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分析

财富   2024-12-09 21:08   北京  

原标题:中短期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展望


文/王永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大宗商品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转载自《中国石化》杂志

从短期和中期角度看,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能源贸易政策等重要因素,将对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供需预计会维持总体平稳状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趋于稳定。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通常受供给、需求、地缘政治和美元汇率等因素影响。相对于工业制成品,大宗商品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低,因此较小的需求量或产量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较大变化,以至于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常难以预测。在过去一年中,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导致大宗商品需求疲软,加之俄乌冲突和中东冲突对全球油气的边际影响显著减弱,致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平稳,波动幅度较小。

从短期和中期角度看,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能源贸易政策等重要因素,将对未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2023~2024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回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由2023年8月的161.3变化至2024年8月的162.6,变动幅度仅为0.8%。不过,不同类别的商品价格走势呈现出显著差异。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能源和食品价格指数分别下跌了5.01%和3.07%,工业金属、贵金属、能源转型金属分别上涨了0.36%、25.78%、1.80%。综合来看,过去一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商品间价格分化显著,尤其产业链角色差异决定了工业金属价格。各金属品种因其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差异,而呈现出迥异的价格走势。具体而言,铜和铝价格攀升,其背后逻辑在于其在一系列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中的核心地位,这些新引擎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科技、高端制造业、电气化基础设施构建,以及电力系统现代化建设和革新升级。相反,铁矿石价格的持续回落,反映出以房地产、基础设施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增速放缓。这种分化体现了经济正在经历从依赖大规模投资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弱化,需求疲软显著加大了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压力。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需求疲弱的宏观环境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伊以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显著减弱。尽管地缘政治事件(如局部冲突或供应中断威胁)在短期内对市场情绪和价格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些影响反映在价格上较为短暂,需求预期成为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原油价格在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时,并未出现大幅波动,而是更多受到全球需求预期疲弱和供应过剩的影响。

2025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展望

基于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能源署等机构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预测,现从需求、供给和货币等视角,对2025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走势作一个简要展望。

1.国际大宗商品整体市场

经济增长企稳将有助于大宗商品需求稳定。根据IMF、OECD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预测,全球经济前景有所改善。IMF2024年10月预计,2024年和2025年的增长率将稳定在3.2%。OECD预测,2024年和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稳定在3.2%的水平。据世界银行2024年6月的《全球经济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稳定在2.6%的水平上,之后随着贸易和投资的适度扩张,2025~2026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升至2.7%。此外,美联储降息将促进全球经济活动,带动全球需求增长。然而,持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美国特朗普政府去全球化政策,将破坏全球供应链稳定,可能再度推升通胀水平,并抑制全球经济增长。

展望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供需预计会维持总体平稳的状态,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趋于稳定,可能与2024年的价位基本持平。

从需求端看,全球经济复苏略有改善将有助于改变大宗商品需求疲软的预期。中国是全球大宗商品最主要的需求方,能对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在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支持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央地方债务置换等政策作用下,预计中国经济在2025年将实现稳定增长,这将拉动能源和金属商品需求的回升。不过,在经济转型快速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时期已结束,未来中国大宗商品需求即将达峰。全球低碳转型将继续带动能源转型金属的需求增长。

从供给侧看,尽管俄乌冲突对供应链的影响已明显缓释,但巴以冲突、伊以冲突等地缘政治风险和资源民族主义抬头仍可能导致商品供应中断。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幅放宽化石能源发展规制政策将推动美国油气投资及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全球油气供给增加。天气因素将继续影响能源供给安全,尤其对于能源商品而言,不利天气因素既会影响能源需求,又会对能源生产形成干扰。

从货币金融端看,美联储降息和美元一定程度的贬值,有助于稳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过,特朗普提高关税和吸引制造业回流政策可能会推动资本回流美国,而这有助于美元升值。

需要警惕的是,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可能对能源供应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呈现加速态势,高温、干旱、洪水、严寒、飓风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显著上升,这将对全球经济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极端气候变化在破坏能源稳定生产的同时增加了能源需求,增加了能源供应短缺的风险,导致能源价格和物价全面上涨。而且,能源是粮食的重要生产要素,将直接推高粮食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对全球经济稳定和粮食供应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激进的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政策可能导致化石能源投资不足,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安全。当前,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投资项目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融资难度和风险显著上升,将导致化石能源投资和产能不足,从而影响能源和经济系统的稳定。

