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仅只是冰冷数字和刻板公式,它是一场充满惊奇与发现的探索之旅,一场对洞察与智慧的真正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探索 5 个有趣的数学事实,这些事实将揭示数学的美丽和力量。无论你是数学爱好者,还是仅仅好奇,都希望你能从中受益。
1. 周长无限大,面积却有限的科赫雪花
分形是一种自相似的结构,意味着它的每一部分都是整体的缩小版。科赫雪花是由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提出的,它不仅展示了几何的美,还深刻体现了数学中的无限概念。
科赫雪花的构造开始于一个等边三角形。在每次迭代中,我们将每条边等分为三段,然后在中段上构建一个新的等边三角形,并移除这个新三角形的底边。这个简单的规则反复执行,形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科赫雪花边缘。
科赫雪花的数学之美在于其展示的有限和无限概念,它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如下:
周长: 如果初始边长为 ,每进行一次迭代,每条边的长度增加1/3。因为每条边被分割成4段,所以边长实际上乘以4/3。经过 次迭代后的总周长 。随着 的增加,周长趋向于无限大。
面积: 初始三角形的面积是 。每次迭代增加的面积是前一次迭代面积的 ,每次迭代都会增加新的三角形,但它们的面积越来越小,是一个收敛的几何级数。通过计算这个几何级数的和,我们可以得到科赫雪花最终的面积 ,这是初始三角形面积的 倍。
这个结果表明科赫雪花的面积却是有限的,并且只是初始三角形面积的 倍。
科赫雪花的周长因每次迭代中边长按固定比例增加,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从而趋向于无穷大。但由于每次新增三角形的面积递减形成收敛数列,使得总面积增加到一个有限值。这展示了分形结构中的自相似性和无限细节特性。
2. 零是偶数,还是奇数?
当我们谈论奇偶数的时候,实际上在讨论一个整数除以 2 的余数是否为 0。不过要问起 0 的奇偶性,不少人还会迟疑起来。
在数学中,能否对定义清晰掌握是洞察问题的关键。很多问题如果能清晰审视数学上是怎样的定义,答案也就能脱口而出了。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起见,偶数的定义如下:一个整数 被称为偶数,如果它可以被 2 整除而没有余数。
因为 0/2=0,这样来看 0 也是满足偶数的定义。
数学的美在于其严谨和一致性。再考虑数学上的奇偶性,就发现它遵循一系列逻辑严密的规则。一个重要的规则是:任何两个偶数相加还是偶数。如果 0 是偶数,那么 0 加任何偶数(比如 0 + 2、0 + 4 等)仍然是偶数,这与我们的原则是一致的。
3. 只切三刀把蛋糕切成 8 等份
在解数学问题中,常常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这个蛋糕切分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有公司用这个问题作面试题目,来测试应聘者能否跳出定势思维。
要将一个圆柱形的蛋糕仅通过三刀切成 8 等份,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刀和第二刀: 在蛋糕的顶部平面上作两刀,切割成十字形。这样,蛋糕就被切成了四个等面积的扇形区域。 第三刀: 将蛋糕沿着它的高度(即垂直于之前切过的平面)从中心水平切开。这样,每个扇形区域就被进一步切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视角的转换,即从二维转向三维的角度来考量。
4. 一个班里很可能有两个人生日相同
这个问题通常被称为“生日悖论”,它是概率论中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例子。尽管直觉上看来,一个班里出现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应该很低,但实际的数学计算会给我们一个意外的结果。
假设每个人的生日是独立且均匀分布的,即每天为生日的概率均为 (忽略闰年)。
要计算至少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我们可以先算出所有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然后用 1 减去这个概率。
当班里有 23 人时,所有人生日都不同的概率计算如下:
这个概率约为 0.4927,因此至少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即约为 50%。
当人数增加到 70 人时,这个概率变得极其接近 1(99.9%),说明在如此多的人中几乎必然会有至少两人生日相同。
通过此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率论的应用,并认识到直觉在统计学中的局限性。
5. 循环小数
这个问题常会引起激烈的讨论,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数字和等式的直觉理解。下面给出了一个基于代数操作的证明,这是帮助初学者理解这一点的有效方法之一。
令
然后,将等式两边同时乘以 10,则有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 ,则有
.
任何包含 “9” 无限循环的数也同样符合这个规律。例如,,,。
上面方法简单解释起来非常有用的,但它可能会留下疑问,比如为什么我们可以对无限循环的数进行如此操作?这些操作在数学上是否严谨?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从实数的完备性和极限的角度来解释。实数系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它的完备性,即每一个有界的数列都有极限。而循环小数 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极限过程:
定义序列:考虑序列 序列的极限:我们可以计算这个序列的极限。由于这是一个等比数列的部分和,极限是:
其中, 是首项 0.9, 是公比 0.1。代入计算得下式,而 会随 增大趋于0。
这个问题也触及了数学的一个哲学层面:数学对象的存在性和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对象。在这个例子中, 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通过无限过程定义的数学对象,它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值都是通过极限来定义的。
在探索上面这 5 数学事实后,我们看到了数学是如何连接直觉、逻辑和现实的。想象一下,当你轻搅杯中的咖啡、随手拾起飘落的树叶、窗外缓缓流淌的河水、夕阳下渐渐拉长的影子,这些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瞬间,是否也与数学有着不解之缘?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片段中,数学以其独有的方式潜藏其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请继续保持好奇心,唤醒你心中的数学家,漫步在这个玄妙的世界中!(-END-)
01
《唤醒心中的数学家:帮你爱上数学的生活手账》
作者:[美] 苏珊·达戈斯蒂诺 译者:何婧誉
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比天赋更重要!
数学不仅是一种计算工具,它还邀请我们进行深入、愉快的思考。
如果你像作者一样,经历过数学学习的挫折,这本数学与生活的手账将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收获数学与生活的启示,爱上思考与学习。
·美国数学协会“欧拉图书奖”获奖作品
·《欢乐数学》作者本·奥尔林、美国数学协会前主席珍妮弗·奎恩推荐
·46篇思考笔记,300余幅手绘插图,每章附有思考题,唤醒你的“数学力”
·从代数、几何、逻辑学、数学史到生活中的趣事,展现丰富的数学思想
02
《数学的雨伞下》
作者:[法] 米卡埃尔•洛奈 译者:欧瑜
03
人邮官方 全6册套装 5折!
你不可不知的50个(数学+化学+天文+地球+物理+生物学)知识 套6册
或许有人会说:“我就是不喜欢看这种‘百科全书’,知识太密集,又不讲故事,好无趣!”更何况,如今有“度娘”和“谷哥”,搜索引擎几乎能回答你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们还需要百科全书吗?但关键在于,你知道要问什么吗?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塞德里克·维拉尼曾说,在数学研究中,最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那么,想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你该问一些什么问题呢?
哪些主题构成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最基本的知识框架?
针对各个学科领域,人们曾提出过哪些争议?各个学派和教派出现过哪些争执?
人们如何一次次走出研究的困境?在走向真相的路途中,哪些核心概念被保留?它们为什么能最终成为构建整个学科大厦的基石?
历史、哲学、伦理、艺术这些文科知识与“数理化生地”有哪些交集?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