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

文摘   2024-11-09 18:58   中国  




道家的阴阳鱼图里可见,当阳鱼能量最微弱的时候是阴鱼最为强盛的时候,随着阳鱼能量渐渐长,阴鱼的能量则逐渐减弱,直到阳极盛时 阴鱼能量达到最弱,随后阳鱼转衰而阴鱼能量开始增长。整个过程展现了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能量变化规则。阴盛而阳衰 阳盛而阴衰,能量的变化是一个过程,也许在某个节点 事情的发生是突然出现的,但其背后的能量却绝非突然发生。当一种力量在增长的时候,与之相反力量的并没有消失 只是暂时处于弱势隐而未见,当所谓好事发生的时候,相反的事也在同时酝酿,只是人的思维方式容易只看到一边而忽视在同时进行的另一股相反的力量。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 军事势力强大以至于威胁辖制君主,于是“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 以为抑制武将、军队发展,就能够避免军队强大 威胁朝廷的问题,就能保证天下安定。没想到正是因为军事太弱,宋朝最后被骁勇善战的北方女真人所灭。宋太祖也是极为圣明、有盖世之才的人,他自己能治乱安定天下 考虑问题也十分详备审慎,但他所做的防范策略,却也正是北宋灭亡祸患发生的原因。所谓“虑不及此”,可知不是隐患先前不存在,也不是事情没有变化的过程而凭空冒出,能量变化始终都在此消彼长的进行,事情的发展也从未停止过片刻,只是人常常只见于此而失于彼,反被自己的所见所知障蔽,对同时发生的另一方向的涌动产生盲视甚至排斥。



明代方孝孺写过一篇深虑论 他说,古往今来 谋略天下事务的人常常图谋难的部分而忽视了简单的部分,准备可畏的却忽视了不觉得可疑的部分。但正因如此 祸患常发生在自己忽略的地方 而灾乱常发生在看上去不足疑虑的事务中。


秦灭六国 灭掉所有诸侯 统一天下,以为周的灭亡在于诸侯太强,于是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度  彻底解决诸侯的威胁。于是以为天下可以就此结束征战 可以世世代代守住天子的位置 ,传至千秋万代。六国贵族倒是都没了 却没想到汉高祖刘邦起于陇亩之中 是没有贵族背景的平民,最终灭秦 得天下。汉朝的时候 从秦朝中央集权 的孤立无援中学到教训 于是把天下分封给刘氏子孙 以为同姓骨肉相亲 可以世代传承而不必担心孤立无援的问题了,没想到非但没有相亲相爱 在汉景帝的时候由于刘氏诸侯王们的势力强大 出现了“上下相疑之势”,诸侯国过于强大,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之后,通过推恩令削减了诸侯的势力 以为天下可以太平无事了,没想到刘氏宗族势力减弱了, 外戚势力则日盛,最后被外戚王莽篡夺汉祚 西汉灭亡。
东汉建立后 汉光武帝刘秀也从西汉末期的外戚中学到教训 惩戒外戚, 但导致宦官势力做大,最后党锢之争缠绕整个东汉末期,最后为了对抗宦官 不得不召董卓入京。曹魏鉴于汉朝的七国之乱,也把打压宗室作为一项长期政策,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为了统治需要,对士族力量开始扶持,给了司马懿家族机会。司马代曹,建立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监鉴于曹魏打压宗室导致皇权旁落的惨痛教训,又开始重用宗室,导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也就此灭亡。
他们都是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进行防范准备,但想不到的是,他们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却在防范准备之外。
古代的圣人 知道世事变化不是人的智力思虑所能周全,更不是法令谋术所能控制,因此不敢把自己的自以为和谋划当真,唯有内心真诚 用大德之心 顺应天道,希望得到上天的成全眷顾护佑 不至于沦落到身死国灭的地步。这才是格局远大 能够真正考虑久远 做出长远有见识打算的人真正采取的方式。如果不能谦卑顺应天道 只试图以区区人的智力见识洞见全局 把握当世事务,永葆无虞,这大概是绝无可能的。人的智力或许可以谋划自己能做的事,但成与不成尚在天意成全与否,更何况试图以人力谋划天意呢


Hegelian紫苏
中国古典占星七政四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