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到,吃粽子喽!
粽子的来历
问起粽子的来历,大家是不是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呢?其实,这只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而已。粽子在古代也称“糉”“角黍”,关于其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大致有3种:
1.祭屈原说。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南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书中提到,每到屈原的忌日,楚国人就会将装有米的竹筒投入水中,以此来祭奠他。
屈原
2.祭天神说。北宋民俗文献《岁时杂记》中记载,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开封府每家每户都要用粽子、蜀葵等物品来祭拜天神。
天神钟馗
3.祭祖说。粽子的“粽”与祖宗的“宗”同音,因此用粽子祭祖也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祭祖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看来,粽子的起源大多与祭祀有关。
古代的粽子也跟现在的一样,是用箬叶来包裹的吗?
古代的粽子是用什么包的
晋代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你瞧,那时候的粽子是用菰叶,也就是茭白的叶子包裹黍米(一种煮熟后吃起来黏黏的黄米)做成的。而且,包好的粽子要放入加了草木灰的水中煮制。
菰叶
人们选用比菰叶更宽的箬叶包粽子,是元代之后的事儿了。到了明清时期,芦苇叶也加入了粽叶队伍。
箬叶
我很好奇,古代的粽子是不是也有五花八门的口味呢?
古代的粽子有哪些口味
在唐代,一到端午节,空气里便弥漫着粽子的香味。那时的长安城内还出现了粽子专卖店,店内的粽子有菱形的、锥形的,粽子的口味也很多,比如松栗粽、胡桃(核桃)粽、姜桂粽等。宋代,人们在糯米中加入枣子、豆沙、果干等,让粽子的味道变得更加丰富。
和宋人爱甜粽子不同,在清代人看来,没有肉的粽子是没有灵魂的,好吃的粽子还得是咸香的火腿粽。
清代,一到端午节,皇帝就会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粽席”。据记载,1753年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期间,乾隆皇帝设宴邀请满朝文武共庆端午节,宴席上摆了一千多个粽子。吃粽子之前,还得先玩射粽子的游戏——把粽子放在盘子里,让妃子和宫女们用小角弓射,谁先射中谁吃。乾隆皇帝很喜欢这种游戏,为此赋诗:“亲教宫娥群角黍,金盘射得许先尝。”
如今,粽子的口味更加多样,可我还是只喜欢裹满红糖汁的白粽子,那是童年的味道!
我爱咸粽子,有肉的那种!
作为一名“吃货”,什么口味的粽子我都喜欢!
各位“红粉”,你喜欢哪种口味的粽子呢?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以上内容选自2024年第6期《红领巾·成长》)
订刊
订购2023年《红领巾·探索》过刊请点击上方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