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源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全诗寥寥二十字,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以情显,在广阔壮丽的诗境中,隐含登高望远的深刻哲理。名诗论家李元洛先生指出,此诗“所站者高,所见者远,所怀者大,一派盛唐之音,时空意识强烈,蕴含的哲理深邃崇高”(《诗美学》)。的确,从表现盛唐时代精神的直接和充分来说,这首诗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诗中所表露的阔大胸襟气魄和对更高远境界的展望和追求,正是盛唐那样一个开放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盛唐之音嘹亮而浑厚、高亢而深沉的起调,同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一样,昭示着一个恢弘诗国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一个气象万千的盛唐大景观快要光临。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样一首享誉天下、有口皆碑的名篇佳作,时至今日,其作者究竟是谁,依然歧议纷纭,悬而未决。凝聚全国 180 多位学者多年心血,体现唐诗研究最新成果,由陈铁民、彭庆生主编,黄山书社 2023 年 2 月印行的《新修增订注释全唐诗》,对此诗作者虽注明为王之涣,但附注则有“一作朱斌诗,题作登楼”之语。由此可见,对这个诗坛疑案做一番深入考辨、探索,以驱散历史迷雾,拂去历史尘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为名诗作者正名,实在很有必要。
追溯起来,这首诗的著作权之争,早在唐朝就开始了。编于天宝三载的芮挺章《国秀集》载此诗,题为《登楼》,标明“处士朱斌作”。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引唐人《翰林盛事》,谓此诗作者为朱佐日。而宋代李昉《文苑英华》、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计有功《唐诗纪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沈括《梦溪笔谈》,以及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胡应麟《诗薮》、唐汝询《唐诗解》、李攀龙《唐诗选》等,都把此诗的著作权归于王之涣。清朝乾隆年间彭定求等奉旨编选的《全唐诗》,既在王之涣名下收录此诗,又在朱斌名下收录此诗。此后,清代一些重要的唐诗选本、诗话论著,如王士禛《唐贤三昧集》、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抄》、黄生《唐诗摘抄》、宋之荆《增订唐诗摘抄》、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四、徐增《而庵说唐诗》、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黄叔灿《唐诗笺注》、李锳《诗法易简录》、许印芳《诗法萃编》、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施补华《岘佣说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等,都一致确认王之涣是《登鹳雀楼》的作者。
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管见所及,在较有代表性的唐诗选本中,《登鹳雀楼》的作者都署名为王之涣。比如: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马茂元《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 年版),刘逸生《唐诗小札》(广东人民出版 社 1961 年版),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79 年版),富寿荪、刘拜山《唐人绝句评注》(香港中华书局 1980 年版),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以及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等等。同一时期出版的文学史类著作,其中最具权威性的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年版),不仅明确肯定《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而且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
《登鹳雀楼》著作权的重起争端,始于 1982 年。这一年,《社会科学战线》笫 4 期发表了林贞爱《〈登鹳雀楼〉非王之涣诗》一文。该文根据盛唐人芮挺章的《国秀集》选王之涣诗未及此,而系于朱斌名下这一情况,认为此诗的作者是朱斌而非王之涣(此后另有学者提出类似看法)。该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据笔者所了解,从此以后,人们对《登鹳雀楼》著作权的归属问题,大体上持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明确肯定,此诗的作者是朱斌,而不是王之涣。比如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和韩经太主编《中国名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年版)。
二是在肯定此诗作者是王之涣的前提下,加了“一作朱斌”之类的注释或说明。比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此诗,芮挺章《国秀集》以 为是朱斌作,沈括《梦溪笔谈》以为是王之涣作,俟考。”钱仲联、傅琁琮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年版):“《登鹳雀楼》诗篇名。唐王之涣作。见《全唐诗》。此一作朱斌诗,题为《登楼》。”周啸天《隋唐五代诗词鉴赏》(四川人民出版 社 2003 年版):“此诗是登楼题咏之作。—作朱斌诗。”王运熙主编《唐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本诗作者,有的本子署为朱斌。”
