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董涛说车Pro
年末的汽车行业,袒露着它内里残酷的一面。最新的展现是日经新闻爆料,日本第二大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和日产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持有三菱24%股份的日产,也将三菱纳入合并的考虑范围内。
据报道,本田与日产正在考虑通过设立一家控股公司进行运营,并将很快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此外,两家公司还计划最终将三菱汽车纳入控股公司旗下。本田执行副总裁青山真司针对此消息作出回应,“本田正在考虑几种选项,包括合并、资本合作或设立控股公司。”报道称,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最快将于12月23日公布相关合并计划。如果双方合并成功,无论从销量还是营收层面,本田+日产都将超越斯特兰蒂斯集团,成为仅次于丰田、大众的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报道称鸿海科技集团已与日产汽车接洽,寻求收购后者多数股权。知情人士表示,鸿海一直在大力投资建造电动汽车工厂,该公司对日产包括汽车在内的全部资产感兴趣,而不仅仅是这家公司的工厂和设备。目前尚不清楚日产是否已与鸿海进行实质性讨论,还是已经拒绝了接触。
2023年本田售出了398万辆汽车、日产337万辆、三菱78万辆。如果三者合并成功,其总销量则为813万辆,超越现代汽车集团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明明从2023榜单上看,本田和日产稳居前十,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危机感?
几乎所有外媒都将双方合作的原因指向了特斯拉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带来的动荡,日产的危机感尤为强烈。
根据日产汽车公布的财报,2024财年上半年(4-9月),售出159.6万台新车,同比下降1.6%,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33.9万辆,同比下滑5.4%。净营收为59,84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36.58亿元),下降得更剧烈的是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前者下滑90.2%至32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6亿元),后者下滑93.5%至19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1亿元)。为此,日产将全年365万辆的销量目标下调6.8%至34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下降幅度最大,从77万辆下降10.4%至69万辆,各项财务收入也相应下调。
日产汽车高管甚至毫不掩饰地说道:“日产汽车还有12-14个月的生存期。”为了应对困境,日产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包括削减产能、裁员,甚至连CEO内田诚都自愿放弃50%的月薪等,并发布为期四年的全新战略规划。另外,日产汽车还计划出售三菱汽车约10%股份,意味着日产放弃对三菱的控股地位。
相比之下,本田汽车还好过一点。2024财年上半年(4-9 月)获得息税前利润7,41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52.03亿元)。但即便是7,419亿日元的息税前利润,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6%,并且177.9万台的销量下滑8%,归因仍是中国市场销量的大幅下滑——销量同比下降62.4%,为38.1万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比亚迪在4-9月份售出212.03万台新车,且保持盈利,增长势头明显;而特斯拉则在1-6月斩获192.23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因此,日产和本田这两家日本大型的汽车制造商最终走到了一起,与其说合作共赢,倒不如说是一对难兄难弟谋求生存的机遇。
今年8月,日产汽车、本田汽车和三菱汽车签订谅解备忘录,三菱将参与基于日产与本田于3月15日签署的关于开始考虑建立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MOU)的研究框架。10月,丰田、本田与日产达成一致,将加强在汽车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其中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进API标准的统一,即各类软件和系统之间的接口规范,目的是不同厂商的软件可以在各种车辆上通用,方便软件开发商展开工作,有效减少工作量,同时节省主机厂的开发成本。
新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日系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田、日产以及可能存在的三菱合并,在2024年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大刀阔斧调整的地震中,又加了一把力。合并消息传出之前,有大众计划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并取消就业保障,也有Stellantis唐唯实突然宣布提前结束任期、通用决定花费50亿美元重组中国区业务,车企们将危机感摆到了人们面前。在可预见的2024年全年报表数字不乐观、2025年中国车企与特斯拉加大攻势的未来里,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加速调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