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梅乙”母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通过怀孕、分娩、哺乳等环节,将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病原体传染给孩子。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主要途径。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可引发急性、慢性肝炎,根据病情进展,可导致肝脏不同程度炎症坏死或肝纤维化,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感染乙肝对母体的影响包括可能加重早孕反应、增加子痫前期发病率、容易发生产后出血、提高孕产妇死亡率等。对围产儿的影响包括增加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等。
目前使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如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属于妊娠B级药物,对胎儿、孕妇都相对安全的,在妊娠期间,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网络图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我国约30%-50%乙肝感染是因母婴传播,其中母婴传播又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和产后感染。
我国约8%的准育龄期女性感染了乙肝,其中宫内传播的可能性<5%,绝大部分(>90%)是在分娩过程中(围生期)感染所致。
若孕产妇在孕中期、孕晚期血清HBV DNA≥2×10⁵IU/ml,建议前往正规专科医院诊治,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于孕24-28周开始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行抗病毒治疗。
感染乙肝的孕妇产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肝功能异常的孕妇。但只要定期产检、加强监测,大部分的乙肝孕妇分娩评估仍处于较安全的范围内。
目前研究表明,剖宫产不能减少乙肝母婴传播几率,孕妇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再决定分娩方式。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阳性的孕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首剂乙肝疫苗,并按规定在“1、6月”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
▶乙肝疫苗是主动免疫,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长,并有记忆性免疫反应,主要预防乙肝病毒在围生期和产后的母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则为被动免疫,主要针对乙肝的围生期传播。
来源:福建卫生报、三明市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