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一场随心而发的户外之行拉开帷幕。我们拼车前往平阳万全岭下村,由此踏上湖岭古道,穿越湖岭背,径直抵达瑞安山皇寨后,再沿原路折返,全程约5公里,耗时2小时。随后,驱车5公里,前往垟坑石塔和悟空寺打卡留念,为当日的探秘之旅画上圆满句号,其间的独特体验,且听我一一道来。此次户外之行,起点设于岭下村。这村庄为何取名岭下?据个人推测,大概因其位于湖岭山岭之下而得名,该说法也得到了村书记陈玉林的认可。他介绍说,村庄最早名为雾岭,因位于山上,山下是江,常年雾气缭绕故而得名,后谐音演变为湖岭。后来山下形成陆地,村民陆续移居山下,村庄也随之改称现名。现该村已与陈岙、东湾、山头外合并为和平村。岭下村最早的始祖是曹氏,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之后陈、周两姓相继迁入,在此繁衍生息至今。踏入岭下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中的夫妻子女榕,宛如一道独特而温情脉脉的风景线。这几株无柄小叶榕,树龄已达 200 余年。“夫妻榕”恰似一对恩爱情深的伴侣,左边的“夫榕”高大伟岸,右边的“妻榕”则略显婀娜多姿,二者隔岸相对,仿若默默凝视、深情守候。传说在清道光年间,村民为给候船客商纳凉而种下,历经岁月洗礼,它们仿佛有了灵性,气根相互缠绕,宛如相拥而吻。而不远处“半岛”上的“子榕”,恰似这对夫妻爱情的结晶,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景象,动人心弦,也成为村民心中美好情感的象征与寄托。紧邻“夫妻榕”的,是跨河而建、坐北朝南的马灯亭。它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虽不大,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却别具一格,已被列为平阳县文保单位。它是曹氏族人跳马灯习俗的历史见证,也曾是村民们遮风挡雨、休憩闲聊的温馨角落。亭子四角的圆形木柱与方形花岗岩石柱,默默承载着岁月的变迁。悠悠岁月里,它见证了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也传承着关公所代表的忠义精神,护佑着一方水土。不容忽视的还有湖岭背古井,其历史可追溯至久远年代,见证着村庄的兴衰变迁。据推测,它可能就是宋天圣七年张君房著《云笈七签》中所记载的“温州横阳有道教第三十六福地三皇井”。古井幽深,井水曾清澈见底。据陈玉林书记回忆,此井水流虽不大,但一次可打水五六吨。如今,或许因山洞开凿的缘故,水井已然干涸,实在令人惋惜。此外,岭下村曾是水上交通的重要中转点,“夫妻榕”旁便是码头。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船只多达 60 余只,文成等地的货物大多经由此处转运。岭下村的古迹,星罗棋布,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散发着迷人的历史文化魅力。
湖岭红枫古道,属民间古通道,其发端于平阳县万全镇岭下村,穿越湖岭背,终止于瑞安市仙降街道山皇村。古道呈东西走向,路面宽约1.5米,全长1500 米左右,以块石为基,累计爬升100余米,是古时平瑞两地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依据山皇寨的历史推算,此古道已近千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曾得以修缮,铺设了石头路面。当日,车辆停放于岭下村委会附近后,我们便开启了当天的旅程。湖岭红枫古道的起点,原本应在“夫妻榕”码头旁,这里曾是平阳与瑞安两县互通的关键路径,而如今的步道起点则位于离此 200多米的巷弄内。沿着古道拾阶而上,坡度平缓,道路宽阔,沿途古枫乔木鳞次栉比,红枫黄叶交相辉映,绚烂无比。你可别看枫树躯干不大,据陈玉林书记介绍,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就有30多棵。他回忆,这些枫树,小时候就是这样大,五十年过去了,还是一样大。他分析,可能与该岭的地理位置有关,以前处于江边,属盐碱地的缘故。个人认可他的说法。此次虽未见到如烈火般燃烧的枫叶盛景,但那醉人的景色,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通往古代的大门,让人得以一窥往昔的繁华盛景与热闹喧嚣。古道旁,健身场地设施一应俱全;湖岭景观平台视野开阔,可供游人休憩赏景,只是周边树木遮挡,无法实现全方位远眺。不远处有一座鸿胪寺,据说此寺的建造有着神奇的传说,更为这片区域增添了一抹古朴而神秘的色彩。
