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少说话,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这番话,很深的影响到了莫言,
01 无论是个人经验,还是每个人的独特性,都不应该轻易去指点他人。
在我们的生活里,过度依赖自己的一套经验去影响别人的选择,可能会把别人引入某种误区。因为别人的幸福或者别人的困境,我们未必了解全部。
董宇辉在直播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类似的反思,他说:
“我现在尽量少和我弟弟联系,因为一旦联系,他就会察觉到我让他走错了路。他现在的困难,都是我曾经建议他走的一条路。”
原来,他弟弟在家乡有一份相对轻松平常的工作,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生活却非常安稳。
但是董宇辉自己认为,这份工作并不具备挑战性,于是他建议弟弟辞去工作到一线城市去,体验不同的工作和生活。
弟弟听从了他的建议,相继在上海、深圳待了两年,但一二线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加班工作让他难以适应,日渐消瘦。
新的环境中,加上他又缺乏工作技能,让他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里难以立足,薪水微薄的连房租都交不起,最后又不得不回到了老家。
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自己十分的懊悔,他说:
“我错了,我再也不去给别人做建议了,因为我们的思维总是偏颇的,远远不足以帮助他人。”
确实是这样,在生活中,许多人看到别人的困境,往往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一套经验或者观念,试图为别人规划未来、指点迷津。
虽然,起心动念是“为你好”,
但往往忽视了人家的实际需要和愿望,结果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带来很坏的后果。汪曾祺在《四方食事》中曾经提到过:
“有些东西,自己不吃,但不应阻止别人去吃。不要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认为别人也不该做。”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通透无碍,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即使是经历相似的人,也不一定适用于不同的人。
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片面的认知或看法,而误导了他人,别人的人生方向交给别人。收起那只指点他人的手指,多一点宽容,多些理解,少干涉别人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是修养;对他人则是慈悲。
02 正言,不评判他人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拥有“全视角”。每个人的看法、听觉、视野都是独特的,以自己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去评价别人,是对别人最大到不公。
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他提醒了我们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一年冬天,学校里组织学生们参加冬季劳动,主要任务就是清理校园的积雪。
大家都穿上了厚厚实实的衣服,带上铲雪的工具,奋力的工作,唯独那位叫做林雪儿的女孩站在一旁,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班主任王老师见状,有些急躁,大声喊道:“怎么站在这儿,快来帮忙!”
但是林雪儿依旧犹豫不决,迟疑着不肯上前。王老师很耐烦,认为她一定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孩子,便带头讥笑她,“别站着了,快动动手啊!”同学们也纷纷附和着一起嘲笑她,说她像个大小姐,不肯好好劳动。
最后,她只好硬着头皮走开始铲雪。不久,她感到胸口剧烈疼痛,原来,她长年患有心脏病,这样的劳作让她的身体感到非常的不适。
看到这一幕,班主任和同学们才意识到她并非是个懒惰的孩子,只是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劳动。老师非常的懊悔,一遍又一遍的向她道歉,但林雪儿的眼神里却依然有难以掩饰的失望。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刻板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轻易透视的一面。切勿凭第一印象去判断他人,结论往往是片面的,是不准确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背后的细节,复杂的情感和各种细枝末节的因素是我们所无法看到的。古话说:“不言他人是非,常思己过。”
面对他人,保持谦逊的姿态,不评判,才是成年人应该有的品格。
03 正行,不干扰他人
近期,在网络上看到段文字,讲述了一次不经意的插手别人的事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作者爬山时,见一位挑夫背着重重的行李,非常艰难地走在陡峭的山路上。
看到挑夫满脸汗水,作者心生怜悯,主动问挑夫是否需要帮助,挑夫说不需要。作者以为挑夫出于客气,便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将挑夫的担子从他的肩上接过来。
这原本善意的举动打乱了挑夫的步伐,结果是挑夫失去了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台阶上。本来出于好心的,但是从挑夫的角度看,这样的帮助反而成为干扰。
史铁生说过,有很多事情看似出于好意,但常常会因为过多的操心和干涉,反而给别人带来麻烦。与人相处,若是你无缘无故的插手别人的事,会扰乱别人原本有的习惯性和节奏。
《偷影子的人》中,有句话说得很对:
“你不能干预别人的生活,即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人和人之间,立场不同,选择也不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插手或干扰他人的生活。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干涉,反而能让关系更和谐更长久。
人生的旅途中,并非每个人的目的地都相同。不同的目的地,意味着路线是不同的。不要用自己的路线去干涉别人的旅程,那样的话,往往只会扰乱别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