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的悲剧在于错认了赛道

健康   生活   2024-09-21 07:53   广东  

◇◆◇◆◇◆◇◆◇◆◇◆

本图片来自来自网络

早年,曹操还未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装时,也曾客串过一回荆轲。他的行刺对象是董卓。当时的董卓挟制汉天子,权倾朝野。曹操的出发点自然被看作是代表忠义的“攘除汉贼,匡扶汉室”。行刺这事儿历来成功率不高,与荆轲一样,曹操也失败了。好在他本具备影帝的潜质,一见行刺不成,立马转换角色,假装是来敬献宝刀的。当然这也只能瞒过一时,待董卓回过味儿来,曹操已是骑着董卓新赐的快马逃出了京城。董卓大怒,迅速以中央政府的名义,令沿途州郡画影图形,悬赏捉拿钦犯曹操。很不幸,曹操逃到中牟时被人认出,绑到县令陈宫面前。这是《三国演义》设置的剧情,虽与历史真实有所区别,却并未改动陈宫与曹操的人设。初次会面,陈宫被曹操匡扶汉室的忠义表象所感动,以为跟自己是同道中人,毅然弃官不做,追随曹操同去。我们看到陈宫为了曹操付出的代价,确实够高了,可以说是搭上了身家性命。但后来的发展出乎意料,过没多久,陈宫却突然与曹操分道扬镳,只身流落江湖,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剧情推演,共同逃难的曹操和陈宫,仓惶路过曹操老爸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见天色已晚,二人决定在此暂避一宿。吕伯奢也没让二人失望,他安排家人宰猪备菜,自己又专门去到市镇打些好酒,准备好好款待落难英雄。谁知困顿浅睡中的曹操猛听得室外院中传来磨刀霍霍之声,又于模糊间听及“一会儿动手”的话音。惊弓之鸟的曹操此时已是杯弓蛇影,断然认定吕伯奢借故离去乃是要去报官,院中磨刀正欲对付自己。情急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曹操暴起,血光四溅。一会儿功夫,吕伯奢一家老小俱已惨死刀下。惊魂未定的曹陈二人待见到厨下绑缚的猪正发出痛苦的呻吟,方知刚才是杀错人了。二人跳脚,后悔不迭。然事已至此,也只好连夜离开。事有凑巧,路上正撞见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伯奢见状,大为惊异。陈宫自觉羞愧,无颜以对。曹操却是一不做、二不休,又施诡计将猝不及防的吕伯奢也一并杀死了。此一出戏份,正是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的情景:陈宫怒斥曹操,“先前误杀尚可原谅,如今明知故杀,是何道理?”曹操倒也耐心解释了一句,“如今不杀,吕伯奢回去发现,必然报官,你我二人还是逃不掉。”见陈宫并不愿接受这番说辞,曹操索性不再解释,只横下心,来了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的心瞬间凉透了,自言自语道:“我为天下放曹,若我此时杀曹,又惹天下耻笑”,于是冷冷地说:“你去追求你的大业去吧。”遂拨转马身,决然而去。

犹记得第一次读《三国》到此处时,尚自懵懂。只感觉心中对曹操恨极,对陈宫此番举动,却是颇感畅爽欣慰。读到后来,又见曹操势力渐大,反观陈宫却是日渐潦倒,竟至于沦落到辅佐吕布,终为曹操所擒。曹操先是下令将吕布缢杀于白门楼,之后却又念及旧情,试图来劝降陈宫。陈宫指着曹操鼻子大骂,你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我陈宫怎能与你同流合污。今为你所擒,一死而已。曹操无奈,只得含泪成全了陈宫。一方面令人善待陈宫妻子老母。
本图片来自来自网络

伟大的著作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人常读常新。后来读到《水浒》,每从鲁智深身上照见陈宫影子,又从高逑身上照见曹操面目。如今再次捧起《三国》,对曹操多了些理解,已无所谓厌恶。在陈宫身上,仿佛看到了受制于局限中芸芸的热血众生。

当年面对陈宫质问,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乃是情急之下施出一招烟幕弹。曹操难得地主动自污人设,看似不小心暴露出心术不正、滥杀无辜的卑鄙面目,其实是为了避免暴露后果更加严重的谋反之心。曹操的自污顶多让他失去陈宫,而野心的提前暴露却会让他失去所有。当然,后来的司马懿有样学样,对曹操还以其人之道,用装病的方法成功骗过了曹操,他刻意隐瞒的也是自己的野心。

为何杀吕伯奢有可能会暴露曹操野心?

