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南有个“花山诗派”|张岳

文摘   2024-11-22 00:00   山西  

请转发|《小楼听雨》2021-2025征稿启事



浙东南有个“花山诗派”

——肖泉花山是这一诗派的发祥地


浙东南有个“花山诗派”,它发端于明永乐年间太平古邑的城南花山(今温岭市太平街道肖泉村),当时曾建“梅花吟社”,此后历经清之“修梅”,清末民初之“补梅”,解放前后之“梅社”与现当代之“泉溪”、“花山吟梅”诗社,历六代而不衰,流620年而不绝,为我国文学史上所罕见之诗词流派。


一、“花山诗派”之源流及其深远的社会影响

据明·嘉靖与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正月下旬,有太平北山人林原缙与王崧、翁晟、邱镡、邱海、何及、何愚、狄景常、程完等九老人,会花山精舍,效白乐天香山结社,种梅赋诗,建“梅花吟社”,时称“花山九老”,比黄岩的“九峰九老会”早94年,他们建于弘治十一年,即1498年。据《花山志·山水志》载:“花山大山深阻,林木蓊翳,”当年是个山深林密的地方,它既是当时“九老”的隐逸之处,又成为“花山诗派”的发源地。


“九老”为什么要隐居花山?清末举人赵佩茳在《花山九老诗存》集序里说得十分明白:“方靖难兵起时,吾太平之募兵者以不济而死;吾台(台州)之仗节者以不屈而族。九老人洁其志,韬其光(韬光养晦),以徜徉山水间,盖有郁郁于中而不可告人者,诗其寄耳,故为之不多;甚且恐罹苏子乌台之议”。(这段话指明成祖朱棣在1402年发动为推翻姪儿建文帝的“靖难之变”;本县太平小河头村人的王叔英时任汉阳县令,翰林修撰,组织勤王之师不遂,闻兵变,在广德自杀;宁海方孝孺因拒拟朱棣登基诏书而被诛灭十族杀了873人的特大惨案;这段话直接点明当年九老为什么要隐居花山,为什么留诗不多的原因?《九老诗存》里仅存遗诗48首,文章7篇,若多留诗篇,恐遭如同宋神宗时的文字狱,苏东坡那样的“乌台诗案”。)由此可见,当初“花山九老”所结的“梅花吟社”,是在明代封建王朝残酷的迫害下,所处于消极避世状态下的一个“隐逸诗派”。花山九老中的邱镡、邱海都割不断与王叔英的情结,一直牵扯到一代大儒方孝儒所具有的“台州式的硬气”(这是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文章里说的话)。他们发出来的清苦之音,为当时国内诗坛所罕见。


数百年后,于清·道光年间(约1840),又有太平诗人、著名的书画家林蓝与冯芳、陈寿璐、李汝皋、杨鸑、林傅、章淳等七人,“逍遥于桑梓之乡,角逐于文酒之会”,他们在花山补种梅花,吟诗为乐,建“修梅吟社”。清道光年间廪生林蓝等“重开海国一诗天”,七诗翁中的陈寿璐、林蓝与当时南安府同知黄濬是亲朋密友,温岭石桥头镇(凤山)下黄村人,道光二年进士,曾任江西萍乡彭泽等六县知县,因遭诬陷谪戌新疆。由此关联到充军万里之外的阃帅林则徐。黄濬在离开新疆乌鲁木齐时,林则徐特送了一副对联:“宦味尝来同栗里;吟身归去伴花山。”花山成了太平县的代名词。



这花山,这咸丰恩贡杨鸑,当年还吸引了来自嘉兴鸳湖的海派大书画家蒲华到花山题壁吟诗,诗曰:“空山春尽忆梅花,呼伴登楼日已斜。一勺清泉消酒渴,顽僧为煮雨前茶”。“修梅七诗翁”所结的吟社,成为“花山诗派”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举人赵佩茳(光绪29年中举)、林简、陈江藻、方乐、林玮黻等太平五诗人,又在其地承担起“韵事销沉”的重树之责,建立了“补梅吟社”。他们重整花山古迹,遍植梅花,重修“九老祠”,编修《花山志》,时称“补梅五闲客”。赵佩曾有诗记云:“地老天荒树不花,溪山春事属谁家?骚翁去后鸿留爪,社屋颓余藓作葩。夹道两行全待补,迎人万本昔曾夸。名流胜境良堪慕,莫遣东风怨物华!”


