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一共建了9艘航母,为什么俄罗斯只分到1艘?剩下8艘哪去了?

文摘   2024-11-24 18:12   河北  


在1991年,世界目睹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苏联的解体。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重大转变,也引发了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

苏联的瓦解导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动,使得资本主义阵营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

苏联解体后的转型期中,其遗留的军事资产分配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在苏联建造的九艘航空母舰中,俄罗斯仅继承了一艘。

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联解体后,各个新独立的国家对于军事资产的分配有着各自的考量和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最终的资产分配结果。

其次,随着冷战结束,许多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其国防战略,这导致了对传统军事力量,包括航母的需求和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


维护和发展航母等大型海军舰艇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支持。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难以及随后的政治不稳定,使得继承国难以承担这些高昂的成本,因此选择将部分航母退役或出售。

这些航母中的一些被拆解,有的则转手给了其他国家,成为其他国家海军的一部分。

苏联留下的九艘航母中只有一艘留在了俄罗斯,其余的航母则因为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原因被其他国家获得或退役。这一过程反映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各国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研制航空母舰,但当时全球已有多国投入使用。战后,苏联意识到航母的战略价值,并加大了研发力度,同时引入外部技术和借鉴他国设计。

1957年,经过多年努力,苏联成功建造了首艘航母“基辅号”,标志着其在航母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随后,苏联进一步优化航母设计,于八年后推出了“莫斯科”号航母,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1961年,苏联启动了第二代航空母舰的研制工作,旨在用其替代先前因体积庞大而难以适应较小航母母港的第一代航母。

在对第一代航母进行技术改良的同时,苏联也决定更新换代,淘汰技术水平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代航母。


此外,苏联对美国弗莱奇级航母表现出浓厚兴趣,视其为理想的发展目标。然而,此时美国不仅拥有弗莱奇级航母,还正在开发尼米兹级航母的原型。

面对这种情况,苏联决定进一步改进其二代航母,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努力,苏联在二代航母的改良上始终未能取得预期成果。最终,苏联不得不搁置该计划,导致九艘航母的建造项目流产。

在苏联时期,共有9艘航母计划被建造,但最终仅一艘成功服役于俄罗斯海军。剩余的7艘中,有3艘处于不同程度的建设阶段,而另外2艘则停留在设计或规划阶段。


具体而言,那三艘具有一定建造基础的航母分别是伏尔加号、乌法号和基辅号。其中,乌法号作为最后设计的航母,其命运最为坎坷。至于其余两艘仅存在于纸上的航母计划,则随着苏联解体而彻底搁浅。

对于已有一定建造进展的航母来说,它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结局:部分可能因资金和技术限制被迫停工;另一些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出路,比如转售给其他国家或改造成其他用途。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些未完成的巨舰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技术局限性,成为冷战时期海上力量对比变化的一个缩影。

伏尔加号和基辅号航母的命运

伏尔加号和基辅号这两艘航空母舰,作为苏联第一代航母,共享了相似的命运。它们分别于1973年和1970年开始建造,1978年和1975年下水,并于1982年和1979年正式服役。在苏联海军中,它们曾一度是重要的力量象征。

然而,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这些航母失去了后续的维护和发展支持,最终被迫拆解。

基辅号作为苏联首艘建成的航母,在苏联解体后仍位于其境内,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发展,其状态迅速恶化,最终于1996年被出售给乌克兰,并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旅游项目。尽管如此,基辅号在2000年还是未能逃脱被拆解的命运。


与此同时,伏尔加号虽然在服役期间参加了苏联海军的庆典活动,但在苏联解体后,它同样未能幸免于难。由于缺乏持续的支持和维护,伏尔加号在1994年被迫拆解。

这两艘航母的遭遇反映了苏联解体后国防资产面临的普遍挑战,即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意愿来维持和发展这些曾经强大的军事装备。

这两艘航母作为苏联第一代航母的典范,始建于1973年,并于1978年成功下水。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的浪潮席卷,乌克兰因国家利益考量有限,最终决定将这两艘舰船转售给中国。

中国接手后,对其中一艘船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其蜕变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该航母于2012年正式服役。


在对比苏联与美国航母规模时,苏联第一代航母属于中等规模。美国的航母吨位已达到6万吨级别,而中国的航母吨位也达到了5万吨级别。相较之下,苏联第一代航母的吨位仅有4万吨级别。

从作战性能来看,苏联第一代航母相较于英法两国的航母有所不足,而与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相比更是存在显著差距。苏联第一代航母主要搭载舰载飞机和直升机,因此在防空能力上表现强劲,但在地面攻击能力上则显得相对薄弱。

此外,这些航母还具备较高的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然而,由于吨位较低,舰员数量有限,导致舰载设备相对较少,大部分操作仍需依赖人力完成。

技术故障或硬件故障的出现,往往导致错失关键作战时机,进而引发重大损失。例如,基辅号航母虽配备了歼击机和轰炸机等战机,但由于缺乏陆基设施,战机的起降操作只能在航母甲板上手动完成,这对飞行员的技能提出了极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突发状况可能会造成发射时机的错失,对战斗效果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苏联在航母设计和建造方面起步较晚,但在随后的发展中始终致力于追赶美国的技术步伐。然而,受限于经济因素,苏联航母项目最终未能持续繁荣,并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其航母资源大多被出售,使得苏联航母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数十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苏联第二代航母在信息化水平上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战机数量和排水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些航母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技术改进实现了性能的提升。

在苏联航母发展的历程中,技术革新的步伐显著。从第一代航母采用的滑跃起飞方式,发展到第二代航母引入蒸汽弹射和阻拦索降落的综合系统,苏联成功跨越了多项关键技术障碍。电子设备方面,第二代航母首次引入数字化系统,并装备了众多新研发的高科技设备,如火控雷达和反潜系统等。

在舰载机配置上,第二代航母的战斗机数量增加到了36架,其中包括14架拦截机和6架反潜机,进一步提升了作战能力。此外,第二代航母的排水量达到了8万吨级别,舰员人数也增至5500名。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看出苏联海军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海军难以继续保持这一技术水平,加之资金投入不足,改建后的航母虽然仍可使用,但整体上未能延续之前的建造特色。


抱陽書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