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中华文化】第三十四期——白及与传统拓印

健康   2024-11-01 18:30   山东  


中药与中华文化





白及

【来      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鞍裂。

【用法与用量】6〜15g;研末吞服3〜6g。外用适量。

【注      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白及与传统拓印


白及

一曲清溪似若耶,蟹庄蟹舍夕阳斜。

香生十里平山路,开遍西风白芨花。

——张若骕《即事》

拓印,亦称传拓、捶拓,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技术,即将纸张紧覆于器物表面后,用墨将文字、图案转印出来,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印刷术的雏形。

拓印诞生的具体时间难有定论,但理应出现于纸、墨和石刻(被拓物)被广泛应用之后,目前多认为在东汉时期。相传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建议,将《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标准文本篆刻于46块石碑之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前,史称“熹平石经”,致使“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遂有人发明用纸、墨去拓印碑文,以供传看。《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皇家图书馆藏有拓石文字,以卷为单位。唐时拓印已较为常见,官方设有“拓书手”一职,“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韦应物《石鼓歌》)即为拓印的生动描写。现存最早的拓印品是发现于敦煌石室的唐初拓本“温泉铭”(唐太宗李世民手书)。宋时,以欧阳修为首开启金石学研究之风,促进了拓印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甚至出现“孔庙虞碑贞观刻,千两黄金哪购得”(黄庭坚)的珍本难求现象。明清时期拓印技艺继续发展精进,拓印工具、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套色拓、全形拓(立体拓)等多种形式。及至近代,虽然复印、摄影、扫描已成为主流,但拓印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文化研究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想得到清晰美观的高质量拓片,须使纸张紧密贴合于器物表面,纸宜薄且有韧性,以生宣纸为佳,水可提高贴合,但又易晕染,同时还要考虑对被拓物的保护,基于此,古人发掘出了白及水。白及块茎的水浸液无色透明,黏度适中,可使纸张有效附着,避免移动或脱落,并增强纸的韧性,拓成后又易揭下,同时绿色环保,无污染无损害,还具有一定的防虫作用,成为拓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拓印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清理,即去除被拓物表面的尘土、油垢、锈迹。上纸,先在器物表面刷一层白及水,再将宣纸贴敷其上,适当喷水,也可先将纸张用白及水或清水浸湿后贴敷,用毛刷赶走气泡,并适当锤打,使纸张充分嵌入凹痕,与器物表面紧密贴实。上墨,用棉布或丝绸包裹棉花制作拓包,蘸取墨汁(宜用油烟墨)或其他颜料采用擦拭、扑打等手法均匀上色,逐渐加深至理想的清晰度。揭取,待拓片近干时小心揭下,刷平,晾干,即得。

白及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其根白色,连及(相互连接)而生,故曰白及”。别名有甘根、连及草、白芨、白给、白笠等,其中以“白芨”流传最广。现代研究表明,白及块茎富含多糖,提取物为黏质胶状,亦称白及胶,具有止血、造血、促进伤口愈合、抗菌、抗炎、调节免疫、抗肿瘤等作用,还具有保湿、增稠效果,除直接入药外,还可作为创面敷料、药物载体,亦被应用于化工、食品等领域。

白及饮片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 2020年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385-386.

[2]束婷婷. 浅谈平面拓印传统工艺技法[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 (10): 159-161.

[3]陈朝晖. 浅谈拓印的历史与技法[J]. 南方论刊, 2017, (08): 71-72+85.

[4]张玉春,贾素娟. 考古学中的拓片技术应用浅识[J]. 东北史地, 2009, (02): 42-46.

[5]赵丹,周涛,罗朝磊,等. 经典名方中白及的本草考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 30 (04): 77-88.

[6]潘学爽,潘杰,杨镕镁,等. 白及胶药理作用及其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 中南农业科技, 2022, 43 (02): 147-150.

供稿|中药学科 张秋月

审稿|鹿岩

编辑|闫旋

审核|吕奕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官方微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