筑学系第一、二任系主任,1947年2月东大复办开学,同年7月开始招生。1949年3月,原东大工学院百人返沈,以东大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为基础,组建沈阳工学院(简称:沈工),全院设立建筑学等7个系。同年6月,东大建筑学系第一届毕业生郭毓麟返校任系主任,主持建筑学系复办,建筑学系下设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和卫生设备3个专业(组)。1950年5月,沈工由7个系调整为9个系,建筑学系仍位列其中。同年8月,以沈工为主体、联合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全院设建筑学等10个系39个专业,至此,沈工建筑学系正式更名为东工建筑学系。期间,东大建筑学系第二届毕业生刘鸿典和第三届毕业生林宣返校任建筑学系教授,刘兼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1955年6月,东工建筑学系由原来的3个专业调整为建筑学、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个专业(图13)。1949年至1956年间,东工建筑学系教学团队快速发展成熟,职称和学缘体系科学合理。
图 13: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专业(组)设置调整沿革
东工建筑学系仍沿用首办时期的课程体系主体,专业课分为绘图、设计、史论和技术四个类别(图14),其中,绘图课:阴影透视、素描水彩;设计课:设计原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城市规划和专门化设计)、设计初步、居住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业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史论课: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技术课:结构原理与工程结构、建筑力学、测量学、建筑设备、建筑物理、建筑及装饰材料、建筑经济与组织计划、建筑机械与建筑施工。东工时期的建筑学系办学,表现出极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本土需求融合特征,课程体系响应我国工业及其附属建筑建设需求,增设工业建筑原理、工业建筑设计及其相关课程等。同时,也修改和剔除了一些与建筑学办学相去甚远的课程,如:1951年取消了化学专业课等。
a)一年级上下
b)二年级上下
c)三年级上
d)三年级下
图 14:东北工学院建筑学系课程表
1950年9月,东工成立建校委员会,围绕校园建设成立专门设计室,建筑学系郭毓麟和刘鸿典分别兼任设计室正、副主任。东工南湖校址总体规划由刘鸿典主持规划(图15)。“四大馆”则全部由建筑学系师生设计完成,分别为:黄民生设计了建筑学馆(图16a、图17a)、刘鸿典设计了冶金学馆(图16b、图17b)、王耀设计了机电学馆(图16c、图17c)和侯继尧设计了采矿学馆(图16d、图17d)。随着甯恩承图书馆、汉卿会堂和刘长春体育馆等校园主体建筑陆续建成,东大(东工)南湖校址整体风貌形成,并沿用至今。
1956年6月,全国部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东工、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成立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土木建筑类高等学府——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18)。至此,东大(东工)建筑学系第二次停办。
图 15:东北工学院南湖校区规划设计总图
图 16:东北工业院南湖校“四大馆”建筑设计图
图 17:东北大学南湖校区“四大馆”建筑现状照片
五、结语
东北大学建筑学是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创办的先驱之一;它是国际“学院派”与“布扎艺术”的中国首个实践;它使得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之初便直接对接国际前沿和主流学派;它开启了以建筑学教师为主体创办高校建筑事务所的先河;它的早期课程体系为全国建筑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统一标准编制提供了直接依据;它的早期师生是我国建筑学高等办学和执业的缔造者和重要参与者;它是我国建筑学高等教育教学脉络和体系的重要内容;它是我国最早关于建筑师职业责任和解决之问题、关于“建筑”和“工程”的定义和区分论述、关于什么是建筑、关于什么是建筑师的社会认知和建筑真义等诸多国人尚不清楚且存问之处等内容的提出与思考;它也是国家大局发展下的默默奉献者和执行者,以整建制支援国家西部高等教育办学战略,创办“建筑八校”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今之,东北大学建筑学系和东北大学建筑学人再度扬帆起航,蓄势待发,继续向着高质量城乡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探索前行。
致谢:
文章在收集和撰写过程中得到诸多机构和师友、学生们的帮助,他们分别是东北大学(马静涛、安立鸿、席天宇、霍克、杨凌、王莹、于晓飞、芦倩、李颜、刘睿、吕晓雯、吴颖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雨田、王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物馆、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泊车产业设计研究院(安丽双)、上海常识臻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孟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庄葳)、华南理工大学(林正豪)、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范洋洋)、东北大学梁思成博物馆、东北大学校史馆、东北大学档案馆、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办公厅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