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秒杀技巧之两面提问
教育
2024-11-25 23:38
山东
当言语理解题目中,围绕某一观点的两面进行讨论,这一观点的答案只有是和否两个两个反面的回答的时候,如题干出现“是不是、能不能、是否、是……还是……”等适用本技巧。当题干围绕上述观点进行讨论时,那么我们的答案一定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只需要找出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可。下面我们通过几个题目进行强化。1.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戏曲艺术是否能形成新时代的创新性审美?著名导演桑弧在拍摄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结合实景与绘景,重组戏曲叙事。该片在20世纪50年代以当时的技术初露戏曲影像的魅力,但由于题材和技术的局限,仍以“歌与舞”的剧场记录为主。如今,沪剧电影《敦煌女儿》以现实题材戏曲结合敦煌实景,将剧场艺术完全转化为影像艺术,把叙事节奏、空间调度与程式表演向影像审美转化,展现戏曲在跨越媒介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新时代创新性审美的发展要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题干首句抛出问题,戏曲艺术是否能形成新时代的创新性审美?那么答案要么是能,要么是不能,我们看到只有D项回答了这个问题,秒D项。2.除了探矿队员,很多矿石收藏家也对铀矿石感兴趣,因为它们实在太漂亮了。然而学过物理、化学的人都知道,不管化学上结合成什么物质,铀元素的放射性都是不会变的。那么把含铀的“毒花”放在博物馆甚至家里,真的没事吗?实际上只要隔着一层玻璃,这些铀矿石就算放在卧室里都伤不了人,因为它们所含的铀,几乎全是放射性较弱的铀-238(俗称“贫铀”),只有极少量是用于制造核弹头的同位素铀-235。不过千万不要吸入它的粉尘,因为哪怕它所放出的最弱的α射线,也会造成辐射伤害。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阅读文段,文段首先引出“铀”的话题,然后提出问题,把含铀的“毒花”放在博物馆甚至家里,真的没事吗?那么答案要么是没事,要么是有事,我们看到只有B项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安全”,也就是没事,秒B项。3.如果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同届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居”,不仅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更多维度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会给学生带来非专业的专业视角。在4年或更长学习时间里相互交流,让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从同住的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那里感受人文气息,同时也让学习文科专业的学生从学习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那里熏陶到科学精神,这样的住宿“布局”,是不是更有利于培养视野宽阔的人才?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文段先引出了“混居”的话题,然后提出了问题,“混居”是不是更有利于培养视野宽阔的人才?那么答案要么是有利于培养视野宽阔的人才,要么是不利于培养视野宽阔的人才,只有C项精确回答了这个问题。A项的“拓展知识结构”就不是对这个问题的精确回答。4.小说如果删繁就简——化言说为情节、摒弃人物口中晦涩的知识话语,是不是会呈现出更强烈的艺术感召力?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剪除“言说的枝蔓与各类知识话语,那么这部小说所蕴含的关于“言、知、思、行”关系的核心问题意识以及尖锐的反思批判可能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噪声与静谧、泛滥与匮乏、反讽与深情、卑琐与高尚为了显露自身与反衬对方,不得不纠缠在同一文本中--症候大面积爆发,才更凸显疾患之痛切,疗救之必要,也才更衬那些健康高洁灵魂之可贵。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题干上来就抛出问题,即“小说删繁就简是不是会呈现出更强烈的艺术感召力?”,那么答案要么是“小说删繁就简会呈现更强烈的艺术感召力”,要么是“小说删繁就简不会呈现更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只有C项符合,“瘦身”是“删繁就简”的同义替换。【打卡+在看】记录每天的进步
逢考必胜
免费发布公职类相关考试资料,每日更新,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