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智库 原创
许久波澜不惊的物联网 eSIM 圈迎来投融资重磅消息。
近日,初创公司 RiPSIM Technologies 宣布获得 500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3565 万元)种子轮融资,由专注于网络安全的 Ten Eleven Ventures 团队领投。
根据官方公告,此项投资“将推动 RiPSIM 新颖的 eSIM 即服务管理平台(eSIM SaaS)的扩张,使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能够全面掌控整个认证流程,从而“更安全地验证用户身份,并以新的方式拓展业务”。
Ten Eleven Ventures 的联合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 Alex Doll 表示:“RiPSIM 正在真正转变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数字身份认证的创建和交付方式。eSIM 是无线网络中最不为人知的部分,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来构建和管理。作为一家专注于网络安全的投资公司,我们对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扩展这一关键安全层的创新方式非常感兴趣。更令人兴奋的是,想象一下,随着 5G 网络的采用及其支持架构的变化同时渗透到移动生态系统中,即时 eSIM 将为运营商及其客户带来哪些新产品。”
加入 RiPSIM 董事会的还有 Malte Pollmann,他曾任全球网络安全和合规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 Utimaco 的首席执行官,也是 Ten Eleven Ventures 战略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全球首个 eSIM SaaS 平台牛在哪里?
所谓 eSIM,即嵌入式SIM(Embedded-SIM),它不像传统SIM卡需要插拔,而是直接嵌入在终端中,只要通过软件配置和操作就可以激活运营商提供的蜂窝号码。eSIM 具备低成本、更小体积、高稳定性、一号多终端、使用便捷与安全等诸多优势。
在当下这种严酷的投资环境下,RiPSIM 能在种子轮拿到 500 万美元的融资,到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答案的关键在于该公司创建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 SaaS 的端到端 eSIM 管理平台的专利,使无线服务提供商和 4G/5G 专用网络运营商能够随时为任何设备设计、开发和交付任意数量的 eSIM,并以无线行业最高的安全级别交付。
2022 年,一群深耕 eSIM 技术领域多年的行业专家成立了 RiPSIM,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无线网络运营商获取 eSIM 方式的现代化和变革。
当时,无线运营商和私有网络运营商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地球上的每台移动设备都需要用户识别模块 (SIM) 才能安全地向无线网络进行身份验证。尽管技术已从物理 SIM 卡发展到 eSIM,但 eSIM 卡的生产和交付流程仍然停留在缓慢、过时、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且成本高昂的流程中,并由少数 SIM 卡供应商严格控制。
随着无线行业开始大规模将数十亿张 SIM 卡转换为 eSIM,并且很快将会有数十亿台 5G 和 IoT 设备需要网络身份验证,传统 SIM 卡供应商将无法满足运营商对各种 eSIM 的需求。一些新兴解决方案已将部分流程和步骤数字化(主要是下载 eSIM 卡的最后一步),但这些解决方案仍然依赖传统供应商和流程来完成更复杂的配置文件创建和安全的 eSIM 生成步骤。
这意味着移动网络运营商不得不等待数周或数月,并支付高昂价格才能从少数传统 SIM 供应商处获得 eSIM 卡。而且,此前的多步骤流程和商业模式也会使得 SIM 卡供应商倾向于优先为那些较大规模的运营商提供服务,较小的运营商和私人网络运营商需要为较少数量的 eSIM 卡支付高昂价格——很多客户对此不满已久。
而今年 4 月 正式发布的RiPSIM 的专利云平台打破了这一传统流程。通过将 eSIM 的创建权交给客户,集成和自动化获取 eSIM 所需的先前多个步骤,RiPSIM 为运营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企业开启了新的大门。这使得 RiPSIM 可根据需要将流程从长达 26 周缩短至几分钟。
根据官网和公开报道的资料,RiPSIM 平台有三个无缝集成的全自动模块:①设计工作室,用于轻松创建配置文件;② eDGAR(eSIM 数据生成器和存储库);③即时 eSIM 下载器组件。该平台主要功能包括:
支持4G、4G/5G和 5G 网络
为消费者和 M2M/IoT 产品开发 eSIM 配置文件
生成无限量的 eSIM
下载无限量的 eSIM
通过更新重新认证订阅用户群
……
依靠该平台,无论客户是一级运营商、区域电信公司还是私人网络运营商,都可以获取额外的竞争优势,包括:
加快上市时间
超强可扩展性,既可以从一个 eSIM 扩展到数百万个,也可以根据需要扩大或缩小规模
通过一种简单的软件订阅模式来简化供应链
