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几位主角的登场:
加贺恭一郎:为国立大学四年级学生,毕业后做了一阵子中学教师,辞职上警察学校,走上警察之路。后担任警视厅搜查一科的刑警,调查日高邦彦被害一案。
日高邦彦:该案中被害者,畅销小说家。野野口修好友、中学同学,善良单纯,有原则,有正义感,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
野野口修:儿童文学小说家,曾是语文教师,是加贺恭一郞教师时期的前辈。日高邦彦的朋友、中学同学,在日高邦彦的帮助下成为儿童文学小说家,书写手记帮助警方破案。
1.内容介绍
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但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果然,在警察加贺恭一郎的调查下,糊涂君发现了野野口杀害日高的动机单纯是因为一个词:嫉妒。他嫉妒日高的才华、名誉甚至是生活。日高一直把野野口当作好朋友,为他介绍出版社,为他摆脱霸凌,在他不去学校的时候天天等他,带他出去玩,担心他掉水坑时好心提醒他,而野野口极高的自尊心使他认为日高对他的一切是在施舍,导致了他的嫉妒心进一步强化。他并不只单纯地想杀死日高, 而更甚者,是想从社会层面抹杀掉日高, 而这一切的恶意仅仅是因为嫉妒。
2.作品分析
《恶意》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故事中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让人不寒而栗。作者笔下的野野口修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从小就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善良的日高邦彦一直把他当作好朋友,并帮他走上作家的道路。但野野口修却一直嫉妒待人友善招人喜爱的日高。野野口修在知道日高邦彦的文学成就时,对自己的渺小心有不甘。没有实现作家梦,加上病入膏肓,命不久矣。这种复杂心理很快又将嫉妒转化为仇恨,这种恨意不断膨胀,引发了杀害日高的恶果。杀害日高,为了诋毁他而制造各种谎言,这就是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全部的人生。东野圭吾用了大篇幅来推理动机所在,在犯人对于犯罪动机的自述部分,却只用了寥寥数语轻轻带过,以此显示恶意已经充斥到了犯人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日高不求回报的善和野野口修心胸狭隘的恶无形之中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展现出人性善恶的因果关系。《恶意》将这种恶通过文学的形式放大,并展现给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
3.写作手法
《恶意》的故事情节分别按照两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叙述中包括推测、回忆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评价。手记体小说叙事方式,环环相扣的情节进展,将作品创作发挥淋漓尽致。
野野口修通过第一次手记,将整个故事情节“引入歧途”,在他的笔下,日高邦彦被杀第一个发现者,是日高的新婚妻子理惠,然后办案人员找野野口修了解案发详细情况。
本来以为情节就是如此简单,接下来可能跟东野圭吾的作品《放学后》一样,从野野口修的角度协助寻找线索,最终破案。可是,从办案人员加贺恭一郎的手记中,我们得知,根据调查的证据指向,凶手是野野口修本人,这就第一次颠覆了读者的阅读认知。亲自将发现案发现场详细情况书写下来的野野口修,竟然是杀人凶手。“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东野圭吾以手记体创作小说,不仅使情节描写步伐紧凑,跌宕起伏,更有一个创作特点不可小觑,那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他人口中建立起来。从他人眼中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人格更具信任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对于野野口修的恶意,日高邦彦毫无不知情,他一如以往地与野野口来往,并把他当好友一样对待。这是无辜被害之人在读者面前的形象,通过其他人的叙述,我们更觉得他的无辜、正派、无私和大度。通过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这两个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有了鲜明的对比,使小说作品更有感染力。
文案:徐烨函
美工:刘诺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