三是明确肯定此诗的作者是王之涣。例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评析》(中华书局 1985 年版)、张明非《古典诗词百首鉴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陈新璋主编《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羊春秋《唐诗精华评译》(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霍松林《唐诗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陶文鹏主编《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年版)、傅德岷主编《唐诗鉴赏辞典》(长江出版社 2011 年版)、张长青《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文化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马博主编《唐诗鉴赏》(线装书局 2014 年版)、邓荫柯《中华诗词名篇解读》(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姚奠中《唐诗绝句名篇评析》(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版)、张志平主编《唐诗鉴赏》(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 年版)、葛兆光《唐诗选注》(中华书局 2019 年版)、李定广《中国诗词名篇名句赏析》(华文出版社 2020 年版)、欧丽娟《唐诗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乐云等主编《唐诗鉴赏辞典》(长江出版传媒 2022 年版)、黄天骥《唐诗三百年》(东方出版中心 202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海·唐五代诗鉴赏》(2023 年版)。此外,认定王之涣是这首 诗作者的唐诗选本、注本还有很多很多,实在举不胜举。文学史类著作中,肯定王之涣是此诗作者的,有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罗宗强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郦波《唐诗简史》(学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年版),等等。
新世纪以来出版的诗学论著,有几部很值得关注。比如王兆鹏等《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 2011年版)、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魏耕原《盛唐名家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版)、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李元洛《诗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年修订版)、程郁缀《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词与人文精神十五讲》(东方出版中心 2021 年版)、杜晓勤《20 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年版)等。这些高品位的学术专著,大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登鹳雀楼》的艺术成就,并肯定王之涣是该诗作者。其中《20 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述论》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信息,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诗作者争端问题的认识。据该书披露:1982 年《社会科学战线》第 4 期发表林贞爱撰《〈登鹳雀楼〉非王之涣诗》之后,《文教资料简报》杂志社专门就此问题请程千帆、孙望两位教授发表看法。程、孙两位教授首先肯定林文提出了问题,且读书细致,善于思考,这是好的。但似乎不能即下“应该把《登鹳雀楼》的著作权还给朱斌”的断语。理由是:(1)朱斌行踪无考,生卒年不详,也无其他材料可作旁证;(2)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和诗的内容无不合之处。林文缺乏内证。程、孙二教授最后认为“孤证是难以成立的”。而魏耕原《盛唐名家诗论》则主要从相关典籍中收集各种材料作为旁证,为王之涣辩护:
王之涣其为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靳能《王之涣墓志铭》)。可见他倜傥慷慨,乐为边塞之作,亦有雅颂式的大篇,然今存仅绝句六首,更让人遗憾惋惜。他与王昌龄、崔国辅等在开元间“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白居易集》卷四二)。同时与高适亦有交往,高适《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说:“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他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的传说,亦可见他的绝句“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王之涣存诗仅六首绝句,其中名声最著的是《登鹳雀楼》。然而这首著名小诗的作者归属权,争议甚大。在编于天宝三载的芮挺章《国秀集》,题为“处士朱斌作”……然朱斌、朱佐日,论者或疑为一人,他们未存其他任何诗作,占籍仕里均未详。而王之涣本为绛州人,距鹳雀楼所在的永济县距离不足 200 里地,必为所到之所。又据《唐才子传》卷三本传:“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年少,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工文,十年名誉日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五陵年少与名公多为京城人物,而且困于场屋,则必往返京城,而鹳雀楼则为屡次必经之地;再则“少有侠气”,“交谒名公”,其志则非凡庸所限,亦与此 诗欲穷千里之目而更上一层楼之抱负相符,故据现存无直接证明作者谁属的状况看,还是归属于王之涣为当,何况现存六诗,其余五首皆为绝句,亦可视作理由之一。