无需支付创建、下载或托管个人资料的额外费用
最高安全性,采用零信任架构设计并驻留在客户的云中
客户可完全控制自己的 eSIM 生态系统
据悉,目前已经有一些客户从创新的 RiPSIM 平台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比如——总部位于夏威夷的无线运营商 mobi 正在使用 RiPSIM 的数字平台向美国大陆扩张,确保为其快速增长的用户群提供安全的无线接入;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初创公司 SEMPRE 正在使用 RiPSIM 平台为其军用级边缘微型数据中心安全地生成 eSIM,该数据中心将 5G 专用网络与高性能计算相结合;总部位于南达科他州的电信公司 James Valley Wireless (JVW) 正在利用 RiPSIM 的 eSIM 平台,这是其继续向用户提供电话服务的关键。
物联网推动 eSIM 市场持续增长
在 RiPSIM 融资的新闻稿里,我们能看到该公司将物联网视为其未来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近期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有关 eSIM 的市场报告,也印证了 eSIM 和物联网之间相互正向的影响。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从现在到 2028 年,支持 eSIM 和相关技术的设备的全球市场将实现“高速增长”(如下图),估计 2024 年至 2030 年期间出货量将超过 90 亿部。该分析公司还预测,在此期间,支持 xSIM (包括支持 eSIM、iSIM、nuSIM 和 SoftSIM)的设备的出货量将以 22% 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 增长。
预计到 2030 年出货的所有蜂窝设备中,几乎有 70% 将能够支持 eSIM 或 iSIM,主要是智能手机和蜂窝物联网模块。在设备细分方面,Counterpoint Research 指出,虽然智能手机目前在消费者方面的采用率最高,但联网汽车、路由器和无人机等其他类别“将从 eSIM 或基于 iSIM 的连接中受益匪浅”,因为其管理物理 SIM 卡很困难。
另外,根据 IoT Analytics 的《全球物联网 eSIM 模块和 iSIM 芯片组市场追踪》(2024 年 9 月更新),2024 年第二季度出货的蜂窝物联网模块总数中,有三分之一(33%)支持 eSIM,而使用物理 SIM 卡的模块占 62.3%,其余模块则使用软 SIM 技术。
该研究机构认为,eSIM 是改变蜂窝物联网市场动态的关键,主要基于该技术的三个关键方面:1) 远程配置、2) 全球连接和可扩展性以及 3) 增强的安全性。其进一步预测,到 2025 年底,eSIM 的采用将加速,且未来大多数物联网用例(智能电表、汽车、健康设备等)都将采用 eSIM。
做出这一预测的关键在于 GSM 于去年发布的 eSIM IoT 规范 SGP.32——过去,基于 M2M 远程配置标准,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必须在制造设备时选择运营商,并且之后无法更改,除非他们经历与多个运营商签订合同和集成的复杂过程。如今,物联网设备制造商将能够解决多条生产线的问题,同时制造更简单、更可靠的设备!同时,SGP.32还允许企业从更广泛的运营商那里购买服务,并很容易从本国以外的运营商那里获得订阅。
简而言之,这项新的远程配置标准将提供简化的集成,确保供应商之间的无缝切换,并加快上市时间,从而满足市场对简单、可扩展物联网部署解决方案的巨大需求——eSIM 在物联网领域大规模部署的障碍终于被扫清了!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在不久的将来,M2M 远程配置标准将被逐步淘汰和退役,但其在中短期内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SGP.32 的全面商业化要到 2025 年才会开始。但在新标准开始发挥价值之后,包括上游 CA 认证机构、eSIM 芯片厂商和终端芯片厂商,中游 eSIM 平台供应商、电信运营商、eSIM 终端和模组厂商在内的整条 eSIM 产业链都将因此受益。
参考资料:
《Have the eSIMs You Need—in Minutes, Not Months… Straight From the Cloud》,ripsim
《RiPSIM Makes Waves in eSIM Management for IoT, Raises $5M in Funding Led by Ten Eleven Ventures》,iotevolutionworld
《RiPSIM Announces General Availability of its On-Demand eSIM SaaS Platform》,businesswire
《eSIM market expected to reach $9.45 billion in 2024: Report》,sociable
《Global eSIM market set for ‘hyper growth’ – report》,telecomtv
《The role of eSIM for IoT: Better security, simplified roaming, and easier provisioning—but only 33% of cellular IoT devices use it》,iot-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