民国三十七年(1948),原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议胡大猷,赵佩茳之子赵立民,与郑丙生、盛配、张白、张雪风、林亚风等十八人,在花山重建“梅社”,直至1980年结束。此辈诗人,他们经历了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前后几个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前期结交南社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曹天风、高旭与中共地下党人梁耀南等人,后期与浙东南台州九县市的众多诗友竞相联吟,并与上海苏局仙、杭州徐映璞、天津张伯驹、山西罗元贞等许多海内名家广结诗谊,相互酬唱,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如在抗战时期,赵立民《送县中远征同学》诗曰:“怒马长鞭去若飞,漫天烽火漫思归。吴钩刺取倭奴血,溅上征袍作锦衣。”张鸥客(白)在《临海巾峰寺题壁》云:“灵江无恙自东流,折柱残垣眼底收。请借丰城三尺剑,为君飞取敌酋头!”《书愤》诗曰:"誓拼血肉卫家邦,争取他年史绩光。同是中华好儿女,莫教胡马渡钱塘。”凡此等等,都迸发出那个时代的强烈呼声。“梅社”诗人中的盛配,年轻时追随鲁迅;赵立民又结交了那位被誉为“楚骚绝唱”(郁达夫语)、“20世纪大诗家”的曹天风(罗青语,见《曹天风诗笺》,郑鸣谦、张密珍著),乃延至南社的著名诗人高旭、柳亚子;暮年的张鸥客则创办《老人园地》,与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山西大学的著名诗人罗元贞,还有北京的马士良、福建陈瘦愚、上海陆穉游等17省市的诗坛名宿广结诗缘,花山诗派的影响正逐步超脱东南一隅的狭窄天地。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梅社”诗人作品的影响力,已遍及全国各地。



现当代的“泉溪诗社”与“花山吟梅诗社”为花山的第五、六代传人。泉溪诗社成立于1990年重阳节,最初仅十余人,至2022年7月已发展到四十多人(其中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的有9人,省学会的有17人)。建社32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活动从未间断过,成为浙东南一带诗坛上的坚强力量。诗友们所创作的不少作品,曾在全国各地的诗词大赛中多次获奖,并与台北的《乡亲乡情》《台浙天地》等刊物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如年逾九十的老诗人季世华先生,被国务院台办评为“琴心剑胆艺术家”称号,用诗歌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努力作出贡献。《泉溪》诗刊,被海内名家誉为“小家碧玉,秋水菱歌”,列入全国“百刊联咏”的首批提名刊物之一。花山一脉续泉溪,620年来源远流长。



二、开掘“花山诗派”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前人灿烂的文化已经铸成,还更需后人去开拓创新,继承发扬。开掘“花山诗派”的绵长历史,有许多特殊的意义:

1.“梅花吟社”的出现,填补了明初诗坛上的一个空白

明初洪武年间,腰斩了诗人高启;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采取了更强烈的高压手段,规定国内“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一下残杀了“台州二儒”——方孝孺与王叔英两家800余口。森严的文网,极度的恐惧,使当时全国文坛噤若寒蝉,数十年间变得鸦雀无声。正如朱棣的军师僧道衍(原名姚广孝,苏州人)所说的那样,“杀了方孝孺,天下无文章”(见《明史》)。在这种背景下,还有谁敢出来写诗?这时,唯有太平的“九老”们,隐迹于当年草木丛生的花山,写了许多愤世嫉俗的作品,填补了这一历史时期文坛上的空白。林原缙在《游花山分得日字》诗中写道:“端居离垢氛,颇觉飞兴逸。笑逐香山老,来扣维摩室。杖策徐徐行,萝径深深入。……世虑淡相忘,尘凡讵能逼。永结逍遥游,何妨效真率!”“花山九老”所结的“梅花吟社”,是当时国内文坛上所罕见的“隐逸诗派”的一个典型。他们的作品与稍后被称为“台阁体”的“三杨”(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傅)的作品大相径庭,风格迥异,丝毫没有去点缀歌舞升平。



2.“花山诗派”的渊源还可以上溯至唐宋,向下传承了620余年而不衰,流播时间之长,亦为我国文学史中所少见

“花山诗派”从当年九老在花山建社开始,至今已逾620年。它不仅弥补了中国文学史上明初时期“隐逸诗派”的一个空白,追溯它的起源与思想体系,还可上溯到更为遥远的年代。程完曾在《九老会序》里说过:“永乐二年甲申(1404)正月下旬,会于里之花山精舍,欲继唐白乐天(白居易字)香山故事……酒酣取少陵(杜甫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之句,分韵赋诗。”由此可见,花山九老的结社完全是继承了唐代杜甫、白居易的一条现实主义创作路线。近年来,根据温岭泽国的《狄氏家谱》所载发现,太平“花山九老”中的狄景常,其祖辈即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香山所结交的“香山九老”中的诗人狄兼谟(狄绍梅先生之祖先)。可见在花山精舍继白乐天香山故事,并不是虚传,有它确切的来历。

