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涧县李家崖走向“神秘的鬼方”
百科
2024-11-16 08:01
陕西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认为:“商时期我国华北地区气温平均温度比现代高2°C,平均温度每降低1°C,就等于向北推移200300公里。”那么商时期华北地区要比现在高2°C左右,即向南推移了400—600公里,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流域。而处在陕北区域的李家崖古城,商时期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C,应该就是接近于今河南南部地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和动物的繁衍生息,也适宜农业、牧业、狩猎经济的发展。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铜器)、窖穴房址、炭化植物、动物骨骸等遗物来看,李家崖的先民属于定居农牧业,农耕的生产方式,而绝非游牧经济。辛庄遗址,前老爷盖发掘区 图源: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官网李家崖古城址西城墙第三层出土一件三足瓮,残口沿的沿面上有个“鬼”字,这个陶文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专家学者认为:首先它的出现无疑是李家崖文化先民刻划的遗迹;其次,李家崖古城的主人自称“鬼”,说明李家崖的主人正是鬼方的主体。第三,鬼方是商周时期生活在李家崖文化中的方国。李家崖文化当是商周时期鬼方先民的文化遗存,可称为“鬼方文化”。 其中在清涧、绥德100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内,至少存在4个大型遗址群,分别是清涧李家崖遗址群、清涧辛庄遗址群、清涧寨沟遗址群、绥德吴家渠遗址群。这些大型聚落群之间相互距离均为20公里左右,各自中心遗存附近都发现了铜容器铜容器墓葬。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地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心,南距李家崖遗址约20公里,具有规模大、等级高、要素全、铜器点密集等特点,凸显出北方黄土梁峁地带中心聚落典型的“多峁一体”特征。是一处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遗址。 寨沟遗址及周边约300万平方米区域内的11个山峁上,分别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铸铜遗存、平民生活区等不同功能遗存,并发现“甲”字形大墓9座,多数墓葬开口面积已经超过安阳西北冈王陵区的大墓。两座墓亦均发现葬车,一些精美的车器构件亦原位保存,计有衡末饰、銮铃、车軎、辀首饰、踵饰、舆輢端饰等。当为首次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其应该就是文献和金文中记载的牛车或大车。
也许是因为气候原因,也许因为瘟疫问题(卜辞:“单丁人逢口口录,------丁巳口子逢㐱-----鬼也得疾。”),也许因为鬼方自我膨胀,鬼方开始不断骚扰商王朝的边境,干一票马上回来,过段日子再干一票,再回来,长此以往,商王朝终于认识到这个北方的边患,忍无可忍,便发动了对鬼方的战争。《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仗打了三年,才打胜了鬼方。三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年,是说鬼方的实力强大,武丁用了好长时间才打胜。鬼方退回到山陕北部和河套往南一带,韬光养晦。这时候,鬼方与商人的关系变为一种松散的联盟性质。当鬼方的实力恢复的差不多时,不安分的鬼方又开始袭扰商王朝的边境。于是《易.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这时候,活跃与“豳”的周人参与到了伐鬼方的活动,获得了商王的信任,得到了商王朝的封赏。这也使鬼方与周结下了世仇。鬼方经过再次的休养生息,努力逐渐强大起来,开始袭扰周地,同周族夺豳地而展开激烈斗争,周人无法在豳地生活,古公亶父不得不放弃豳地而迁岐山周原。此后周人一边与鬼方斗争,一边整顿部落组织,并逐渐强大起来。今本《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克鬼方,氐羌来宾。”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洛鬼戎,俘其二十翟王。”周王季历也用了三年时间才赢得了战争,俘获鬼方人数仅王一级的首领就二十人之多,并获得了商王朝的嘉奖。
