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老行当|铜匠

汽车   2024-11-10 21:31   山西  
      新中国成立以前,孝义民间常用的除了铜瓢、铜勺、铜笊篱等灶具外,还有铜洗脸盆、铜烟锅、铜烟嘴、铜烟灰煲、铜扣子、铜酒壶、铜茶壶、铜氽壶、铜酒盅、铜茶碗、铜火锅、铜铫子、铜香炉、铜蜡台、铜墨盒、铜砚台、铜锁、铜钥匙、铜拉环、铜尺子、铜匾、铜笔帽、铜佛爷、铜锣、铜镲、铜笙座、铜喇叭、铜笛……




      制铜器的设备主要有:炼铜炉子,炉子呈正方形平台,高50厘米,边长100厘米,正中是火口呈正方形,边长15厘米,放上炉箅子,上面用焦炭生火,炉子的左面留有掏灰门,炉子的右边是风匣和石模、铁砧。





      制铜器的程序,一般是先由徒弟生着炉子,而后大师傅用火夹子(铁制长夹子)把铜料放进坩锅(一种用耐火土制成的化料锅子),再把坩埚坐在红红的炭火上,周围用红炭围埋。随着风匣的拉动,炭火呼呼燃烧,坩埚里的铜料开始熔化,等到铜料由黄变红,再由红变白的时候,大师傅又夹起几块锌放进钳子里,锌放进坩埚里很快就熔化,随着从坩埚里冒出几股青烟,把作坊里搞得烟雾弥漫,有一种刺鼻的气味,大师傅就用一根细铁棍把铜锌溶液充分搅拌均匀,然后用火钳子夹住坩埚的边,把铜锌溶液注入一个早已准备好的模具里面。模具有底有盖,底子的中间是空心,根据打制铜器的各种形状做成各种坯模,模内擦上松香(为了不沾模),铜液由盖子上面的铸眼里(直径1厘米)注入坯模,待冷却以后,铜器的毛坯就做成了。




      纯铜都是红黄色,比较容易生锈。为了使铜器更黄更亮又不生锈,铜匠在熔化铜时加进适量的锌,这样做成的铜器就又黄又亮又不易生锈。毛坯铸成以后,还要把毛坯放在火上烧红进行打制。烧铜坯的关键是看火色,烧的温度太高了,毛坯就会被烧坏、烧损,烧的温度不够又不能铸打,甚至会烧出窟隆。当烧到柿子红的时候,赶快把毛坯夹出来放在砧子上打制(砧子是生铁铸成的,长2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上面是平的,放在一个木墩子上,以避免震动)。



      打制铜器的工具很多,主要是几种特制的锤。首先用的一个锤子叫开锤(就是把厚片打成薄片用的锤子)。




      这种锤子像一把两刃劈斧,但两刃不是刀刃而是两个长方形的锤面(长8厘米、宽1.5厘米)。




     第一次烧红的时候,把铜料放平横向打,一边看颜色一边打,红色一退,马上停锤。





      再打下去就可能把料打得裂开,越到薄的时候越要注意。停锤以后把料放在火上再烧,烧红以后夹下来再打。


      第二次就要把料放成竖向打(是平面的横竖,不是立起来打)。这样,铜料上打成的锤花是竖十字形的,这样烧了打,打了烧,铜坯就会由厚变薄由小变大。当打到理想的厚度时,就要把铜坯放在石模上打。石模是一块长40厘米,宽 30厘米,厚20 厘米的长方体石头。四面雕刻成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的石坑和长形石槽。大的圆形石坑是打制铜瓢的模子,小的圆形石坑是打制铜勺的模子,长形的石槽是打制铜瓢把子的模子。铜瓢把子是空心的,需要放在模型上边打边卷。




     在石模上打制铜器,用的锤子都是专用工具。炮锤,是一个两头细长的锤子,一头的锤面是圆形的平面,直径1.5厘米,另一头的锤面是朝里倾斜的平面,直径1厘米,这是专门打制铜勺的锤子。端锤,是一个两头细长,一头方一头圆的锤子,方的锤面是一个3厘米的正方形,圆的锤面直径有2厘米,这是打制铜瓢铜笊篱的专用工具。肚肚儿锤,两头细长,锤面呈长方形,长3厘米,宽1厘米,锤面的长与锤把是垂直的,这是专门打制瓢底往上走的弧度时用的锤子。



      在石模上打制铜器,是铜匠最显技术和功夫的时候,好的铜匠打成的铜器,做工精巧,既结实又美观,锤花很小,经过铁锉锉,砂纸磨,表面光滑,就像镜子一样。有些结构复杂的铜器,打制成以后,还需要焊接,焊接时就在烘炉上加热把细铜条加上硼砂和特制的焊药,放在上面,一边烧火一边拉动细铜条,就把缝子焊住了。制铜业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出土的铜器外国人见了惊叹不已,有些铜器已经成了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现在民间的铜器也大都是古董,日用品家什已被不锈钢、铝制品取代。


      这里尤其值得叙述的,是我国春秋战国前后经历的那个青铜器时代,首先是冶铜业的兴盛,带动了冶铁业的出现和冷兵器的使用。并且铜器的制作和利用促进了人类艺术领域的进步。如我们今天出土的青铜鼎上铸的各种花纹、文字,还有当时的人铸造的青铜器乐,编钟,就是人类将文字、音乐在青铜技术上的应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唐宋以来,民间使用的货币大量是铜钱,这种货币在我国流通上千年,可以说是铸铜技术的普遍应用。进入近代以来,铜的应用更多的是使用于电器传导与通迅系统,及高科技的研发和制造,显现了冶铜技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并非是只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孝义强哥
讲好孝义故事,传播孝义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