山皇寨:历史遗迹中的岁月密语
越过湖岭背,沿着山皇路向上,山皇寨的城墙与城门便映入眼帘。这座以石头构筑而成的城堡,静静伫立在岁月长河之中,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坚固与威严。据《山皇城遗址简介》记载:山皇城亦名山皇寨。北宋宣和二年(1120 年)筑寨设隘,明嘉靖年间加固用以防倭。山皇城平面呈多边形,东西狭长、南北略窄,城墙周长约1200米,占地面积达13000平方米。城墙由块石垒砌而成,现今城墙基部宽3米、残高3至5米,顶部宽2.5米。现存西、南两座城门,均以石质构建。山皇城乃是宋代瑞安知县王公济所筑十处关隘之一,亦是抗倭斗争的重要实物遗存,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做攻略时,得知山皇寨内有仙人岩与棋盘岩,进入城墙探寻一番自是必不可少。然而一路寻觅下来,仙人岩等踪迹难觅,倒是看到几口古井。据说北宋时期此处有三十六口泉水井,水量颇为充沛,山下江溪一带流传民谚:“山皇三十六井,读书不戴顶。”还有一棵树上缠绕着奇特的藤蔓。寨内除大圣宫殿、破旧老房子外,略显萧条,山路杂草丛生。幸得同行的“开路先锋”喜羊羊奋勇在前,辟出道路,才让大家得以体验一番“荒野”之趣。当步出城墙,逆时针行至西城寨门附近,陈府庙出现在眼前。其结构独具匠心,庙内有一座独立小庙,样式仿若老式门台,与海岛地区庙宇风格相近,仿佛是历史与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见证。传闻此庙是为纪念寨王爷而建,每一块砖石似乎都凝聚着人们对往昔的崇敬与祈愿,于岁月的流转中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此寨若能得到适度的打理维护,并设置清晰的路标标识,无疑将是一处极具价值的文保胜地;反之,若任其荒芜,恐将渐渐消逝于岁月的长河,徒留无尽遗憾。垟坑,旧名旸坑,亦曾写作阳坑。千年古刹悟空寺坐落于此村,其历史渊源可回溯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初创之时称院,至宋祥符年间获赐匾额,殊荣加身。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垟坑石塔于寺前巍然矗立,仿若一面历史的明镜,悄然映射出彼时当地佛教的鼎盛与经济的繁荣昌盛。垟坑石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凝聚着北宋时期的精湛工艺与超凡艺术审美,兼具镇煞祈福之寓意与航道标识之功用。它坐落于瑞安市仙降镇垟坑村西隅一座曾名龟山(后称塔山)的小丘之上,共计九层,高 15.46 米,通体由叶蜡石岩雕琢砌垒而成。其仿木构楼阁式造型,设有副阶。塔身平面呈六边形,各层各面形制相同,隐出倚柱、槏柱,划分三间,明间刻有壶门。塔上现存浮雕佛像三百六十余尊及题刻十一条,时代特征显著,对于研究宋代建筑与宗教雕刻艺术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今所见石塔为 2007 年重建。当下,垟坑村积极投身“微改造、精提升”的浪潮,深度挖掘历史文脉,巧妙地将悟空寺等文化地标与村庄建设有机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让这座千年古寺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全新活力,续写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传奇篇章。实际上,抵达山皇寨后,有丰富多样的路线可供选择。此次我们选择原路返回起点;亦可顺时针从南寨门走湖岭古道返回,但该南寨门口至湖岭背段的部分路段已被杂草覆盖,非户外行家,建议慎行。若渴望悠然下山,可自西寨门踏上山皇古道,于山林野趣间踱步,直至上垟结束旅程;想继续攀登,可去往白岩寨;或者选择穿越至垟坑,开启一段充满未知与惊喜的探秘之行。当然,线路起点亦可选在垟坑村。在欣赏完垟坑石塔的古朴韵致后,于悟空禅寺左侧寻得垟坑登山步道,拾级而上,直抵锦屏山。继而朝着西泰山方向前行,穿越东川、涨岙后方的阳坑山,抵达山皇寨,下山时选择山皇古道或湖岭古道即可,圆满完成一次穿越之旅。线路丰富多样,各有独特魅力,只需随心抉择,定能邂逅专属自己的美妙旅程。线路起点:导航至平阳县万全镇岭下村委会
相关阅读:湖岭红枫古道,枫随路转,寨守天险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