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学院“荒漠化防治学”AI新形态课程上线运行
日前,由我校水保学院建设的“荒漠化防治学”AI新形态课程上线智慧树网。该课程依托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虚拟教研室、北京市“荒漠化防治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由水保学院高广磊教授牵头,丁国栋教授、张宇清教授、赵媛媛教授和于明含副教授共同参与,并联合全国三十余家“荒漠化防治学”相关课程授课教师共同完成。该课程是全国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首门AI新形态课程。
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荒漠化防治学”课程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关君蔚院士开设的“治沙学”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传承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荣誉奖项30余项,创新构建了“专思同行、知行合一、数字赋能”课程教学模式。
在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的探索中,课程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不动摇,以课程挑战和痛点问题为导向,以思政为魂、内容为要、共享为途,通过专思同行、知行合一、数字赋能,不断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课教学创新手段,建设了“荒漠化防治学”AI新形态课程,引领服务爱沙知沙拔尖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
数智化赋能教育改革是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及重点,而知识图谱则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对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化成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荒漠化防治学”课程知识图谱搭建了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能力图谱三大知识构架,形成课程核心知识点55个、知识关系139对,对标知识点凝练教学问题41个,挂载教学资源244个。基于智能技术的结构化嵌入,形成课程数智化学习界面,可随时随地实现智能化的知识获取、知识应用和测验反馈等全过程自主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智能框架基础上,课程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了知识动态搜索、外部资源共享和前沿科技对标,拓展了课程内容、丰富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未来,“荒漠化防治学”课程教学团队将以课程知识图谱为起点,进一步探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还融入课程思政点22个,旨在通过全方位课程思政融入,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语精神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和使命感,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据悉,水保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数智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重发挥数智技术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适应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趋势,学院不仅将教育教学数智化纳入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且提早谋划、优先部署、重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保学院正在逐步探索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新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拔尖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程链接:
https://coursehomenew.zhihuishu.com/courseHome/overview?courseId=1100000284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可查看原文。
作者:高广磊、王彬;审稿:刘金霞 | 编辑:陈昊原; 审核:杨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