教员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干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这话是对着内部人讲,所以和盘托出,无需隐瞒。当年顾顺章叛变,善后时不得不处死顾的家人。与那位在狱中时刻向蒋介石争取公民法律权利的陈独秀相比,一则站在对立打破旧的秩序,一则站在认同维护蒋统治下的民主法制。蒋自然乐得享受这一高级马屁。与此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刘文典与胡适。曹操后来故意冤枉好人的故事还有更多,比如军粮不足时故意让管粮仓的王垕小斛分粮,面对士兵哗变时又反过来向王垕借头以平息。当时身边年轻的谋士郭嘉见状,虽则目光中不乏震惊之色,却并未如同当年陈宫那样指着曹操鼻子质问。并非郭嘉没有陈宫的正义感,而是因为郭嘉很清楚自己置身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赛场。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在讲述“以结果为导向”的变通智慧。老子给人的印象是不争,但不争并不等于无能。世间有一种无能叫做“君子可欺以其方”,意思是不知变通的忠义之士斗不过不按常理出牌的混世魔王。当陈宫遇见曹操,二者面临的正是此局面。深入分析当时的曹操和陈宫,曹操定位清晰:就是要做升级版的董卓;目标明确:即使自己不能直接对汉天子取而代之,也要给后代创造条件;手段果决:不惜杀人放火,甚至冤枉好人。反观陈宫,陈宫的悲剧在于错认了赛道。他踏入的并非自己心目中汉天子委派裁判的拳击八角笼,而是以取代汉天子为目标的群雄逐鹿场。这与当年刘、项针对始皇帝的局面并无二致。陈宫眼中那个“攘除汉贼,匡扶汉室”的曹操,其实正是另一个汉贼董卓,并且是加强版。基于以上原因,虽然陈宫所秉持的忠义理念和匡扶汉室的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具体到实施计划时就已经开始陷入到模糊被动依从局面中。至于更深层的,涉及到自身与曹操之间的身份定位,既然陈宫没有造反之心,他自然默认曹操跟他一样,汉天子是老大。陈宫当然不会着急与曹操之间分出个谁是大、小王。
本图片来自来自网络

《老子》还有一个入世版本,乃是《素书》,凭借从《素书》中学到的智慧,张良从当初陈宫一般的热血青年,华丽转身,成长为辅佐汉高祖统一天下的一代谋圣。假如当初的陈宫拥有张良这般智慧,剧本会有什么不同呢?

张良在鸿门宴上对刘邦说过一句“大行不顾细谨”。这是帝王视角的话语。因为张良的定位很明确,他是认刘邦为老大,尽心尽力辅佐刘邦夺取天下。陈宫的定位认曹操为同道,同心协力与曹操一起攘除董卓,匡扶汉室。前者为主从关系,后者为平等关系。

成功完成使命之后,张良深知“功成、事遂、身退”的道理,开始着手安排自身的退场计划。他先是假作配合,屈从于吕后。此时的吕后正向张良请教如何稳固亲生儿子刘如意的太子之位。若非张良出马,吕后当然请不动当初连刘邦的面子都不给的四位老隐士下山辅佐自己的儿子。只是,张良的本意不过是弄个烟幕弹,他真正要做的,乃是施展老子的曲全脱身之计。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会高帝崩,吕后德(感激)留侯,乃彊(强劝、强迫)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勉强)听而食。後八年卒。可见,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张良是在刘邦去世八年后去世的,并且暗示张良的去世隐约与吕后强迫中止辟谷,恢复正常吃食之事有关。但蹊跷的是,《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的记载,后八年变成了后六年。按说这种板上钉钉的事情,班固直接照抄司马迁就可以了。难道他是故意通过写错,用来传递一种无法通过文字传递的信息吗?

答案或许在200年后已经为世人揭晓。根据后来宋代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言,张良死后,《素书》连同张良生前一直待若师父的黄石一起随葬入了墓冢。直到200余年之后,造反的赤眉军发掘张良之墓,墓中只见《素书》,却未见张良遗骸。《素书》得以重见天日,而张良的真正去向,却只留下后人无限遐想。

陈宫至死没有认清自己不小心䠀入的是一条造反的赛道,即使他后来认吕布为主公,随同吕布一同为曹操所擒杀。他依然认定吕布虽然反复无常,但吕布不像曹操那样奸诈,这一点符合他的道德标准。所以陈宫死的不后悔。陈宫唯一对曹操服软的是当提及自己的父母妻小时。好在曹操亦乐得做这一件举手之劳的事。
◇◆◇◆◇◆◇◆◇◆◇◆

相关文章链接

1/阅《过病论》有感

2/梦贞《老子简译》· 弟子序

3/为什么许多著名医者也会青睐梦贞老师?

◇◆◇◆◇◆◇◆◇◆◇◆

梦贞学堂
摄谷神真气辟谷增寿; 纳老子精髓穿越时空; 破周易玄机彰显智慧; 解领袖心传润物红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