魏耕原先生以上所论,视野开阔,见解独到,理据充分,令人信服。我想稍作补充的是,其书中所提及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的传说,是很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惜未展开陈述,以让读者对王之涣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有更多的了解。王之涣一生应该是写有不少好诗的,否则就断不会有“旗亭画壁”的故事了。据《集异记》卷二载: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寒雪天在旗亭小饮,有梨园伶官十余人也到此会饮唱曲,三人便暗中记下伶官演唱的自己的作品以赌赛诗名高下。开头三首分别是王昌龄及高适的,王之涣不忿,便指着最漂亮的歌妓说,其他人唱的只是“巴人下俚之词”,等她唱时一定是“阳春白雪之曲”,果然这个歌妓唱的是他的《凉州词》。这个故事可以证明靳能为他所作墓志铭中“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及《唐才子传》卷三关于他“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的可信。
值得一提的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盛唐的诗人群体》一章中,对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凉州词》二诗均做了评述。二诗各有一条颇长的注释,不同的是,在《登鹳雀楼》诗的注释后面,编撰者特意破例加了一则按语:
《国秀集》之《序》与选目断限,均存疑点,选者似于所选诗人诗作不甚了然。而从此诗的风格与情调看,则与之涣《凉州词》颇为相似。
这则按语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思。它似乎在提示读者:唯有王之涣才是《登鹳雀楼》的真正作者。
以上,我们对《登鹳雀楼》著作权归属这一诗坛悬案,做了简要的梳理。以时间先后而言,“朱斌”说出现较早。但它只有《国秀集》一个孤证,而这个孤证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上引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已经指出了它的严重缺失。更要紧的是,朱斌行踪无考,不存半句诗作,占籍仕里均不详,没有任何材料可作旁证。故此,古往今来,采信“朱斌”说的人少之又少。反观“王之涣”说,虽然出现稍晚,但可信度极高。《文苑英华》《唐诗纪事》《梦溪笔谈》等均为重要的典籍文献,颇具权威性。其所标举的“王之涣”说,应该是有所凭据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它有不少间接材料可作有力的旁证。从北宋到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八百多年间,信从“王之涣”说的学者、读者占了绝大多数。时至今日,信从“朱斌”说的选家、注家寥寥无几。而对“王之涣”说,虽然有一些选家、注家仍持半信半疑(以信为主)的态度,但更多的选家、注家,尤其是广大普通读者是持采信态度的。有鉴于此,《登鹳雀楼》的著作权归于王之涣,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
说到《登鹳雀楼》,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其作者王之涣与鹳雀楼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美妙关系。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绛郡(今山西新绛),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谤构,拂衣去官,优游山水十五年。开元二十年(732)前后,曾流寓蓟门,与高适交游。晚年出任文安县尉,天宝元年(742)卒于官舍,年五十五。他平生虽仕途坎坷,位沉下僚,但志存高远,胸襟博大,慷慨任侠,豪放倜傥。鹳雀楼,与长江流域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其故地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原属河中府)西郊的黄河岸畔。鹳雀楼又名鹳鹊楼,鹳指鹳雀,鹊即是喜鹊,因为这两种鸟经常栖息于楼上,因此而得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由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成为一方名胜。它的动人景色,骤然触发了王之涣的创作灵感和无穷诗思,他借胜景以抒豪情,大笔一挥,写下了光耀千古、万口传诵的《登鹳雀楼》。诗因景成,景借诗显。鹳雀楼上,骚人墨客题咏甚多,但王之涣之作无人可以超越。千百年来,世代读者总是把王之涣与鹳雀楼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提到王之涣就会立即联想到鹳雀楼;一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马上会记起这是王之涣题咏鹳雀楼的名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之涣的诗给鹳雀楼注入了无比丰厚的文化意蕴,给鹳雀楼打上了千古风流的印记,让鹳雀楼始终飘荡着永不消逝的千古诗魂。这意蕴,这印记,这诗魂,历岁月而常新,行天下而不朽。
注:原文转载于《名作欣赏》2023年第11期。
声明: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在《小楼听雨诗刊》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百度】【今日头条】【华人号】【都市头条】【搜狐网】【凤凰新闻网】【UC浏览器】【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浏览器】【QQ看点】【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自行关注并查收!!!
关于投稿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