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如此美好,可是有几人能懂爱情呢?
文化
文化
2024-04-13 23:53
广东
今天鹏哥、柠檬师妹儿、雷兄、雪兄、小月师姐等大侠一起讨论重大议题“爱情”。在这个讨论中间,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聆听了诸位的高论,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许多东西很难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套。如果把它拿来分层,得有很多层次:从宗教层面、形而上学层面、生物层面、社会层面……都不一而足。因此需要来加以分别的梳理和解释。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套在一起混为一谈,那永远是一锅粥。 比如说“爱情”两个字。也可以把它简约成一个字“爱”。所以其中蕴含的层次那就全方位的覆盖和体现以上各个层次中,并且它们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说社会的人非常着迷,也非常困惑。所有的层次的划分,我觉得作为生物的人是最基础的。所以是爱情的基础,其他是从生物学属性派生出来的。而且这种派生可以成为某种情感,也可以成为某一种信念,也可以成为某种推理。我们可以说它既使理性的(可解析)也是非理性的(情感)。更重要在于它的非理性。大家所说的“爱”实际上简化了的,说到底就是爱情。从心理学上和认知上来说,爱情归属于“非理性”的情绪类。 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性的感受:个体的感受。但是这种个体的感受非常重要。据说是谈情说爱中,有人统计过,人的男欢女爱分泌出来的多巴胺分泌素为人类造成快乐是第1位,指数是550,吸烟为220,饮酒为150,按摩为92……由此看来,人类个体追求男欢女爱那是由基因和心理的“快乐”决定的。所以说,社会中的忍让包容与不宽容,好人还是坏人,正常人或者非正常人,只要还是一个生物的人,那么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带来的愉悦那是天经地义,不可否认。 我记得当年同寝室的老大哥教导我们这些还没有开叫的生该崽,说:“什么叫爱情?就是情爱加性爱。”当时听到这句话很震惊。实际上这种震惊是因为它直率而了无遮拦地揭示了内心最隐秘的那种渴望和追求。有什么办法呢?这都是由于荷尔蒙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使之。在这个基础上,才真正有了进一步的社会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神圣的爱,不然一切免谈。至于怎样在这种“爱”中把个体的情绪与理性和社会规则整合在一起了。确实,这是一件煞费心思的苦差事……是高智商、高情商、高科技、高付出清场式遥遥领先都不一定能调和、解决的老大难瓶颈啊。因为我们作为个体的人被情绪所引导就像被美菲斯特引导一样,难以抗拒其魅力无限的诱惑。我觉得歌德把这一点看得很透。不是我们沉浸于男欢女爱之中,而是我们自身的生物基因启动程序、过程已经决定了我们觊觎、渴望而且追求这种模式,在其中我们甘之若饴,不能自拔。至于那些传说中的“坐怀不乱”,很显然这是对人性的不尊重,对自然规律的螳臂挡车垮方式对抗。至于在男欢女爱中寻找天地之道,甚至祈使长命百岁……印度的信力派、藏传佛教中的无上瑜伽、道教的双修行为……这些都证明了人们追求愉悦那种境遇和境界是不可阻挡的一种尝试、探索和实践。当然,如果这种行为超出了社会本身的承受。那么它将会被打上邪恶的道德标签。佛教在印度的没落和消失就是这样的。当然禁欲主义也是存在的,不过就像小仲马所说:“修道院的院墙还不够高,母亲们的看管还不够严实,宗教戒律的作用还不够持久,这些都不足以把所有这些可爱的小鸟关在笼子里”……所以,人们除了从宗教、形而上的角度;理性的、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爱情”。其实大量的内容还是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中展现。文学作品《洛丽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红高粱》《白鹿原》《三言二刻》《金瓶梅》《红楼梦》……等等,都有大量的情状、心理的描摹,对“爱情”的行为化的展示,从心理到两性行为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绚丽无比令人目不暇接,甚至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说“爱情”对男女个体来说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是,最主要的形式还是:男欢女爱。那什么时候能够从陌生人到彼此相遇、相知、相交、相愉、相守喃?那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太复杂了,难以一语道尽。而且维系这些关系的最本质的情愫有可能是长久的,也有可能是转瞬即逝的,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当机缘来临时应缘接机;当机缘消失时随遇而安。是不是“友情”就一定有男欢女爱?这说不定,因为从前者到后者的跨度,每一个人还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加持。在我看来:哪种纯粹的柏拉图式爱情是被规范禁锢了的情感,而放纵个人情感、性欲和行为不加节制,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对个人来说怎样行动那取决于因缘合和、天道自然。 还有一点我觉得,谈到具体的人。是不是他有伟大的忠贞无私的爱情就可以忽略他个人的其他社会属性和恶行。我觉得:不可能,也不应该。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是有一套基础的评价体系的。甚至这种评价体系是非官方型的。这就是公序良俗。对范大师来说他是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