2.全球原油市场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电动汽车渗透率提高的背景下,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显著下降,国际中枢油价预期维持在75美元/桶左右。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后疫情时代以来,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明显失速,日原油需求增长量由2023年的230万桶预计分别降至2024年的90万桶、2025年的95万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能源转型加快,特别是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大幅放缓,日均石油消费增长量由2023年的150万桶降至2024年的18万桶。2025年,中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会导致石油消费增速有所反弹,预计日均石油消费增长量维持在50万~80万桶。从供给面看,“欧佩克+”成员国在2024年9月初宣布,为支撑国际油价,将取消额外减产计划的实施日期推迟两个月,但非欧佩克成员国特别是美国的石油产量增长高于石油消费增长量,从而导致原油的库存上升和价格下跌;但是巴以冲突、伊以冲突、红海海运绕道、美元降息有助于稳定国际油价。

3.全球金属市场

基本金属供给宽松,其价格将继续震荡下行,而新能源金属价格可能触底。作为最大的金属矿产品进口国,中国的需求变动将对国际金属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能源转型驱动了铜需求,如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等,叠加中国铜冶炼产量的下降,导致铜价格在2024年大幅上升。2025年,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产能调整,预计铜需求增速将放缓,铜价格将趋于稳定。2025年,预计在美欧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贸易壁垒上升的背景下,电动汽车渗透率增速下降,锂、镍等新能源关键矿产需求大幅放缓,但一些矿山停工有助于缓解供给过剩问题,预计价格可能在2025年趋于稳定。总体上看,铜供给略有过剩,镍的过剩相对有所改善,但规模仍较大;预计铁矿石供给过剩在2024年明显扩大,在2025年会继续。

至2030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形势展望

到2030年,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预计会取得较大进展,化石能源地位会明显下降,而能源转型金属的地缘政治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全球粮食安全预计会有所改善,粮食供给状况将趋于宽松。

1.全球能源市场

化石能源需求达峰,能源增量主要来源于可再生能源,能源地缘政治属性有所弱化。至2030年左右,全球能源发展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特征:

一是化石能源需求达峰。根据IEA2023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未来一两年,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将基本达峰,其中全球煤炭需求将在2025年左右达峰,石油、天然气需求将在2030年达峰,且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由当前峰值的80%左右降至2030年的73%。

二是煤炭消费量下降。全球煤炭消费量的减少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和钢铁的新增产能下降,其分别占煤炭消费量的65%、16%。

三是电动汽车快速增长导致公路交通不再扮演石油消费增长引擎的角色。在过去20余年,石油需求量增长了1800万桶/日,大部分增长来源于公路交通部门。目前,公路交通部门的石油消费占比达45%。电动汽车销售数量惊人的增长将对公路部门的石油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燃油汽车的销售量预计在2025年左右达峰。

四是天然气消费的黄金时代趋于结束。全球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长率将由2011~2023年的2%降至2024~2030年的0.4%。天然气发电、建筑取暖两个部门的新增产能达峰将推动天然气消费需求在2030年达峰,两者的消费份额分别达39%、21%。2025~2030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新增产能将大幅增加2500亿立方米,几乎等于现有全球LNG产能的一半,这将显著缓解天然气供应焦虑并推动市场平衡。

五是可再生能源主导新增发电产能,但光伏产能过剩。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新增发电产能的80%,其中光伏太阳能将占50%的新增发电产能。光伏太阳能产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但预计产能过剩严重,至2030年,光伏太阳能产能将超过1200吉瓦/年,但装机量仅为500吉瓦/年。

值得注意的是,至2030年,中国油气高度依赖进口的状况将有所改善,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将显著提升。

2.能源转型金属市场

锂、镍、钴等能源转型关键金属因供给短缺而地缘政治属性凸显。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分布较均匀且来源广泛,从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的提高可降低“欧佩克+”的影响力,弱化油气地缘政治属性。然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锂、镍、钴、铜、稀土等关键矿产为物质基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将拉动相关矿产需求的大幅增长,而关键矿产的全球分布极不均匀,富集于极少数国家,且开采周期长、供给增长缓慢。供应短缺导致关键矿产的地缘政治属性凸显,各国将继续展开激烈的博弈争夺,矿产资源国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将长期维持,而美西方国家出于对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优势地位的担忧,可能联合推进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与中国的脱钩。这显然会对中国新能源行业和关键矿产供应安全构成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如进口成本上升、进口不确定性增高、海外矿产权益受损风险上升、在精炼加工领域的核心地位将受到冲击,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能源情报
传递能源最新政策、改革观点争鸣,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技术、项目及投融资数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