诗派开创之说,始发于何时?清末民初赵兰丞之《花山志》。他指出,“文公朱子(南宋朱熹)行部之台(台州),讲学樊川,郭磊卿出其门”;又云“花山学统,以郭贞成(郭樌)为初祖”,花山学派亦为其所出。(见《花山先正年表》)兰丞先生复于《江槛集拾遗》序中说:“欲演花山之诗派,自当以先生为初祖”,谓元代的潘伯修与明初的花山九老程完等,或可尊为诗祖,或可建立古祠,附飨乡贤,存名后世。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诗派“欲演”而未能成功。兰丞先生修好九老祠后,编纂《花山志》初稿甫脱,未及付梓即已谢世(1930),直至十年后,才由其哲嗣赵乾(立民)等筹资出版。可见,“学统”——“学派”——“诗派”之说由来已久。打造“花山诗派”,继承前人之未竟事业,并非空穴来风!

纵观中国文学史纲,在明、清两代,诗词流派除从风格上区分之外,更多的还是从地域的概念出发,组成一个个“诗团”。如:湖南茶陵李东阳的“茶陵诗派”,湖北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公安诗派”,江苏阳湖(今常州)恽敬、张惠言的“阳湖诗派”,广东番禺屈大钧的“岭南诗派”,浙江朱彝尊、厉鹗的“浙西词派”等。但所有这些诗词流派,所历的时间都很短暂,有的只有几十年,或一两个朝代,很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唯独浙东南(台州)的“花山诗派”绵延了620年之久,为我国文学史上历时最长的一个诗派。另据清代著名学者汤祥瑟修编的《诗韵全璧》所载,“角山楼各省古迹”中浙江省台州府著名古迹共有12处,而太平肖泉的“梅花洞”与花山九老所结的“梅花吟社”,排行第七,在清代就极负盛名。

3.“花山诗派”从反抗国内封建王朝的暴虐开始,到反抗外来的帝国主义势力侵略,其“爱乡邦、重气节”的精神,在不断升华

如前所说,“花山诗派”的起源,发端于“花山九老”,而九老诸人,无不与“靖难之变”中的方孝孺、王叔英有关。他们不满封建王朝的暴虐行径,有的宁为玉碎,不求瓦全;有的不求高官厚禄,甘愿遁迹山林,都表现出台州人那股坚硬的骨气。从“梅花吟社”开始,经“修梅”、“补梅”直至近代的“梅社”与现当代的“泉溪”、“花山吟梅”诗社,诗人们以梅花为高洁品格为圭臬,以梅花清新的风格为标致,抒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一条爱国的主线始终贯穿,而且“乡邦、重气节”的精神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得到提升,这对当代社会仍很有积极的意义。“花山诗派”一脉相承,传承了620余年。另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诗词(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时间的定向、历史的定位、群体的定量、精神的定格,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文化体系,在诗歌发展史上很有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当不容忽视,它为今后的国学研究另辟了一条崭新的蹊径!


2016年4月于竹园新村“百忍堂”(初稿)

2024年9月(补记)



张 岳  1942年生,笔名高山,浙江省温岭市人,原市直属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退休。今为温岭市文联诗协名誉主席,泉溪诗社名誉社长。作品曾在国内外诗文大赛中十余次获奖,2013年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评为"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之一。编著有《温岭历代诗词精华》《花山续志》《百忍堂诗文集》等。

 编辑/章雪芳  核/林作标  校对/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421):2024年第47期
每周试玉(415)|嘉宾【肖三羊 李建春 王聪颖 王海亮】
周文彰等联名推荐|《小楼听雨(2016-2020)》开售了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2024年(7-9)月目录

好 书 推 荐


如需购书请加微信号15021309959,附上:名字+手机号+收件地址,以便安排邮寄。
如学会或者单位,购书需要发票的请留言。谢谢支持!!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小楼听雨》2016-2020 ,集诗词创作文章,诗赛获奖作品点评,当代优秀作品赏析为一体的诗词读本,58元/本包

由新昌县文旅局、新昌旅游集团等单位支持出版的《诗路新声——新昌续写唐诗之路作品选》一书,捐赠给《小楼听雨》诗词平台,39元/本包邮,所售书款用于小楼听雨公益活动。

杨逸明老师的诗词作品集《晚风集》已于近期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优惠价50元(含邮费)如需要杨老师的签名版请备注留言。

40元包邮。如需作者签名请留言。


30元包邮,如需作者签名,请留言。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声明:投稿视为授权本平台刊发,出版等权益。

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都市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腾讯新闻小程序】【搜狐新闻小程序】【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

关于小楼投稿,各平台主页网址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今天,您点“在看”了吗?

小楼听雨诗刊
建此平台,只想告诉时人,在今日,依旧有一些执着的诗人,在为诗词的传承而坚守,欢迎更多的师友加入小楼听雨。让不懂诗词的人喜欢诗词,跟懂诗词的人,相互学习,分享,进步,一起弘扬诗词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