到周康王时期,《小盂鼎》记载了康王两次命令盂率领军队征伐鬼方的战争。两次战争共俘斩鬼方人民近两万人,可见战争规模之大。战争俘获了大量的牛羊,说明战争可能发生在中心聚落,在保卫都邑中有了激烈的车战。铭文还记载了盂向康王献俘及康王审讯鬼方首领的情况,康王问鬼方首领为何叛乱?鬼方首领抗辩说,是因鬼方遭到了周人的侵犯。这些首领都斩立决。从此后,鬼方政治核心区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鬼方从此就销声匿迹了。“鬼方昜”,这是鬼方迁徙的一个明显的暗示。大部分的鬼方开始向漠北迁徙,至蒙古高原又辗转到南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即后来的“丁零人”;一部分向东,经滹沱河中条山,迁徙到太行山一带;也又一部分向西融入到氐羌中。更有一部分留下来的鬼方臣民被封晋国“怀姓九宗”“职官五正”或中原王朝封为“鬼侯”、“小臣鬼”等,彻底的融入到中原王朝中。 由于鬼方同周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康王以后,鬼方同时遭受了游牧名族的南下和晋文化的入侵,李家崖文化的鬼方部族逐渐衰落,直到春秋时期,梁于鬼方的后裔廧咎如发生了战争,梁伯戈铭“抑鬼方蛮”。从此鬼方消失在所有的记载中,鬼方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由于鬼方接受了来自朱开沟文化、白燕文化、氐羌文化、商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及草原文化,成为各种文化的交融地与传播中枢,形成了兼具四方文化的自己独特的李家崖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流传至今,仍然存活在人们当中,发挥着作用。1.迷信(傩):在商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文化盛行,流传至今的有:“招魂”、“陌送(送鬼)”、装神弄鬼;丧葬中的“报丧、择日、烧衣服等”;“抓髻娃娃扫天祭天”;农村箍窑“合龙口时的念念有词”;“敬河神”,鬼方与古代神话传说中河伯也有关联,似乎信奉河伯冯夷为始祖,鬼方人崇拜黄河,是古黄河的主宰者。所以有“敬河神”之民俗流传;钟馗抓鬼:商时期巫师在行迎神驱鬼时,装配“终葵式之首行”,一种被称为“五佛冠的法帽,而其冠形即是原始宗教巫术中司空见惯的‘奎首’形”,“终葵”一名及其图样形式自古以来便与打鬼、驱鬼、制鬼之能力相结合,慢慢便演化为“钟馗”。2.蔑称:鬼方曾是殷商重要的北患,“鬼”因此有了可憎的意义,从《现代汉语词典》“鬼子”是个贬义词,指“对侵略我国的外国人憎称”,“鬼子”因其可憎,也成了骂人的话。如“鬼兹兹”、“日本鬼子”等。在《俚语证古》中“洋鬼子”条指出:“鬼”当为一种出自西洋的凶恶而有力的狗,后来用于对外族的蔑称。这也可能与中国自古就有的优越感不无关系,因为蔑视外邦蛮夷之人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倾向,所以就有把“鬼子”称为“洋鬼子”。3.陕北秧歌:“霸王鞭、插梆子、打腰鼓、伞头、彩门、踢场子”等4.婚姻:婚姻中的“求婚”,商时期是用“牛马”当作聘礼,现在也用猪羊肉和烟酒等;女儿“回门”;“对偶婚”中,男的长辈叫“大、大大、二大、三大”,女的长辈叫“妈,大妈,二妈,三妈”。5.建筑:建筑中“夯基”、“灶炕一体”,“人”字形石块插花墙等的应用。7.民俗:“怀姓九宗”中“怀姓”即“媿姓”,在民间一些地方有不伐“老槐树”的习俗,因为“槐”发音“怀”,字形与“媿”似,所以认为槐树是他们的老祖先。 9.农耕:李家崖城址中发现了炭化的粟,目前我们仍然在种植谷子,也许“米脂”的名称来历就是和它有关,还有好多的农具的改良沿用。10.语言:鬼方人退出历史舞台后,上古之人在口耳相传中,渐次忘却了鬼方,却将“鬼”字附义于可怕的死魂灵,鬼方消失,“鬼”又不得见,故又有隐秘不测的意义,慢慢“鬼”由名词转为形容词,如在陕北方言中有“死鬼”、“赌鬼”、“酒鬼”、“调皮鬼”、“老色鬼”、“鬼样子”。1.与高校,考古研究机构建立研学机构,根据考古的不断发现,对“鬼方”文化作进一步的研究。2.召开全国性的“鬼方”文化研讨会,将解密鬼方纳入榆林文化探源工程之中。3.在清涧建设“鬼方”博物馆,展藏鬼方藏品,让文物“活起来”,再现当年“鬼方”部族的发展史。在榆林市博物馆内,浓墨重彩的展陈“鬼方”文化。4.将李家崖城址、辛庄遗址、寨沟遗址与石峁、统万城一样作为探源榆林历史文化、远古文明一并纳入全域旅游之中,达到文旅融合之目的。5.作为榆林“一带一路”的文化切入点,让身居在蒙古、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及中欧一些地方的人寻根问祖,追源溯流,把这里当做他们的老家,形成与“经济班列”齐头并进的“文化班列”,进一步推动“中俄”“中蒙”“中欧”关系,从而推动榆林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