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先秦历史必读书目

文摘   2025-01-10 17:32   广西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是后人了解先秦社会及历史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部颇有特色的历史散文著作,被列为“史体六家”之一。



关于《国语》的作者,自古以来就有争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最早提出了《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说法,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所以《国语》历来被传为左丘明所作,后来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持同样的见解。班固等人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晋代时的大思想家傅玄最先对此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到了宋代,刘世安、朱熹等人也对此持怀疑态度;清代时,更有皮锡瑞、尤侗等人对此心存疑惑;直到现代,这仍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大多数学者虽不认为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却又拿不出什么具体证据。他们普遍认为:《国语》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在充分研究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或稍后一些。



“语”,是上古时期就有的一种著述形式,担负着教化皇室贵族的使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这方面的著述已遗失,留存至今、年代最早的也只有这部经过后人重编的《国语》了。我国古代的史官,历来分工有所不同,有的负责记言,有的负责记事;记事为文,记言为献。《汉书·艺文志》上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但是我们知道,若是将“言”与“事”完全分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者实际上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无法完全割裂的关系,因此这种分工,只是从大体上做以分别罢了。《国语》便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史书。



《国语》共二十一卷,含《周语》三卷,《鲁语》两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两卷,《吴语》一卷,《越语》两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史事,记录范围上自公元前990年,下至公元前453年,时间跨度长达500多年。内容涵盖各国贵族间的朝聘、讽谏、宴飨、辩诘、相互应对之辞及一些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等。


《国语》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按国别不同进行排列记述,每个国“语”所占比重各不相同,对其史事的记述也有不同侧重。



《周语》在对东、西周历史的记录上侧重论述政事、记录言论。《鲁语》记述的虽是鲁国之事,但却只是从一些小故事着手,引发议论,鲜少关于重大史事的记录。《齐语》则以记述齐桓公称霸之事为主,多记齐桓公与管仲相互论政之语。《晋语》是《国语》中篇幅最长的部分,共有九卷,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晋国历史,其中在晋文公的事迹上着墨最多。《郑语》则以史伯论兴衰为主要内容。《楚语》则记述了楚灵王、楚昭王时期之事,同样对重要的史事记录较少。《吴语》只记载了吴王夫差伐越及吴国灭亡之事。《越语》仅讲述了勾践灭吴之事。


二、《国语》是经过选编的史料汇编。



《国语》中的文章并非原创,而是由编者在史官写好的文章中选编而来,选取时代为西周到战国初期,涵盖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虽然选材上还有不完备之处,但一些重大史事在书中都有体现。《国语》作为史料汇编,共收录了200多条史料,除少数史料偶有关联外,大多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各自具有独立性。


《国语》作为文学经典,具有很强的思想艺术性:


一、逻辑缜密,语言活泼,生动形象。


《国语》以记言为主,具有逻辑缜密的特点。在语言的运用上,因为是史料汇编,选材来源不同,记言水平不同,所以没有佶屈聱牙的官方语言,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将史事展现于读者面前;编者在采撷文字时未加雕琢,因此颇有原汁原味、生动活泼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国语》所用语言看起来虽然比较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却是一大进步,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大影响。例如《周语》用词委婉,《鲁语》言辞隽永,《晋语》收录了很多充满机锋的短章,《吴语》《越语》在言辞上很有气势,还有一些特色辞令读起来也颇耐人回味。这些都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国语》中还有很多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如出自《楚语》的以规为瑱、引以为戒等;出自《晋语》的沉灶产蛙、杜门不出、积重难返、戒备森严、九原可作等;出自《鲁语》的奔走相告、和衷共济、敬姜犹绩、室如悬磬等;出自《齐语》的见异思迁、日引月长、三衅三沐、沾体涂足、股掌之上等;出自《越语》的时不再来、主辱臣死等;出自《周语》的道路以目、休戚相关、众口铄金、众心成城等。数量之多不禁令人咋舌,《国语》对后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在叙事方面颇有成就。


《国语》以记言为主,直到春秋以后叙事才多起来,但也不是单纯的论述,而是夹叙夹议,在论述中穿插各类故事,使人读下来不会觉得枯燥,在构思上更为巧妙,也更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例如,《吴语》《越语》中记载吴国及越国兴衰的过程,就将史事叙述得既曲折又详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晋语》中对晋献公诸子争位、骊姬的阴谋、太子冤死、重耳流亡等内容的描写,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穿插滑稽的语言及小插曲,将故事情节演绎得精彩纷呈,让人不忍释卷。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反映出《国语》在叙事上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三、充分体现了儒家重视百姓、尊崇礼法的思想。



《国语》以忠君、崇礼、重民为主导思想,由以往的重天命之说,开始转向对百姓的重视,以民意作为施政的第一要务。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就认为“礼”乃治国之本,要重视贤才,以民意为重,对待百姓应“宣之使言”,在百姓的言论中了解国势兴衰,施政得失,反对腐败,惩恶扬善,使百姓都能富裕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国泰民安,这是儒家重视百姓、尊崇礼法思想的一个体现。


最后,《国语》开创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西晋文学家陈寿、北魏史官崔鸿、清代文学家吴任臣等都对这种体例进行了借鉴,他们的作品《三国志》《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都是在这种体例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作为史料汇编的《国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经典通读本;而对于其他读者来说,既可通过此书了解当时的历史,又能通过里面独特的言辞及史事开阔眼界,增长识见。


目前,《国语》中很多作品被节选入中学课本,如:《邵公谏厉王弭谤》《曹刿问战》《勾践灭吴》等……还有一些内容或者常出现在学生的考试试题中,或者被选入课外文言文阅读丛书里。而书中那些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以及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也是孩子们应该阅读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历史鉴赏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大有裨益,对于想提高孩子写作能力及古文鉴赏水平的家长来说,不可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语》作为经典读本,曾有一些著名经学家如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等为其作注,但都没有流传下来,目前所能见到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期韦昭的《国语解》,颇受学者重视。后来清代洪亮吉又有《国语韦昭注疏》、汪远孙有《国语校注本三种》。近代又有吴增祺的《国语韦解补正》、徐元诰的《国语集解》等。本书以《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在参阅其他前贤注释的基础上,力求译注准确并尽量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为谦德国学文库《国语》全本全注全译一书前言,标题为编者所拟。)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先秦历史必读书目


《国语》

全本全注全译 


 原价  68 元 

 现售 ¥ 38 元 




禅茶一味茶书空间
极简、禅意、茶生活分享……【本号除部分文章、图片原创外,均是转载或整合自网络,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志在分享传播茶文化。如有侵权,请在后台联系我删除,感恩遇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